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担心侄女跟姜词继续同处一室会继续起冲突,她便转移了话题。简单地关心了几句姜词,然后赐下了一堆东西。这就是有送客的意思了,然而她赐下的东西里居然正巧有丹瑶县主一直惦记着。
这下子,丹瑶县主瞅着姜词的目光更不好看了。
姜词可不管这些,既然皇后送客的意思都抛出来了,她自然乐意拿了礼物走人。
毕竟,她也不喜欢跟一群喜欢玩心眼子的妃嫔待一起。
除了皇后之外,成贵妃等人也都奉上了礼物。
不管她们喜不喜欢姜词,反正明面上还是要示好的。
“多谢皇后娘娘、多谢贵妃娘娘……”礼物,姜词都不嫌多,她恭恭敬敬地谢了恩。然后刚准备开口辞别,结果就听到坤宁宫外传来了太监的禀报声:
“长平侯爷求见。”
萧云起来了?
姜词想到萧云起的来意,唇角微勾,心里甜甜的。
皇后等妃嫔一愣,随即看向姜词时没有错过她嘴角扬起的笑容。
啧,长平侯爷还真的看重她啊。
几个妃嫔心里都有些酸。
她们虽贵为皇帝的妃嫔,说起来也是金尊玉贵,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只有她们自己清楚,与别的女子共争一夫有多苦。而且这个夫的身份更容不得她们有半点怠慢,否则一不小心,轻则失宠;重者打入冷宫,甚至连累家族。
“请长平侯进来吧。”皇后回过神,开口道。
丹瑶县主也收回了瞪视姜词的目光,改望向了门口。
须臾,长平侯爷萧云起就从门外迈着大步走了进来。
今日的长平侯一袭紫色滚银丝边锦袍,袍摆上还绣着低调又有气势的图案。宽肩窄腰,长臂长腿,更绝的是他的脸,俊美得让人看了就只感叹老天的恩赐。
丹瑶县主脸有点红,但想到对方瞧不上她,又觉得萧云起真是眼瞎。
姜词这个乡下妞究竟哪点好?容貌虽不错,但是她也不差。而且她出身比对方好,琴棋书画皆会。姜词呢,却只知道做买卖,简直就是钻进钱眼里了。
不管丹瑶县主如何不愤、不甘,萧云起眼里反正只有姜词一人。
他从宫殿外走进来的瞬间,深邃含情的眸子先落到了姜词身上。见她安然无恙之后,这才走上前朝着皇后等妃嫔行礼。
“见过皇后娘娘、贵妃娘娘……”
皇后她们见到眼前出色的萧云起,再次遗憾了自家侄女、外甥女没机会了。
“阿起,起来吧。”皇后看着萧云起笑得慈爱,随又看了一眼姜词打趣道,“到底是年轻人啊,就是黏糊。”
她是笑萧云起,姜词不过是进宫谢恩,他不但跟来了,就连坤宁宫也跟着过来了。
不过他大约是怕姜词会被她们欺负吧。
对于皇后的打趣,萧云起和姜词只是笑了笑。
萧云起寒暄了几句,就带着姜词离开了。
他们一走,其他妃嫔见没戏可看了,自然也跟着离开了。
坤宁宫就只剩下皇后和丹瑶县主姑侄俩在了,其他的宫女也都退了出去,把空间留给她们姑侄。
“姑姑,您为什么要把那串宝石手链给她啊,她也配。”没有了外人,丹瑶县主在皇后面前就随意了很多。当即就不满地抱怨了起来,她说的宝石手链是皇后赐给姜词礼物里的其中一样。
这串宝石手链其实是舶来品,跟他们大陈的首饰款式上就极不相同。手链是银质链子上镶嵌着绿色的宝石,那些宝石也是海外的,大陈这里并没有。
丹瑶县主对这串宝石手链喜欢已久,只是知道这手链是皇上给皇后的。她也不好直接问皇后姑姑要,还想着等时机合适没准儿姑姑会送给她。
谁知道最后宝石手链却落到了姜词手上,这让她很不甘心。
先前若不是还有其他妃嫔在,她当时就差点要喊出来了。
皇后看着侄女还没意识到自己先前犯了哪些错,还在抱怨她把手链给了姜词后忍不住失望地摇了摇头:
“你这孩子,难道还没意识到自己错了吗?”
突然被姑姑责说,丹瑶县主有些懵,但更多却是不服气。
“姑姑,我哪里错了?难道她不就是一个在乡下长大的丫头?要是没有安勇侯府这个依靠,她又算得了什么?别说跟长平侯爷有婚约了,还……”
皇后随着侄女哐当不断的抱怨,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她听不下去了,怒道:“够了!”
“姑、姑姑……”丹瑶县主被皇后的怒火吓到了。
皇后揉了揉发疼的脑门,等到怒火平息了两分,这才开口:“你真是被我们给宠坏了,你知不知道这些话要是被旁人听到,你会是什么下场?”
丹瑶县主还是不服气,刚想替自己辩解。结果皇后已经继续说了:“还不服气?你也不想想,别管人家是怎么长大的,但是她现在身后有安勇侯府,而且还能得到长平侯爷的喜欢,就连皇上也看中她,亲自册封了县主之位。这就是她的本事!”
丹瑶县主依然不以为然。
看着她这样,皇后娘娘对不住失望地摇了摇头,随即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算了,你先回去吧,最近没事儿别进宫来。”她觉得是不是自己平时太看重这丫头了,以至于她被宠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皇后可不想因着一个侄女得罪安勇侯爷,更别提还有萧云起了。要是真把他们得罪了,皇帝还不得不待见她。她这个皇后之位又不是坚不可摧的,还是先冷冷这丫头。
除此之外,她还得让心腹给娘家写信,让他们也好好管教下这丫头。再这样不知轻重,以后若是惹出祸事来,他们哭都没地方哭。
“姑姑……”丹瑶县主不敢相信,但是见皇后娘娘沉着的脸色,只能不甘心地走了。
而另一边,姜词跟着萧云起出了坤宁宫才知道外祖父已经先回去了。
显然,他老人家是知道萧云起会送姜词回去的。他决定做个开明的老人家,不做两个年轻人的‘电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