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 >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1 / 1)

宝钗扑蝶

“宝钗扑蝶”是红楼画卷中最美的一幅,然而我们都知道,蝴蝶在爱情故事中是梁祝的化身。这一回里春光将逝,黛玉洒泪葬花,乃为惜春;而宝钗辣手扑蝶,可不煞风景?

因此,这幅看上去很美的妙景后藏了一明一暗两宗小阴谋。明的是小红与坠儿在滴翠亭计议私相授受之事,暗的则是宝钗的“嫁祸”——宝钗因为无意中听到了红玉的隐私,深知“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于是,为了掩护自己,她故意喊一声:“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假说林黛玉刚才在此弄水,以至红玉信以为真,向坠儿道:“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这里薛宝钗因为明知红玉是“头等刁钻古怪东西”,怕她生事,才要移花接木,把偷听之名卸给黛玉,可见城府之深,心机之重。但是也有一种可能是,宝钗本来就是要去潇湘馆找黛玉的,因见宝玉去了,才故意抽身回避,但心底未必不介意。所以此时需要一面挡箭牌时,潜意识加本能一起发作,便顺手把黛玉推了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林红玉其人,连宝玉都不知道名性;宝钗却非但清楚,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而且连其心性品行也深知的,可见对宝玉房中细事有多么在意。

再则,宝钗心中思忖鸡鸣狗盗之人心机不错,可见此事不才。然而,既然明此种私情授受之事为不雅,女孩儿家听见看见,不是该着紧回避的么?鸳鸯无意撞见司棋和潘又安,还把自己羞得脸红心跳呢。而宝钗非但不躲,反而躲起来听了个津津有味,被人发现后,又移花接木地栽赃给黛玉,其实与她一惯端庄稳沉的扮相深为不符。

而作者这样写来,必有深意,或许便是为了提醒读者注意,把宝钗、黛玉、红玉这几个人联系起来,暗示宝钗此时虽不会将红玉怎样,将来却会不利于黛玉吧。

有人猜测小红疑心真是黛玉听了她的秘密去,将来在凤姐处听差,会故意给黛玉难堪或是制造麻烦。其实绝不会,因为小红即是黛玉,文中写她猜疑,不过是作者瞒人之笔;正如给黛玉吃闭门羹的人正是晴雯一样,两人都是黛玉替身儿,又何尝看晴雯给黛玉下绊子呢?全书中形象最似黛玉的人是龄官,然而黛玉却为了众人将她比戏子同宝玉怄了好大的一场戏——凡此种种,都是在写黛玉自戕的个性。

晴雯给黛玉气受,表现的是黛的玉自怜自怨;因龄官而怄气,是黛玉在自寻烦恼;而小红疑心黛玉,则也正是黛玉多心多疑的表现。

故事写到这里,暗示意义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借由小红展示给我们的黛玉未来命运却着实可惊——袭为钗副,将来令黛玉心事成空的,必定会有宝钗、袭人两个人。

宝钗扑蝶,扑散的原是宝黛这一对现世梁祝啊。

黛玉葬花

(一)

如果我说“黛玉葬花”是《红楼梦》诸场景描写中最美的画面之一,大概不会有人有异议;但我若是问书中关于黛玉葬花的描写与提示有几处,只怕大多读者都会愣住,一时算不过来。

第一次正面描写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正是宝黛两小无猜,情浓意洽之时。纵然已经读了几十次红楼,但每每再读到此处时,我还是忍不住赞叹作者文笔之妙绝: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时间、地点、人物,场景、行为、心理,无一不到。惟美还在其次,尤其那一种情趣,难画难描。几句话写得美景毕现,仿佛读者已身在其中,又想赶紧找本《会真记》来翻读,又想帮忙收拾落花去漂水,又忍不住回头四顾,看那黛玉来了没有。

而黛玉不负我心,果然肩担花锄,手执花帚而来,锄上还挂着个花囊——宝玉只是触景生情而有送花入水之念,而颦卿却早已有备而来,不但有想法,而且有计划:“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真真如花解语更惜花也!

庚辰本在这里接二连三有侧批、眉批曰:

“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

“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可见早在三百年前,书未成时,读者已经认定《黛玉葬花》是一幅绝佳仕女图了。

蒙府本甚至在修造大观园时有一行批语说:“观者则为大观园费尽精神,余则为若笔墨却只因一个葬花塚。”可见葬花笔墨虽少,在书中的分量却是举足轻重。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正与花神同日。所以很明显,黛玉便是花神。而宝玉绰号“绛洞花主”。一个花神,一个花主,这两个人一同葬花真是再合契没有了。也由此可见,宝、黛两个才是真知己。共读西厢一段,是两个人最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表现。

葬花的第二处描写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一次连具体的日子都点出来了,乃是四月二十六日饯花神,意即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卸任,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而在这个饯花神的日子里,书中浓墨重彩,不仅写了黛玉葬花,更有一首千古绝唱《葬花词》。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知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神林黛玉葬的是谁?是花,还是她自己,或者离恨天、薄命司、大观园里所有姹紫嫣红的女孩儿?

所有人都知道,《葬花吟》是黛玉自伤身世的谶语。然而还不仅如此,庚辰本有回前批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甲戌本回末则批:“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可见此曲不仅是黛玉自己形容,还是所有薄命司女儿的共同祭曲。而宝玉哭得恸倒在后山下,也不只是哭黛玉、哭贾府,更是为天下薄命女儿一大哭!

二十八回开篇,清楚地写到了宝玉这番情悟的缘起: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此一段感慨,已经是有了参禅悟空的引子,只是如今黛玉尚在,红颜未老,宝玉虽然有所颖悟,终究恋恋红尘。但是黛玉去后呢?宝玉的选择,便只能是“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了。

宝玉有“情极之毒”,黛玉是惟一解他的药,所以黛玉既死,宝玉毒发,无人能解,冷香丸终究解不得情极之毒啊。所谓“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脂批说“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可作禅语参”,其实宝玉一篇省悟之文又何语不是参禅?

所以指批又说:“真颦儿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子期既死,知音已绝,伯牙唯有摔琴以祭之;而黛玉既逝,宝玉除撒手外,更能何为?

黛玉葬花,感慨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宝玉亦是:你若葬花我相知,你若归去我相随。冷月残红春尽处,悬崖撒手愿双飞。

书中除了这两处正面描写的葬花之外,还有龄官画蔷,被宝玉误会,“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

后文又借鹦鹉之口,再次念出《葬花吟》中最重要的句子: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曹雪芹大概惟恐读者会淡忘或忽略了葬花的细节,再三再四地重复提醒,借《葬花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黛玉死在春残花落之时。而且不仅是黛玉这个花神,其他诸女儿也都在这个日子之后走向式微,换言之,贾家败了,大观园散了,十二钗虽非各个都夭逝,却也是在春末遭难之后,不复桃红柳绿好时光。

(二)

研究《红楼梦》,不能不研究曹雪芹;而研究曹雪芹,除了从其家谱着手之外,亦须考据他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深知红楼底细的朋友。

诸多的文献资料中可知,除了写过多首挽雪芹诗的敦诚、敦敏两兄弟外,曹雪芹的朋友圈子里,还有明家兄弟。敦敏有七律题为《芹圃曹君沾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亦可见曹雪芹与明琳的关系。

明琳,明瑞,明仁,明义,都和雪芹有交情,其中犹以明义最为引人瞩目。明义,姓富察氏,号我斋,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二兄傅清之子,乾隆帝的孝贤皇后之侄,是真正的皇亲国戚,其《绿烟琐窗集》中收录《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题记曰: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个概念:一是明义看到钞本时,《红楼梦》之书尚未传世,也就是说他看到的并非乾隆帝督刻发行的程高续本,因为他们是印刷了刊行的,等到续书出来的时候,已经不算“世鲜知”,更不叫“书未传”了。这也就是说,明义看到的绝对是真本红楼梦,是有结局或至少部分结局的红楼梦真本。

二是他看到的手稿乃出自曹雪芹本人,所以他极可能看到完整的书稿,或至少知道后文真相。“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这话有点含糊,可以理解成是曹雪芹亲手向他出示了一本书,也可以理解成曹雪芹出了一本书,至于出给谁,对象不定。但他又提到“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可见是知情者,或为世交也不一定。当时的《红楼梦》是在王室贵族中间传钞的,所以明义不论是从曹雪芹本人那里或者是从朋友处借阅而得都不奇怪,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真正的原作。

那么,他提到黛玉之死的那首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那才是黛玉之死的真正谜底: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黛玉的结局就像她的《葬花词》里写的那样,是一语成谶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是死在春末,而不是什么《秋窗风雨夕》或者《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

红楼梦里引用了大量诗词,句句都有含义,但真正揭示黛玉之死的,却只有《葬花词》,所以劳鹦鹉重复了再重复。可惜的是,有些红学家就是假装听不见。

“安得返魂香一缕”是用了明代才女叶小鸾的典故。《图绘宝鉴续纂、西泠闺咏、列朝诗集小传》中载:明末才女叶小鸾,字琼章,江苏吴江人。四岁能诵《楚辞》,能诗擅画,年十七未婚卒。殁后其父仲诏刻其遗作,名为《返生香》。

那叶小鸾生前曾有“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的雅举,有人以为“黛玉葬花”的创意便从此得来意,所以这个典故是用得非常恰当的。叶女是病死的,而黛玉也同样是病死,而非什么投水自尽。“起卿沉痼续红丝”已经把她的死因说得很明白,乃是“沉痼”,即病重而死,再怎么也扯不到沉湖自尽上。

那些借用《西厢记》里几句戏词加上西施典故的暗喻便说黛玉是投水自沉的人,其实是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结局设想再努力在八十万字中寻找例据支持的。

然而黛玉的《五美吟》中也包括了明妃、绿珠、红拂,又为何单单派她要做西施,投水而死呢?这岂不违背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心愿?

若说是因为书中曾经比喻黛玉“病比西子胜三分”便认为黛玉就是西施的话,那回目中亦普有《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比喻,是否说黛玉应该是赵飞燕才对呢?而黛玉占花名时,抽中了“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诗句,这句诗原出自宋人欧阳修的《明妃曲》,而黛玉亦有《五美吟》咏明妃,那又是否可以认为黛玉就是明妃呢?何以所有的红学家都把明妃一诗派给了贾探春?

所以,细读黛玉葬花,确实是解读黛玉之死的一把钥匙。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斗破:从俘获美杜莎开始无敌 考古秘史 斗罗从娶狠人女帝开始无敌 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奥特曼之我泰罗真不是童工 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霜龙斗罗 原神:神里绫华降临到我身边 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 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