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还要从竺长明结婚那天,于金枝痛苦地从家里跑出去。
她躲在一个没人的地方痛哭,正好碰到了高文秀。
那天,高文秀根本没把这个哭的狼狈邋遢,且脸上还红肿的女人放在眼里。
但他没想到,于金枝却记住了他。
并且,还把他当成了一个攻略目标。
偶然的一次机会,让于金枝知道他跟于小艳的哥哥是认识的朋友。
于是,她再次恢复了跟于小艳的亲密关系。
于小艳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她对女人没有什么真心,唯有的一丁点儿真心,都放在了不同的好看男人身上。
因此,她不在意于金枝又来接近她的目的是什么。
只要她不怂恿自己老是去算计什么,她也就不那么排斥她了。
一个费尽心思勾搭,一个稍微有些姿色的便来者不拒。
一来二去的,于金枝跟高文秀两个人还真的勾搭上了。
今儿二人都去于小艳家吃饭,当然,均是带上了一些口粮的。
高文秀拿了一盒肉罐头,这玩意儿可金贵,看的于家众人稀罕不已。
于金枝拿了四个鸡蛋,这还是背着于母偷偷拿的。
不管回去后于母如何发疯,她得先把眼前这关过去。
也是因为今天这顿饭,二人的关系戳破了窗户纸,突飞猛进。
席间,高文秀喝了一点小酒。
这点酒量,绝对喝不醉人,却让他有点儿上头。
他出去方便的时候,于金枝看准机会,“不小心”在一个没人的角落,摔倒在他的怀里。
女人在怀,酒气上头。
一个没忍住,高文秀亲上了于金枝的嘴。
于金枝如愿以偿,温柔回应。
二人的关系,就此确定。
高文秀离开于家后,于小艳跟满脸怀春的于金枝道:“你确定了?跟竺长明离婚后,就看上咱们村里的知青了?”
于金枝颇有一种为自家人争理的架势道:“知青怎么了?知青更有文化!能是竺长明那个泥腿子能比的?”
于小艳不说话了。
竺长明是泥腿子,你不也是村姑?
自己还没脱了布鞋呢?咋还瞧不上乡下人了?
这是跟知青勾搭上了,就打量着自己一只脚进城了不成?
当然,这些话,她不会跟于金枝明说。
反正又不是啥真闺蜜,还能让她拼着当坏人的风险骂醒她不成?
于小艳可没那觉悟。
“也是,反正现在竺长明也结婚了。人家都朝前看,你也得开启新生活了。反正,不管找啥样的人,你自己愿意就行呗!”
于金枝没听出于小艳的暗讽,沉浸在跟高文秀的甜蜜里。
“嗯,我觉得我跟文秀哥在一起,是跟竺长明从来没有的快乐心动。我觉得,我现在才算是稀罕上一个人。”
于小艳默默无语:“………”
我每次遇到一个新的男人时也是这种感觉。
“哼,竺家人故意打我的脸!给我举办婚礼时,才弄六大碗。如今给于月兰办婚礼,就弄了八大碗!呵呵,这是看不起谁呢?”
于小艳:“………”
看不起谁你心里还没数吗?
你也不想想你是因为啥才能嫁进去的,凭啥要求人家把你当祖宗对待?
“等我跟文秀哥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比他们更隆重,更丰盛!我们就弄十大碗!”
于小艳:“………”
呵呵,你还是能嫁给他再说吧!
渣男良夫都分不清,还在这里幻想美好生活?
做啥美梦呢?
于金枝说一句,于小艳吐槽一句。
也可能是今天跟高文秀的关系得到确认,于金枝终于能扬眉吐气一番。
终日堆积在心口的郁气终于得到释放,也终于让她在于小艳的面前一吐为快。
她把这当成了她的逆袭翻盘,女配翻身。
殊不知,在于小艳的眼里,就是蠢货发言。
她都快听困了。
终于,在她打了十二个哈欠后,于金枝结束了她的侃侃而谈回家了。
回到家后,于母当然要因为那消失的四个鸡蛋骂她。
但她说出的话立马制止了于母的动作。
“你说什么?知青院的高知青看上你了?”
于母吃惊地问。
于金枝有些矜持又高傲的点头:“嗯。”
“哎呦!太好了!你终于有人要了!那他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娶你?要给多少彩礼钱?”
于金枝心中的雀跃甜蜜顿时大打折扣。
她不禁恼怒的想,她娘就是会扫兴!
“哎呀,我们才刚确立关系,哪里会到那么远?”
她不想承认的是,她的内心里其实也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于母顿时拉下了脸,有些没好气道:“你可得问问,问清楚了再跟他谈!你现在可不是大闺女了,没得让人占了便宜,也没处说理去!”
于金枝顿时大吼道:“哎呀,我知道了!你能不能说点儿好听的话!真是的!“
说完,推开于母回自己屋了。
于母气的在后面大骂:“个死丫头蛋子,又觉着自己翅膀硬了是吧!还敢给我甩脸子!”
但这么说着,却是不敢像之前那样闯进于金枝的屋子里骂她了。
她还指望着这个闺女,再卖一个好价钱呢!
而屋子里的于金枝,也开始结束甜蜜的幻想,思考起未来的事情。
她当然也想知道高文秀能给她多少聘礼。
但如今他们的关系才刚刚确定,她可不敢贸然询问。
万一高文秀恼了她,不要她了怎么办?
她这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德行,跟当初面对竺家人时,可是截然不同。
从这一点上来看,她与那门外的于母,倒真不愧是母亲!
欺软怕硬,如出一辙!
这骨子里的奴性,和不识好歹的德行,真是不值得任何人对她们好!
也不知道,一直以礼待人的竺家,看到这一幕,会不会觉得讽刺。
有时候,礼貌真不是对待所有人的。
你对他客客气气,他便觉得你软弱可欺!
于金枝与高文秀的“恋情”,最先知道的人,不是知青院里的知青,也不是于家庄的村民。
而是竺家小院这几个借住在于家庄的“外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