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海上升明帝 > 第747章 犁庭扫穴

第747章 犁庭扫穴(1 / 1)

武夷先生王朝聘走出国史馆,忘年交小友毛奇龄便给他牵来毛驴,一老一少各骑一头小毛驴,很是悠闲的在街上行走。

傍晚时分,太阳下山,街上凉爽了不少,沿海的登州不比内地,海风吹拂很凉快。

散衙下班的,夜市摆摊的,收工回家的,也有出来散步的,街上很热闹。

国史馆旁边便是国子监,还有新建的政法学堂、师范学堂、医学院等诸所专科学院,学生多,因此这边的街道也极热闹。

小毛驴速度不快,却很舒适。

朱以海称帝后禁止官员乘轿,一般士民更没资格,皇帝认为这种人力抬乘的轿子不合适。

不管为何皇帝有这种看法,但既然天子禁止,百官士民自然不敢违背,皇帝的威严还是很强的。

东京的街头,有很多马车,传统的两轮马车也有,但不多,现在街面上最流行的是四轮马车,有敞蓬的也有厢轿的,有私家的,也有公共的,也有出租的。

这些马车虽多,但却很有秩序,不管私家还是出租还是公用甚至是货用的,都有相应的车牌,每辆车还都安有铃铛,如果是出租或公共的,马车夫还有统一的号衣。

就连那拉车的马,屁股上都打有专门的烙印标记,后面还兜一个粪兜,城市里是禁止随地拉粪尿的,违者罚款。

东京城里那些绯袍紫袍官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私人马车,出入非常方便,而绿袍青袍的小官员,俸禄不高,而京城大居不易,开销却不低,所以他们往往是租车或包车,也有直接坐公共马车上下衙的,还有些干脆就腿着上下班,或是买头驴买头骡。

一般买马的少,既不便宜,而且养马费用太高,税也高养头小毛驴或骡子,倒是要节省不少,也方便出行。

夷陵先生王朝骋的小毛驴是他儿子东宫侍讲学士王夫之给他买的,个头不大,却很温驯。

其实夷陵先生倒不是买不起马或坐不起车,只是他不是喜欢享受的人,他去年参加博学鸿词科,天子录取,授为翰林院编修,又特选为国史馆的修撰,老先生是心学传人,极有学问。

甚至还在国子监和讲武堂兼职教授。

他几份差事的薪俸加起来,其实很高,就算居京城也很宽裕。

“号外,号外,辽东总督张国维,率军攻入沈阳,大败鞑虏,斩首三千余,沈阳光复!”

“号外号外,沈阳光复!”

几名报童背着个斜挎书包,里面装着一大袋刚刚加急刊印的京报号外,刚从辽东传来的捷报,张国维与耿仲明还有朝鲜兵、察哈尔蒙古兵,加上辽东辽西御营、阮进的渤海水师等,成功在辽阳城下会师后,迅速以炮轰开辽阳城,紧接着围沈阳,仅数日便破了沈阳城。

虽然大家都预料到辽沈战役大明肯定会胜,但能胜的这么干脆迅速,还是让人有些意外,甚至是喜出望外了。

“来两份!”

毛奇龄拿出四枚铜元。

报童接过铜元,迅速的扫了眼便收入口袋,然后递上一份还散着着新鲜墨香味的京报号外,又取出一份号外,拿在手里继续边扬边大声喊叫着。

毛奇龄给王朝聘递了一份。

“张阁老宝刀未老啊,督师作战,这么迅速就收复了辽沈,朝廷都没额外调派军队出关,就两辽的两镇御营,加上蒙古察哈尔、苏尼特以及朝鲜兵,还有耿仲明,以及一些野人女真,本以为指挥这么些人,怎么也得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甚至光是要把这些互不统属的人整合一起,就得几个月时间呢。”

毛奇龄二十多岁,是小张皇后的舅家表弟,也是绍兴侯毛有伦的侄子,虽然年轻,却是极有才名,兄弟三个并称江东三毛。

他也在国史馆做编修。

皇帝新设国史馆,组织了许多学者官员全面编写大明开国到崇祯上吊这二百多年十六帝的历史。

在编修国史的同时,皇帝还让他们编写《绍天字典》《绍天正音》《绍天农历》等几本书。

也算是捎带一起。

朱元璋开国后曾让人编洪武正韵,一经中原雅音为定,不过这本编成的书却让朱元璋很不满,与他期望的正音相差很远,然后再编成的新书,仍不能让他满意,最后把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取代正韵味颁行。

朱元璋本意是根除旧韵蛮音,恢复中原正音。

所谓正音,其实就是官话,朝廷推广的普通话,不同时期,官话各不同,甚至还有读书音和官话的不同区分。

明初,中原雅音,当成中原实际汉语,不过朝廷认定的中原雅音是未受北方戎狄影响的汉语,当时的江淮地区中原之音相对纯正。所以当时北方有两种并行的读音系统,一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一个是说话音。

这东西其实也很好理解,普通话跟方言嘛。明初官话是南京音,但朱棣迁都北京,经过二百多年后,其实现在变化还是很大的。

朱以海让编绍天正音,是要推广普通话,他要求以北京话做为读书音,同时也是官话统一标准,所有科举考试,以及当官、做吏的,都要学习官话,并熟练掌握北京官话。

军队的士兵,入伍后也要学习官话,甚至扫盲。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让帝国更有凝聚力,南北东西差异更小,要不然许多南人到北地做官,听不懂当地百姓说话,他说的话当地百姓也听不懂,这当然是不行的。

虽说还有统一的文字,但终究还是有不足。

修订官话标准,全面推广,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至于说绍天字典,其实也是附带的,以新的绍天正音为标准,收字为主,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做为一本工具书,能够帮助推广正音。

与历代韵书正音不同的是,朱以海是个务实的人,所以他直接把字母拼音法拿来使用。

古人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用起来都有很多不便之处,而汉语拼音法,其实最早是耶稣会的利窦玛和另几位传教士,用罗马字给汉字注意,方便学习汉语,后来又有传教士加以改进。

到了此时,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其实已经有数十年的研究,有了一套还不错的经验,而且他们本来说是以官话读书音设计的,比较合适拼写北京语音。

朱以海并不在意这是耶稣会传教士们发明的,好用就行,所以绍天汉语拼音本就招了许多传教士来协助编写。

绍天字典,和汉语拼音,都是为了推广绍天正音的,为了让北京官话更标准化,更普及化,朱以海让他们编字典、编拼音,官吏、生员、士兵都要学。

绍天农历,其实就是汤若望他们最早编的崇祯历书,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后,以此做为大明历法,以后的历书也都是按此为依据,后世的农历,本身也就是脱胎于此。

朱以海也是直接让汤若望南怀仁他们参与这个项目。

现在满朝上下都在重修官话,甚至官员的考核里,也已经正式加入了绍天正音,这北京话讲不好,仕途都受影响。

皇帝甚至下旨,今后科举殿试,要增加面试,殿试成绩前一百,要皇帝亲自面试,并做出最后排名。面试中一个重要科目就是官话。

所以科举不但得字写的好,这官话也得说的标准。

否则若是因为官话说的不够好,而错失了状元榜眼探花的,那追悔莫及。

毛奇龄是绍兴人,他以前都在江南读书,虽然也对北京官话学过,但说话仍带一口绍兴腔。而王朝聘是湖南人,说话又带湖南腔。

两人口音浓重的官话,听倒也能听懂,就是有时也容易听错。

一老一少一边翻看着号外,一边评论着这场辽沈之战。

太过顺利,顺利的都让人似乎提不起太大兴致。

这在几年前,哪敢想象啊。

当时大明两京沦陷,谁能想到几年后,就轮到鞑子的盛京沈阳被大明攻破。

“鞑子这下老巢也不能回了。”

王朝聘抚着胡须,“走,喝两杯去。”

“确实当饮三大杯庆贺。”

于是爷俩便干脆寻了一座酒楼,进去,酒楼里到处都是学生士子们,都在这里举杯庆贺收复辽沈。

爷俩上楼寻了个雅座,点了壶绍兴黄酒。

又点了几个下酒小菜,边喝边聊。

“鞑子完了。”

“沈阳回不去,这下他们要往哪逃?”

“辽沈光复,而海西海东和野人女真,也已经纷纷上表归附,接受朝廷册封,朝廷在那边设渤海省,置都护都督府,虽说仍是羁縻,但也绝了鞑子再回建州的可能。”

“来,干一杯!”

鞑子现在已经退到了西拉木伦河一带,科尔沁等一些漠南蒙古部落还暂时依附于他们,但这种关系又还能持续多久?

“也许鞑子只能往东北方向撤,进入科尔沁草原,甚至撤往大鲜卑山(大兴安岭),一直撤到嫩江上游,甚至是黑龙江的上游了,要是他们一直往北跑,倒是不好追击歼灭了。”

“他们就算跑到天涯海角,跑到流鬼夜叉国去,也逃不掉的,”

摄政叔王济尔哈朗毫无迎战之心,带着傀儡皇帝顺治,一年三迁,不断往北逃,根本没有回头一战的意思。

甚至连沈阳都没管没顾,反而越过西辽河,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已经迁到了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附近的原察哈尔汗庭察罕浩特城了,还随时准备迁往更北。

“也许皇帝会让漠北蒙古来围堵拦截工,甚至是说服科尔沁或扎鲁特等部反戈一击,把他们擒俘进献。”

“为大明贺!”

“为大帝贺!”

一老一少高兴的再次举杯庆贺。

楼下传来阵阵欢呼之声,大家都在举杯庆贺。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锦绣盛唐:我的父亲是李世民大王叫我来吃斋 全班穿越,校花变虞姬我变项羽 孟小楠徐长风 龙组使命 唯武独尊 朝天子风尘落雨 大晋宏图 我是男人我怕谁 开局被女土匪看中我占山为王孟小楠徐长风 红楼之挽金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