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时分的宁静被尖锐急促的警报声打破了,已经睡下的邯郸居民翻身而起,开门往外张望。夜空被火光照亮,犹如夏日的火烧云,从西边的城门蔓延了过来。
里闾中值守的人顺着巷道挨家挨户地敲门,大声喊叫着:“着火了!着火了!”
来不及多想什么,男男女女都从屋子里跑了出来,手里拿着陶盆木桶之类,在里正的指挥之下,运水救火。
里闾之外的大道上,巡夜的将官骑马飞奔,其后跟着持戟的守卒。一些居民从里闾中跑了出来,正遇到经过的将官。对方拉紧缰绳,匆忙说道:“秦军火攻,赶紧救火!”
撇下这一句话,将官又策马往城中其它人口密集区而去。如今的邯郸城人口稠密,临时搭建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场火灾足以毁灭整座城池。
自秦国发兵以来,邯郸城内短时间内涌入了大批自行携带粮食的民众,其中大多是从近畿的村庄以及其他城市涌入的老弱妇孺。作为赵国的都城和最大的城池,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邯郸最大程度地容纳了这些百姓。
按照上面的命令,城中里闾,每家每户都接纳了一定数额的外来民众。然而大量涌入的人群远远超过了里闾的容纳上限,无法妥善安置的人口甚至在城中造成了一些混乱。
就在赵王考虑是否驱逐一些丧失了劳动力的老弱时,守城大将廉颇在廷上力陈保民之策。最后在相国平原君的协调之下,朝中大臣的宅邸以及各级官署都腾出了地方,开始接纳百姓。另外,在城中较宽阔的地方,亦开辟出临时的安置区,搭建起简易的茅草屋供其居住。
这些得到官方庇护的百姓,与邯郸原居民一起,五人编为一伍,十人编为一什,由里正进行管理。但凡有劳动力的男女,承担修筑、挖掘、搬运、夜值、造饭、织衣等劳役。民众带来的粮食亦全部上交朝廷,每日口粮由官府统一发放。丁男一餐四升,丁女一餐二升半,老少者一又大半升,一日两餐。
在一系列措施之下,因人口涌入造成的混乱终于得到了控制。然而,邯郸城内拥挤的房屋还是让秦军抓住了弱点。
此时,秦历翻入新的一年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为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十一月上旬。秦军在邯郸城外堆筑的土台已经超过了邯郸城墙的高度,这种土台被称之为“羊黔”。
白日里,秦军爬到羊黔之上,朝着城内一阵猛射。城墙上的赵卒不得不日日顶着大橹,几无还手之力。更糟糕的是,秦军在羊黔之上又建起望楼。
邯郸城内一有风吹草动,望楼内的秦卒看得清清楚楚。守军所有的部署,犹如暴晒于阳光之下的书册,毫无秘密可言。而就在今夜,秦军又突然发动了火攻。密集的火矢如蝗虫飞来,越过坚实的城墙,落到城中的木屋茅房之上,顷刻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幸亏城中里闾及各处大道通衢皆设有值守,火情发现得很快。全城居民在警报声中醒来,纷纷加入了救火行列。加之官吏指挥得当,起于城门附近的火势并未殃及全城。只是秦军攻击不断,城内折腾了大半夜,直到天明时分,着火处才被全部扑灭。
清晨,赵军主将廉颇坐于守舍的堂下,接待各方要员,统筹全城守备。自开战以来,廉颇移住守舍,四面建高楼,派士卒日夜守楼,监察城中情况。之前一个时辰,将领们分别报告了各自辖区内的火情,廉颇吩咐善后事宜,又询问了城门军备,下了一些常规的指示。此时此刻,堂下的人已经散去了大半,唯剩下三名兵家弟子和一位墨家头领。
“所幸本帅有所防备,昨日不至于大火烧城。然城中遍布木屋草房,恐有疏漏,酿成大祸。若强行拆除民众搭建的房屋,大批居民又将流离失所,冻死于路途。不知诸君有何对策?”廉颇一开口便直入主题。
早在秦军堆筑羊黔之时,廉颇便有所预见,对火攻采取了防备。他下令在全城的里闾之中,每隔三十步(作者注1)放置一个三石容积的大缸,内中蓄满清水,里正晨昏两查,保证缸中随时有水。
此外,又发动民众在人口密集区打新井,多者七八口,少则四五口。每井十瓮,挂在辘轳上。水井周围,再放置一百个盆罐,容积四至六升,井边派专人守卫。正因为采取了这些措施,秦军突然发动的火攻才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大帅,鄙人有一个法子。”稷下的兵家大弟子首先开了口,“鄙人乃齐国即墨人。当年乐毅围即墨,也曾经采用火攻。城中日夜救火,精疲力尽。安平君田单想出一个办法,即在屋顶及墙壁上涂敷稀泥,泥层须厚达五寸以上。待泥干之后,火矢落于其上而不能燃。”
“善!不愧是那位想出了火牛奇阵的安平君!安平君守即墨,名将乐毅三年不能破。本帅帐下有齐国即墨人相助守城,如虎添翼啊。”廉颇笑着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对兵家弟子的欣赏。
解决了御火的问题,廉颇紧接着又抛出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城外羊黔乃本帅心腹之患。秦军居高临下,剑弩俱发,日夜不休。若派大将出城毁之,恐深陷敌阵而不得脱。若听之任之,吾军一举一动皆在其眼皮底下,防御极为被动。不知诸君有何对策?”
“大帅,小人有应对之策。”这次做出应答的,是墨家头领田羡。
“墨家能对付羊黔?”廉颇微微侧头,恳切地注视着田羡。
“是的。墨家之前向大帅要的木材,正好能派上用场。”田羡扬起下巴,与廉颇对视。
廉颇在那双眼中,读出了一种从容的自信——秦军的羊黔,在墨家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老将军闭起眼睛,随即又睁开。从两道缓缓开启的眼缝中,有凌厉的光泻出。
田羡在那双眼中,读出了一种坚实的信赖——墨家的宝物,亮出来让本帅见识一下吧!
===========
平旦之时(作者注2),城墙上的守卒进行了换防。换防没有固定的时刻,每隔一段日子就会由主将重新设置时间。城上的尉官与城下换防的人对了暗号之后,在一片静穆中下了城。与平日不同的是,前来换防的士卒中夹杂着十数名墨家弟子,若不是墨家弟子均持有主将发放的符节,尉官是绝不会放他们上城的。
说来奇怪,每名墨家弟子身边都跟着十七八名士卒,这些士卒推着一个大家伙顺着马道上城。下城的士卒们充满了好奇,在火把的照耀之下,纷纷侧头往那些大家伙看去。大家伙的表面覆盖着皮制的幕布,看不出具体的样子,从轮廓上来推断,像是战车。
木轮压在平缓的马道上,发出富有节奏的嘎嘎声,在寒冷的夜里显得突兀诡异。士卒们顺着马道旁的台阶缓缓向下走,与上城的士卒擦身而过时,谁也不敢出声询问。城中军规甚严,换防之时,不得有一丝喧哗,违者斩。因此,尽管心中万分好奇,士卒们只能一步一回首地目送着大家伙被推上城墙。
这一夜,在西门城楼上值守的正是北郭肆。当他远远地看见田氏兄妹走上城墙,眼角立刻笑得堆起了几道皱纹。也不管对方到底愿不愿意见他,他就快步走下城楼迎了上去,极为熟络地向田羡打了一声招呼。
“田头领,某在此等您很久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无视了站在田羡身后的田茵,目光径直落到后方盖着幕布的大家伙上。十几台神秘物体列为一排,顺着城墙延伸开来。
田羡自然也注意到了北郭探究的目光,他抬手回礼,以一种纯粹礼节性的语气问了一句:“北郭校尉对那些东西很好奇?”
“公输擅造攻城之器,墨子擅造守城之械。公输九攻,而墨子九守,公输终不能胜。墨家到底能造出怎样的杀人神兵,某自然很好奇。”
“北郭校尉也许是误会了。祖师制造机关器械,其目的不在于杀多少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家兼爱贵义,凡符合道义者,摩顶放踵而为之,纵死亦无悔。因此,那些东西……与其说是杀人神兵,不如说是天罚。”田羡淡淡地说道。
“天罚么?”北郭像是听到一个极为好笑的词汇,嗤笑出声。不过,他没有继续和田羡讨论下去,而是就此作罢。
北郭伸出手臂,遥指城外高耸的土台,笑得有些猖狂。
“那就给我们看看吧,墨家的天罚!”
城外,望楼上的秦卒也注意到了赵军的异常动静。借着城墙上火把的光亮,秦卒看到了一些奇怪的大家伙,皆蒙着幕布,在城墙上一字排开,且集中分布于面朝秦军土台的方向。
“那是什么东西?”
“不知道啊,从未见过。”
“你在这继续监视,我下去报告。”这么说着,一位秦卒摇晃了几下绳子。绳子的尾端挂着一个青铜铃,铃声引起了楼下士卒的注意。他抬头看向楼上,见上面的秦卒摇晃着插着白色羽毛的旗子,他立刻会意。就在楼下士卒的身侧,也有一根系着青铜铃的绳子。这位士卒摇晃起手边的长绳,铃声依次传递,很快一位传令兵跑了过来。这时,楼上的秦卒也顺着木梯爬了下来。
……
才睡下没多久的王陵接到传令官的报告,带着百名亲兵亲自跑到羊黔下。他仰头往城墙上看去,果然见一排黑黝黝的大影子,从模糊的轮廓上实在推测不出到底为何物。想起之前在护城河外遭遇的机关陷阱,王陵心中顿时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
为了将那东西看得更清楚些,王陵不顾将官的劝阻,登上羊黔。站在顶端的平地之上,邯郸城的高大城墙此刻也成了他的脚下之物。低头望去,那些大家伙在寒风飒飒的穹窿之下,宛如蛰伏的怪兽。而在每头怪兽的身后,站着十数名赵卒。王陵蹙眉细看,又在赵卒之中发现了未着军服的平民。天色毕竟未亮,城墙上火把的光亮尚不足以让王陵看清楚更多的细节。
就在王陵疑惑之时,城墙上随着田羡一声令下,覆盖在大家伙上的幕布被一下子掀了开来。
“!”王陵不由地睁大了眼睛,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任何声音。
在他的瞳孔之中,映出了怪兽的真面目。只见两把巨弩前后放置于一架类似战车的机械上。车的尾部横架一根绞轴,左右两端分别为一个大型木辘轳。而在绞轴的中间,缠绕着两指粗的牵引绳,绳子的另一端有一铁钩。两把巨弩的弩弦被一根大弦牵引,大弦被铁钩钩住,绷得紧紧的。车为三轮两轴,上有长长的弩臂。弩臂上抬,其上的矢道内放置了一根羽矛,形如大羽箭,长十五尺。羽矛前端超出了弩臂,直指半空。
“这东西叫连弩之车(作者注3),祖师制造它,专门用来对付羊黔。只是最初的连弩之车只能用单弩。经过墨家几代改造,终于造出了两弩之车。”田羡低头注视着连弩之车的眼神,柔和得如同注视一个婴孩,连带着虎须般的络腮胡子也变得温柔如丝。
说完这句话,田羡向田茵使了一个眼色,田茵立刻从腰间抽出长鞭,朝着空中一甩,清脆的鞭声如一个指令,站在车边的士卒迅速将幕布重新盖上,下一刻又全部躲到了幕布之下。
“每台连弩之车需十人操作,每人配置六十根羽矛,矛尾系绳,射出后可拽绳回收。另配小箭无数,倒是无需回收。”说到这里,田羡笑了笑,伸手向北郭肆做了一个请的姿势,“那些幕布由多层皮革制成,士卒躲在下面不会受到敌方弓弩的攻击。你我先退至城楼之中,且看一场好戏。”
田羡最后一个字落地的同时,空中又是一道鞭响。随着田氏兄妹退入城楼的北郭肆,回头张望了两眼,咯吱咯吱的声音此起彼伏,传到他的耳里犹如不成调的曲子——那是有人在费力转动木辘轳。
幕布之下,六名成年男子挽起袖子,手臂上肌肉鼓起,咬牙鼓腮,转动两个木辘轳。随着绞轴的旋转,牵引绳不断收紧,铁钩上的大弦被一寸寸拉向后方,两把巨弩的弩弓也随之弯曲到极限。终于,大弦扣入了弩牙。
一位经验丰富的弩兵立于车后,俯身从望山处瞄准,随着他一道口令,立于车旁的士卒扣下了扳机,长矛如迅雷之势,嗖的一声射了出去。车前部另有两人,立刻往矢道内填入新的羽矛。
天色未亮。黎明前的黑暗之中,飞矛夹杂在无数箭矢之中,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窜入高空,如腾龙率领群鸟,直上云霄。高高耸立在羊黔之上的望楼,顷刻之间变成了巨大的靶子。在尚未看清飞来的物体时,望楼内的一名秦卒不幸被射来的飞矛贯穿身体,大叫一声从望楼上跌落下来。
正站在望楼下的王陵幸亏躲避及时,没有被那团肉砸到,然而鲜血还是溅了他一身。亲兵们护卫着他,拔剑格挡射来箭矢,且战且退。秦军这边的弓弩兵亦展开反击,然而无论射程还是力道,远不及敌军。尤其是那些拖拽着尾巴的长矛,犹如彗星掠空,呼啸着射来,没有任何物体能够阻挡住它们。
望楼顶部的木屋转眼便被长矛穿成了筛子。支撑木屋的柱子上满是被长矛射穿的孔洞。此时,又一根长矛射来,也许是力道稍有欠缺,它没有射透支柱,而是深深扎入了木料之中。纵使是这样,原本便摇摇欲坠的望楼终于还是承受不住这一击,剧烈摇晃起来,最后在秦卒的惊呼声中轰然垮塌,木屑四散。
王陵在退下羊黔的时候,一手举盾遮头,一手挥剑乱舞,走得跌跌撞撞,极为狼狈。
===========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咸阳宫。
秦王将手中的军报扔在案上,负手站了起来。他转身看着后墙上悬挂的大幅地图,目光习惯性地落到咸阳城的位置。眼珠转动,秦王的目光离开咸阳,一路向东转北,最后停在邯郸两字上。
一瞬间,那对鹰隼似的眼睛变得异常冷冽。
他万万没想到,失去了西面屏障的邯郸城竟如此难攻。
对于主将王陵,秦王给予了足够的信赖。最初听闻战事不利时,秦王二话未说,再发兵十万,驰援前线。原以为王陵会给他一个满意的回报,谁知数月过去,发来的军报却是秦军连续失利,前后已损失了五校的兵力。
消息在咸阳城传开,朝廷中议论纷纷。民间的传言更是甚嚣尘上,说是丞相与武安君不和,因而在大王面前谗言,使大王弃用宿将而启用年轻小辈。
碰巧的是,处于传言中心的白起,偏偏在这个时候病好了。
将军蒙骜多次前往武安君府邸探病,当他带回白起病愈改日即可上朝的消息,秦王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大将军病体康复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联想种种,秦王又觉得这事似乎过于凑巧了。他并不怀疑蒙骜的忠心,只是之前派往白起宅子的宫廷疾医,无一例外被武安君送了回来。说辞倒是很漂亮——老臣微恙,在家静养便可,实不敢劳烦宫中太医,搅扰圣王之心。
秦王重新落座,又将王陵的那封军报反复看了三遍。
昨日,他亲自前往武安君府邸,除了表示慰问,更重要的是请白起替代王陵为将,出征邯郸。想不到,白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想到这里,秦王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捏着竹简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
过了半晌,偏殿中响起秦王的声音。
“命丞相速速进宫。”
随着一声回复,殿外立刻响起了脚步声,渐渐远去。独坐于大殿之上的秦王,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打着王座的扶手。他微微垂首,大半的脸孔隐没在阴影之中,暧昧的光影之间,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显得坚硬而冷酷。
注1:作为长度单位的“步”,在古代各个朝代标准不一。有说跨出一脚的距离为硅,跨出两脚的距离为步;有说周的八尺为一步,秦的六尺为一步,宋以后五尺为一步。作者这里的三十步采取秦的六尺,每尺23.1厘米,即大致每隔42米设一水缸。
注2:即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
注3:连弩之车出自《《墨子·备高临》,在《六韬·军用篇》中又被称之为“绞车连弩”。据史学家研究,它们应该就是早期的床弩。早期床弩为单弓,后发展为多弓弩。据记载,唐代有八弓弩。到了北宋,则发明了威力更加巨大的大型床弩:八牛弩(三弓床弩),其操作需要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