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猪吃老虎:给李纨算笔账
说到敛财,人们总是立刻想到贾琏夫妻和邢夫人,那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害了张金哥一条性命;扣着丫环的月钱不按时发放,自己拿去放高利贷,简直可以用“无恶不作”来形容了;贾琏更不消说,“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连老太太的东西都敢捣腾出来去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邢夫人又更棋高一招,捏了儿子的短儿,竟向媳妇敲诈。
——这是个什么家庭啊,母子,夫妻,婆媳,都是这样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而李纨青年守寡,既然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难免不会暗自留心,未雨绸缪。只不过,她敛财的方法与凤姐不同,凤姐是八爪鱼式的东征西敛,四处出击;而李纨却是蚂蚁搬家式的聚沙为塔,只进不出。
第四十三回凤姐过生日,贾母一时兴起,要学小家子凑份子操办。李纨和尤氏都说要出十二两,贾母说:“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凤姐为讨贾母的好,忙说这钱由自己代出——当然,这只是面子功夫,真到尤氏来拿钱时,凤姐却用一顿软硬兼施的说笑给混过去了。然而钱是没出,账却已经给李纨记下了,并在第四十五回中,李纨带姑娘们来与她要钱办诗社时,好好地跟李纨算了一笔账——
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说的众人都笑了。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我也不打了。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说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
凤姐心思缜密,出语尖酸,原不足奇;然而向来笨口拙腮、罕言寡语的李纨竟然这般伶牙俐齿起来,真是破天荒头一回。原因无他,只为凤姐揭出了她的心病,于是老实人也发起火来,哑巴也会唱歌了,所谓“兔子急了也咬人”,而且咬得相当准而狠——不但回敬了凤姐一连串诸如“无赖泥腿”、“贫嘴恶舌”等咒骂之语,且还会指东打西,转移目标,并不反驳凤姐关于自己怕花钱、调唆姑娘们来闹事的话,却说起凤姐生日那天泼醋打平儿的事来。
设想一下,那凤姐原是最擅言辞、精明不过的一个人,倘若也和李纨一般见识,零打碎敲地回几句嘴,局势会是何等不堪?
好在凤姐识大体,不计较,息事宁人地当众给平儿赔了个不是,又满口答应:“明儿一早就到任,下马拜了印,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将一场潜在的口角风波消弥于无形。
凤姐这样做,固然是因为身为当家人,轻易不愿意引起争端,二则也是真个争执起来,自己可占不了上风——整个荣府里,无论谁听说凤姐和李纨吵架,都必定会认为是凤姐欺负了老实人。
可见王熙凤是精明的,却也是失败的,不但婆婆邢夫人看不上她,下人们也都阳奉阴违,连小厮兴儿也在背后饶舌,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假做得连底下人都瞒不过,也就算不得会做假了。
但是大嫂子李纨可比她强多了。放眼荣宁二府,看谁挑过李纨的眼,找过李纨的茬来着?
第四回开篇关于李纨的生平简历介绍说:“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这里点明李纨的处世原则,“槁木死灰,无见无闻”,说白了就是“装死”。即使放在今天的职场,一个能把自己掩饰得跟死人一般无声无息的人,也一定是个安全的人。
但李纨也不是一味的装死,她还有第二道板斧,就是示弱。
李纨的弱是人所共知的,青年守寡,无所依傍。生怕别人忘了这一点,她是时不时就要哭两声来引起人注意的。
这样做的实惠,可以从凤姐替她算的那笔账上清楚看到:月银比凤姐等多两倍,因老太太可怜她寡妇失业又有个小子,又添了十两,且园子地的租子也是自取自用,年终分红又是上上分儿。一年通共算起来,总有四五百银子。
但是装死也好,示弱也好,这两招都是非常消极被动的做法,如果分寸拿捏得不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被人忽略、轻视、甚至任意欺侮,那可就违背了李纨的原意了。
所以,李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前提下热心参与,建立存在感。
老太太给她派了个闲职:“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这句话只好说说罢了,因为姑娘们各居各室,又有奶妈又有丫鬟,就算针黹诵读,也用不着个大嫂子作陪。
对于这一点,李纨当然也很清楚,也很着急。所以当探春提议建诗社的时候,她第一个双手赞成,且自荐为社长,说:“我那里地方大,竟在我那里作社。我虽不能作诗,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客,我作个东道主人,我自然也清雅起来了。”
大嫂子开了口,众姑娘自然不会反对,于是她这个不擅诗的人便成了海棠社长,在老太太面前也就有了交代:不是陪着姑娘们诵读吗?我还带着她们做诗呢,多么风雅!
细读起来,大观园诸次起社中,时有请假不来的,然而大嫂子却从未缺席,这就是“重在参与”。
而且李纨的参与也不是白参与的,她最重要的心思还是放在捞实惠上。
我们不妨学学凤姐,也给李纨算笔账——李纨带姑娘们找凤姐,是为了给诗社找个“出钱的铜商”,然而诗社究竟需要多大花费呢?
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探春起意建诗社,李纨先抢了个社长当,又主动请缨要作东。然而探春说:“原系我起的意,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方不负我这兴。”李纨立刻顺水推舟:“既这样说,明日你就先开一社如何?”
很明显,这第一社是探春的东道,李纨只是口头热闹,并未出钱。
次日史湘云来了,听说众人起社,急得了不得。李纨道:“他后来,先罚他和了诗:若好,便请入社;若不好,还要罚他一个东道再说。”这就又把史湘云拉下水了,再不提自己的东道。
于是第二社咏菊花,便是史湘云的东道,薛宝钗赞助的螃蟹宴,仍然不花李纨一分钱,倒跟着吃了一顿螃蟹,还把府里上下通请了一回,闹得尽人皆知,白赚了个带着姑娘们起社吟诗的美名儿。
如此算下来,从三十七回建社,到四十五回李纨来找凤姐要钱,这其间她自己还从没出过一分钱;那么当李纨要到钱之后呢?她把这笔钱用在经营诗社上了吗?
且看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大观园增添了宝琴、岫烟、李绮、李纹、香菱等新生力量,于是大家雅兴大作,准备好好地邀一满社:
湘云道:“快商议作诗!我听听是谁的东家?”……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广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老太太想来未必高兴,况且咱们小顽意儿,单给凤丫头个信儿就是了。你们每人一两银子就够了,送到我这里来。”指着香菱、宝琴、李纹、李绮、岫烟,“五个不算外,咱们里头二丫头病了不算,四丫头告了假也不算,你们四分子送了来,我包总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宝钗等一齐应诺。
凤姐不是已经给了李纨五十两银子吗?而这里也写得很明白,办一社最多不过十两银子(估计李纨还要扣下点),可见五十两银子,办五社也有余了,怎么隔不了几日,这会子又让大家凑起分子来?而李纨这个社长,到底什么时候做过哪怕一次真正的东道呢?
接着,“只因李纨因时气感冒;邢夫人又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和李纹李绮家去住几日;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犹未大愈:因此诗社之日,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第五十三回)
此后又是“因凤姐病了,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出来许多杂事,竟将诗社搁起。”(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直到次年春天,因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鼓起众人之兴,都说:“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于是都往稻香村来,将诗与李纨看了,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明日饭后,齐集潇湘馆。”
虽然这一社因为恰值探春的生日,未能起成。然而这里却透露出一个信息:众人专程拿诗去稻香村与李纨看,但李纨却并未再提自己做东,在稻香村办社的话,只是“称赏不已”,且议定以黛玉为社主——换言之,倘若这一社办得成,黛玉便是东道,仍然不关李纨的事。
这一耽搁,转眼又到暮春,史湘云以柳絮为题,写了一首小令,拿与宝钗和黛玉同看,并怂恿说:“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黛玉这个东道,到底还是补上了。
柳絮社后,众人又放了一回风筝,便散了。这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起社。
仲秋赏月,湘云说过:“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
可见大家原意是要在仲秋起一社的,但即使起得成,也自然是借家宴的现成资源,无需任何人做东。从头至尾,李纨也没打算要出任何钱来为诗社效力,她这个社长的作用,好像仅仅是为了收银子——凤姐为诗社赞助的银子,以及众人凑份子办社的银子。
固然,只是这么百十两银子也撑不肥李纨,然而却已足够我们见微知著,窥一斑而测全豹了。
人人皆知凤姐贪,然而谁会注意到,“寡妇失业”的李纨其实比凤姐更贪更吝?但是整个大荣国府,却没有一个人敢说李纨坏话的。都说薛宝钗会做人,然而比起大奶奶李纨也还棋差一招。如果说人人提起宝钗都赞不绝口就算做人聪明的话,那么人人提到李纨都说不出个“不”字来,也是一种了不得的本事。
而李纨攒下的这些家底哪里去了呢?我猜早已通过李纨那几位常在园中出出进进的婶娘、表妹运出园子去了。也因此,当贾府被抄、子弟流散、宝玉甚至沦为乞丐之际,只有李纨还可以衣食无忧,不但将儿子培养成赫赫高官,自己也凤冠霞帔,做起诰命夫人来了。
所谓“扮猪吃老虎”,凤姐可哪里是对手呢?
三个奶妈:奴才两字怎样写
(一)
《红楼梦》中的公子小姐们都有奶妈,每个奶妈也都自有其形象。比如贾兰的奶母虽然未曾正面描写,却借王夫人之口说出其“夭夭调调”,于抄检大观园之际被驱逐;迎春奶妈参赌被罚,还曾私下偷了小姐的首饰去当当儿,明欺小姐好性儿,是“奴才坐到主子头上”的典型;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自然也是个难缠的,不但吃他的枫露茶,拿他的豆腐皮包子,还成天跑进怡红院闹事,找袭人等大丫头的麻烦,最是老背晦;惜春的奶妈也没有正戏,但是刘姥姥插科打诨时,惜春笑得肚子疼,拉着奶妈叫揉肠子,自然是因为年纪小,奶妈还仍然在身边侍候的;真正须臾离不开奶妈的,还要属巧姐儿,醒了抱在怀里,困了拍着睡觉,大约也可以看出长大了的公子小姐们儿时的情形了。
曹雪芹会在书中这样得心应手地塑造出一堆奶妈的形象,不仅因为他出身于大家族,跟形形色色的奶妈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曹家祖上正是借乳母发迹——曹雪芹曾祖曹玺,娶妻孙氏,曾做过康熙的乳母,死后赐封一品夫人。
曹家祖上本是汉人,从龙入关成为王府“包衣”,也就是鸳鸯所说的“家生子”;然而由于跟随多尔衮南征北战,像焦大一样,立下一点战功;等到满人坐了紫禁城,凡“从龙入关”者,身份俱得以提升,有了些体面,即如管家林之孝的情形;而其子孙更承受了主子隆恩,得以读书做官,挣得一官半职,便如同书中赖嬷嬷之孙一般。
——也许曹雪芹未必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和思路来塑造人物的,然而这些故事早已烂熟于心,则在下笔撰文时,必会有意有意,将自己家族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本能地表现在不同人物身上;或者说,在塑造笔下人物时,不自觉地借鉴到自家发展史的不同片段。
顺治八年,多尔衮死后被定罪,顺治收管了多尔衮的正白旗,曹家转为内务府包衣,成为皇帝家奴,曹玺也由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后来康熙出生,照规矩乳母要在三旗中寻找,曹玺的妻子孙氏适逢其时,遂被选为康熙保姆。显然康熙对这位乳母很有感情,他于八岁登基,次年即命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委以重任。后来南巡时见到年迈的孙夫人,欣然说“此吾家老人也”,并为其住处亲笔题名“萱瑞堂”,可见其眷顾之心。
曹家这段发迹的过程,分别展现在了红楼三大奶妈李嬷嬷、赵嬷嬷和赖嬷嬷身上。
李奶奶的经典描写见于第八回,蒙府本的回目名便作《拦酒兴李奶母惹厌掷茶杯贾公子生嗔》,用宝玉的话说是“逞得他比祖宗还大”。
虽然李嬷嬷唠叨背晦不招人待见,但是其子李贵却是颇有分寸面子的,不但在宝玉面前敢于抱怨说:“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赚些好体面,我们这等奴才白陪挨打受骂的。从此后也可怜见些才好。”对掌塾之孙贾瑞也敢于直言训诫,指责瑞大爷平日不正经。
这个陪读护驾的身份,很有点像是曹寅从前之于康熙——曹寅比康熙小四岁,传说曾为康熙伴读,十六岁时出任康熙御前侍卫,并于曹玺死后不久,接任江宁织造之值,任上曾经四次接驾。
当然,如果将李贵加上茗烟的表现除以二,可能更符合历史真实。
赵嬷嬷乃贾琏乳母,来凤姐处讨情,替两个儿子赵天梁赵天栋寻差使,凤姐顺水人情地塞给了贾蓉贾蔷,理由是:“现放着两个奶哥哥,比谁不强?”正是朝中有人好做官,银子给谁赚不是赚,与其便宜了不相干的人,倒不如照顾自己知根知底的奶哥哥呢。
康熙放心地将江宁织造这块肥缺交给曹寅、李煦连任,可不也正是看在“奶哥哥”的情份上?
当然,书中凭乳母发迹的真正大人物还要属赖尚荣,也就是“赖上荣”——依赖上面主子得到荣光的意思。
赖嬷嬷是贾府上德高望重的老家奴,三代服侍主子,出场时早已退休,在家里一样的高厦暖阁,闲时坐了轿子来府里陪贾母搓一日牌,乐得清闲;其子赖大是荣国府的大管家,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孙子赖尚荣虽是家生子儿,却仗着祖宗的情面,主子的恩典,打小儿放了出来,削了奴籍,可以“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认字”,一样是丫头婆子地捧养长大,还捐了前程做了官,所谓“三代出一个贵族”,这真是活生生的范例!
回顾历史,曹家也正是差不多的情形。
“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焉知不是曹家的家训呢?
“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又焉知不是雪芹的反思?
“哪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更是曹家后代的刺心之语,只知道享福,不能安分守己,终遭没落——这番血泪教训,由赖嬷嬷口中闲闲道来,犹为惊心!
“赖尚荣”三个字,显然谐音“赖上荣”。他从二十岁捐官到现在,已经十年过去,才选为县官。可见此前的十年都只是虚名儿好听,却无实衔,最终还是要靠主子恩典,“不知怎么弄神弄鬼的,求了主子”,正如王子腾之保举贾雨村。
贾雨村将来自然是要恩将仇报的,那么赖尚荣会衔恩不忘么?
未必。
李纨、凤姐儿说他“先那几年还进来了两次,这有好几年没来了,年下生日,只见他的名字就罢了。”
为什么不进来了?
因为他已经捐了官,自谓有了身份,不愿意再到贾府来行奴才之礼,提醒自己本是出身微贱。但是挣扎了十年,终究不得出头,到底还是求了主子方才寻得门路,“选了出来”,做了州县官儿。也才会有“前儿给老太太、太太磕头”之事,穿了新官服,十分威武。
赖尚荣如此自尊又自卑,一旦得势,又怎能不急于洗清与贾府的关系,避而远之呢?
所以赖嬷嬷说的“尽忠报国,孝敬主子”,通通是反话正说,白白叮嘱了。
当然,小说不是历史真实,而且当奴才毕竟不是什么风光的事,所以曹雪芹不可能一笔笔很真实地描写所有过程与细节;同时,乳母现象也是当时的普遍关系,小说中随手拈来,未必一定和自己家有关。
比如贾母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
这当然不会是曹雪芹自陈其祖,而更可能是在皇宫里做乳母的同行多得是,乳母之间免不了争风吃醋斗闲气,兼之八卦打牙传小话儿,当年的孙氏“都是经过的”,曹家少不了听说过许多皇宫佚事,乳娘闲话,像迎春乳母这样的,肯定大有人在。
迎春的奶嫂说:“你满家子算一算,谁的妈妈奶子不仗着主子哥儿多得些益,偏咱们就这样丁是丁卯是卯的,只许你们偷偷摸摸的哄骗了去。”这说的就是宫廷细事,绝非风言。
有人曾将《红楼梦》中的乳母与《金瓶梅》对照,说贾琏乳母仗着主子势力,不但自己有体面上炕吃饭,还能给俩儿子走后门寻差使;宝玉乳母敢于打骂小丫环,看上什么说拿就拿。而《金瓶梅》里的如意儿,官哥儿哭闹时,她抱着哥儿一动不敢动,饭也不能吃,就这样西门庆还动辙打骂——同样是大家乳娘,地位待遇怎么相差这么多呢?
如果将《红楼梦》里写的情形不只当成大家族,而是理解成宫廷格局,所有的乳母都是阿哥格格的乳娘,那就正常得多了。因为阿哥的前途仿佛押宝,将来一旦登基上位,跟随的人都是要鸡犬升天的,乳母的身份该有多么尊贵?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来看红楼乳母,就会发现大观园的故事真如万花筒一般,镜里镜外,别有洞天。
那堪风雨助秋凉
自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黛玉已对宝钗心悦诚服,曾说“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
到了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她又旧话重提,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对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一片至诚,剖心置腑。
而宝钗更是进一步出招:上次是以理服人,今次则是以情动心。不但体贴黛玉之病,送她燕窝补养,且说:“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如此感人肺腑之语,怎不让“情情”林黛玉感激涕零,推宝钗为生平知己。
但同时,她也有一种隐隐的担心和恐惧,因此满腹心事,写下一篇《秋窗风雨夕》来,几与《葬花吟》相媲美。
吟罢搁笔,宝玉来了。这一段写得十分旖旎缠绵。
这时候的宝黛两人已是心心相印,正在热恋的关系,每句话都说得十分亲昵委婉,入心入肺。
黛玉说“谢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又说,“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吧。可有人跟着没有?”一片关切之情。
而宝玉则说:“原该歇了,又闹的你劳了半日神。”又说,“你想什么吃,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何等体贴温存?
这两个人,一个巴不得看见宝玉却又担心夜深雨密,一个巴不得守着黛玉却又担心她劳神受累,都是眼里心里只有对方没有自己的。
黛玉因听宝玉打的是明瓦灯笼,怕不亮,取了自己的玻璃绣球灯来。宝玉说自己也有,怕雨里打破了没带出来,黛玉嗔道:“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就是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个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语气嗔怪,却全是体贴心疼,何等细心柔密!
所以这段描写,真是宝黛情中最温柔细腻的一段,可是偏偏却有两种不和谐音夹杂其间,正如满室生春,而窗外风雨携至。
这两股声音,一股来自北静王,一股来自薛宝钗,都是隐隐的爱情危机。
黛玉因见宝玉带着斗笠,披着蓑衣,因笑道:“哪里来的渔翁!”宝玉却说,这是北静王送的,并说也要送黛玉一套。
正如同那串同样来自北静王的香珠一样,黛玉再次说:“我不要他。”且说,“戴上那个,就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说完,又觉得渔翁和渔婆一对儿,自己失言了,羞得咳个不住。
脂批说:“本是闲谈,却是隐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
宝黛情缘,终究是镜花水月,画中美眷。
宝玉走后,宝钗打发人送了燕窝来。黛玉命人收了,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因此辗转反侧,又滴下泪来。
这嫌疑何来呢?正因为宝钗。宝钗云:“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其实暗示已经很清楚了,是要黛玉接受和她一起长久为伴的打算,但是黛玉也不知道是听明白了还是不明白,若是没听明白,那她虽然与宝钗义结金兰,相信其并非藏奸之人,却终究不能不为“金玉姻缘”担心;若是听明白了,又怎能在一时之间接受“二女共事一夫”的命运?
此前她对宝钗说:“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已是命在秋夕之景。
所以《秋窗风雨夕》诗中开篇便道:“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宝钗不是来送燕窝,竟是来催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