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吟》解析
黛玉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宝玉题之曰“五美吟”。
历史上的红颜传说不知凡几,而黛玉独独选了这五位,意义必定非凡。
有红学家认为西施是黛玉自己,其余四首则分指四人,比如昭君是探春,因为都是远嫁,虞姬是尤三姐,因为都是自刎而死。但是黛玉和尤三姐没半点交集,而且三姐也不是十二钗正册中人,由黛玉写诗预示其结局似乎荒诞,更何况根据文中种种分析,我们可以认定二尤故事本为《风月宝鉴》移花接木,除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做连线外,与钗《金陵十二钗》正文其实无涉。所以我认为,五位美人的吟咏,写的都是黛玉自己的心态。
正如戚序本在这一回末有总评诗云:
“五首新诗何所居?颦儿应自日欷嘘。
柔肠一段千般结,岂是寻常望雁鱼?”
可见早在清朝时,已经有人断定这五首诗都是黛玉自叹身世,而且这位评诗人很可能看过红楼全稿,知道黛玉柔肠百结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相思。我们且一首首来分析。
(一)
第一首咏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说西施指黛玉,大概没有人反对。在第三回里林黛玉第一次出场,书中就借宝玉眼光评价其“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三十回中宝玉见龄官画蔷时,误认作在葬花,暗想其“东施效颦”,用的正是黛玉咏西施的典;后文中兴儿对二尤说起黛玉时,形容是“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王夫人骂黛玉的替身晴雯时,也说是“好个美人!真像病西施了。”
也正因为西施的典故,使一些红学家认为找到了黛玉沉湖的理据。但是第一,这五首诗里的美人命运各不相同,西施虽或投水而死,虞姬却是饮剑身亡,绿珠的跳楼更是闻名,若件件都隐黛玉之死,岂非黛玉要死上三次或更多?
其次,西施的终局向来有争议,越王勾践灭楚之后,西施究竟是投水自沉,还是跟范蠡泛舟西湖去了,两种结局大相径庭,却各擅胜场。“一代倾城逐浪花”,两种解释都说得通,那到底该以何种为本呢?或者说,作者信服和选择的是哪一种呢?
本文中,我们只举梁辰鱼的《浣纱记》为例。梁辰鱼,江苏昆山人,那时候昆曲还被叫作昆腔,又叫水磨调,有曲无剧。是昆山梁辰鱼把明传奇《吴越春秋》改编成了《浣纱记》,第一次把昆腔搬上舞台,成为昆剧。所以这本讲述西施传奇的《浣纱记》,可以说是昆剧的祖宗,在明清时流传甚广。
今天的读者,多半借助电视剧来了解历史;清朝时也一样,流传最广的故事版本永远不是书籍中记载的那一个,而是戏剧中演绎的传奇。《红楼梦》中关于贾府人看戏、说戏的情节甚多,其中所有的戏,都指的是昆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黛玉诗中的西施故事,不妨按照《浣纱记》中记载为准。
《浣纱记》中,越大夫范蠡往诸暨山中游春,在苎萝溪边偶遇浣纱女施夷光,惊其美艳,当即许下婚约,并索取西施手中之纱为订。西施亦对范蠡一见钟情,信誓旦旦地表示会等他提亲,绝不另嫁。然后一等三年,思念成疾,所以常常捧着胸口说心痛,这便是西施捧心的缘由。
那范蠡因为吴越战发,勤劳王事,三年来一直顾不上再找西施。然而因为越王勾践想了个美人无间道的计划,使他又重新想起苎萝溪边的绝世美女来,遂重访故地,找到西施,劝她为国捐躯——这真是天大的悲剧。正如西施所叹:“悬望三年,今得一见,意谓终身可了,岂料又起风波,好苦楚人也!”
接下来就是人们熟悉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复国的故事了。至于西施,梁辰鱼给了个光明的结尾,让范蠡在复国后功成身退,挂冠归隐,带着西施泛舟江湖去了。然而理由却不是因为爱:“功成不受上将军,一艇归来笠泽云。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说他知道红颜是祸水,怕勾践迷恋西施的美貌也会像夫差一样色令智昏,连他自己也不安全,“若少留滞,焉知今日之范蠡,不为昔日是之伍胥也?”所以为了忠君把西施带走了。
但不管怎样,这总是个团圆的结局。虽然在别的版本中,西施没有这么幸运,然而也没有这个流传得广,这就是昆曲的魅力了——不知道是西施选择了昆曲,还是昆曲选择了西施。但昆腔是属于江苏人的,西施也是来自苏州,也许这是一段宿命,注定昆曲会自姑苏起源,流传千古。
而西施的同乡、姑苏林黛玉的《五美吟》中,第一首即咏西施,使得传奇益发传发,香艳更加香艳。
西施与黛玉的相同点,我们一目了然,乃在于形容面貌,美而且弱;在命运上有什么共同点呢?排除“投水自沉”这个前文中一再论述的伪命题外,西施的命运与黛玉有何相似之处呢?西施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是被当成救国良计嫁到楚国,而且是情人范蠡亲自将她献了出去,黛玉会不会也这样呢?
宝玉是肯定不会主动献出黛玉的,但会不会是无心之失?且往后看。
(二)
第二首虞姬诗: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就得先了解虞姬的故事以及与这故事相关的几首更著名的诗句。
楚汉相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被汉王刘邦围于垓下。那刘邦为乱楚军之心,便让自己的手下唱起楚地的哀歌,所谓“四面楚歌”,就是从这里来的。项羽部下听了,都以为楚地皆降,民不聊生,故而哀歌,以致军心涣散。项羽心烦意乱之余,对着自己的爱妾虞姬做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史称《垓下歌》,全诗大意是:我空有拔山之力,无奈时不我与。如今大势已去,只可怜了我的乌骓马和虞美人。乌骓马也还好说,虞姬啊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
虞姬听了,便向楚王说:请大王再进一杯酒,让爱妾为您舞剑。遂一边舞剑一边歌曰: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歌的意思是说:汉兵已经抢了我们的地方,如今四面楚歌,大王兵败。既然大王已经穷途末路,我又怎能苟且偷生?唱罢,虞姬横剑自亡,死于帐中。
后世关于《霸王别姬》的诗作与剧作都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了楚霸王宁死不屈的精神。
而黛玉这首咏虞姬,堪与易安诗媲美,第一句“肠过乌骓夜啸风”,引用的是项羽的绝命词“骓不逝兮可奈何”,而“虞兮幽恨对重瞳”则是虞姬的绝命词“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传说里项羽的眼仁是双瞳,所以“重瞳”指项羽。
“黥彭”是指项羽手下的两位名将黥布、彭越,他们在乌江战败,投降了刘邦,后来还立下累累战功,但最后还是被刘邦处以醢刑,斩成肉酱。黛玉在这里嘲笑他们两位降汉苟活,却仍难逃一死,还不如虞美人的饮剑楚帐,以全清名。
这首诗写得傲骨峥嵘,剑气纵横,直逼后文宝玉的《姽婳词》,非常刚烈冷冽。乍看上去,虞姬的气质似乎与黛玉的柔弱婉转颇不相类,因此很多人都以虞姬自刎这一点,简单地将这首诗认定是尤三姐的写照。但是尤三姐乃死于柳湘莲毁婚,她又曾经失脚不能自辩,因此以死明志——这与虞美人为项王而死,没半点相似之处。
可是黛玉呢?黛玉同虞姬又能有什么共同点呢?
我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困境中的选择:贾府势败,正如项羽对着四面楚歌,黛玉本来有机会嫁给北静王自保,但是她却耻于黥布、彭越的降敌自保,而宁可像忠于楚王的虞姬一样,以死明志,完成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心愿志向。
(三)
第三首咏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黛玉共写了五位“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才情女子,而宝钗独独拿出这首作评:“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海棠诗起社时,宝玉曾说稻香老农不擅做诗却擅评,然而宝钗这番话,却压过前文所有评语了,确是广识之见。同时,五美之中,宝钗单以昭君为评,可见这一首才是本回的关键,点睛之题。
因了昭君远嫁,所以红学家以往例行认为这首诗暗喻探春,然而诗中既说“红颜薄命古今同”,可见以古寓今,这首诗正是黛玉自己形容。
有个旁证:前回开夜宴、占花名,黛玉抽到的乃是芙蓉,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前一句乃是“红颜胜人多薄命”。
毫无异议的是,这一回占花名中每人抽的签都是自己的命运谶语,绝不会指别人。两回紧密相连,前曰“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后曰“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很明显这“红颜”指的是黛玉自己。
另外,薛宝钗评诗时提到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敌”,也是来自《明妃曲》中,且看原诗: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全诗内容明确,就是将明妃王昭君的故事讲了一遍:西汉宣帝时,匈奴中有呼韩邪单于向朝廷求婚,愿娶一位汉室公主为妻。皇上当然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去僻疆,于是就想从宫女中挑一个认作义女。而王昭君便站出来说,愿意成为和亲之选。远嫁之日,汉宣帝为之饯行,见其容貌美丽,有勇有谋,十分心仪,很后悔之前竟然没有留意这个美人儿,回宫后遂翻出宫女画像来看。
原来,那时候皇帝选妃不是当面挑选,而是凭画像来定夺的。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就被他故意在脸上点了一颗痣,遂落选。皇上看到自己当面错失美人,龙颜大怒,遂下旨重办毛延寿;然而皇令如山,悔之晚矣,王昭君到底还是远嫁了。
昭君死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郊,背青山,傍黄河,其墓曰“青冢”——青与黛,岂非同为三生石畔旧精魂乎?
诗中说昭君“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因明妃生得太美丽,注定了红颜薄命,只能自叹无运。
而黛玉自称“红颜薄命古今同”,与明妃同命,那该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六十三回到六十九回中间插入了“红楼二尤”的故事,把时间拉得很远;但是笔触一回到荣府事后,就立刻又以诗词开篇,黛玉咏絮词中更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再提“东风”,朔气凛然。显然因为君权而使命运发生逆转,谜底呼之欲出。
(四)
第四首咏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绿珠的故事见于《乐史*绿珠传》,西晋洛阳巨富石崇,以十斛真珠购得歌妓绿珠为妾,藏于金谷园中,日则艳舞,夜则笙歌,还曾合作歌舞剧,堪称我国最早的词曲制作夫妻档。而两人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昭君曲》,正和黛玉《五美吟》中的王昭君相应。
且说绿珠艳名远播,石崇富可敌国,这两条理由都足以让别的男人嫉恨,尤其是比石崇更有势力却没有艳福的男人。赵王司马伦多次使人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不允,且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后来赵王之亲信孙秀罗织罪名,兵围金谷园,石崇遂哭着对绿珠道:“我为你成了罪人了。”
这时候,绿珠原本有三种选择:一是把自己献给赵王,解了石崇燃眉之急;二是与石崇并肩顽抗到底,效法梁山伯祝英台做一对亡命蛱蝶;第三,就是干脆装聋作哑,守着弱女子本份,坐山观虎斗好了。然而,这也就正应了石崇的那句话:我为你而获罪。
结果,绿珠做了第四种选择:“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甫句),以此来免石崇之祸。
可叹的是,绿珠跳楼了,石崇也仍未能逃脱被捕斩首的命运,临终之际,他说了真话:不是绿珠害我,是财富招祸——即使没有绿珠,赵王也会找其他的藉口对石崇图财害命的,不是石崇为绿珠所牵累,恰恰相反,倒应该是绿珠为石崇而殉葬了。
明义《绿烟琐窗集》中收录《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是后世红迷探佚结局的重要依据之一。比如其中有一首诗借金谷园典故云: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同样是用金谷园故事来照应红楼人物,绝非偶然。那么,这两首诗中的绿珠与石崇,又到底指的是书中的哪一对苦命鸳鸯呢?
想弄清绿珠身份,不妨先弄清石崇是谁——且看《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回,宝玉做了一篇长长的《芙蓉女诔》,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文字:
“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
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诔文很长且深奥难懂,但是我说这几句是全文最重要的一段,应该没人反对。因为后文写了黛玉从花丛中走出,抛开长长悼文,单挑出“红绡帐里”、“黄土陇中”一联评点;因此脂评特笔标注:“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由此可见这一段话有多么重要。
但是作者这样郑重提醒读者注意的,真的只是“红绡帐”或者“茜纱窗”的区别吗?当然不会。所以这段描写的真正用意,是要大家注意后面这一句“汝南泪血”、“梓泽余衷”。
历史上不同朝代有过很多位“汝南王”,我怀疑这里指的应该是为自己的宠妾碧玉写过《碧玉歌》的西晋汝南王司马义,也是“小家碧玉”典故的由来,传诵最盛。“碧玉”正可指“黛玉”,而歌中“芙蓉凌霜荣,秋容故尚好”又与“芙蓉女儿”相映。
而“梓泽”是金谷园的别名,所以这里是代指石崇。宝玉在这句诔文中,自比保不住绿珠的石崇,余恨难言。
既然石崇是宝玉,绿珠自然呼之欲出。书中晴雯被王夫人羞辱而死,但是并不存在有强权向宝玉争夺晴雯一说,脂评既然说“实诔黛玉”,可见宝玉要借这篇诔文表达的,其实是失去黛玉的悲感。黛玉,才是真正的绿珠。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黛玉在诗中借绿珠典故,写出绿珠为石崇而死,都只为前生因果,如今同赴黄泉,也不算寂寞了。这正是脂批说的“万苦不怨”,黛玉对于自己和宝玉的感情,是至死不悔的。两人本是来自太虚幻境,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终究还要同归幻境,这不正是“前生缘造”么?
而明义的诗则反过来说,那宝玉当年跟石崇一样,为了黛玉而得罪权贵,如今黛玉香消玉殒,宝玉却没有同归,理当惭愧,还不如当年的石崇呢。其中“王孙瘦损骨嶙峋”句,可与甄士隐所注《好了歌》中的“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之语对看,脂砚在这句后面原有“甄玉、贾玉一干人”的批语,可见宝玉此后曾经一度沦为乞丐;而“青蛾红粉归何处?”指的当然是黛玉,也就是说宝玉瘦骨嶙峋之际,黛玉已死;“惭愧当年石季伦”,则暗示了黛玉之死正与石崇祸累绿珠一样,或为宝玉所累——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是绿珠的美名替石崇招祸,宝玉是被黛玉所累。
将绿珠诗与明妃诗同看,再联系此前《都是扇子惹的祸》一文,黛玉的结局越来越清晰了:宝玉可能将黛玉之诗题写在扇子上流传出去,被强权看见,最终阴差阳错迫使黛玉离开宝玉,逼得黛玉以死明志,而宝玉却也因此招祸,未能幸免于难。
(五)
第五首咏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堪称是五美中最幸运的一个,是一出完美的喜剧。黛玉自称选这五位的原因是其“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而红拂作为压轴之作,显然是“可羡”的那位。
第一句“长揖雄谈态自殊”,说的是李靖拜访杨司空,只长揖不下跪,不卑不亢,谈吐不俗。“美人巨眼识穷途”,是说红拂独具慧眼,识英雄于末路,并不以李靖的身微运蹇为意,却一眼认定他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真知己。后两句则引用的是红拂的原话,说尸居馀气的棺材板儿杨素怎么可以困得住巾帼英雄张出尘呢?
为了“女丈夫”三个字,很多红学家认定这首诗指史湘云。但是就像我们前几篇所分析的,如果西施、虞姬、昭君、绿珠都指的是黛玉自己,那么没道理最后一首红拂却写别人。可是林黛玉,或者说曹雪芹为什么要选择红拂来压轴呢?难道只是为了照应“怡红快绿”四个字,所以就要写一位绿珠,再写一位红拂么?
我最早看到这回觉得很惊讶,西施投水而死,虞姬是自刎而死,绿珠呢跳楼而死,昭君呢出塞之后抑郁而死,只有红拂成了一品夫人。而且是一个私奔的侍妾,非常勇敢,最早的自由恋爱主义者,追求个性解放,似乎和黛玉没半分相像,即便与红楼其他诸钗也格格不入。为何林黛玉会选择红拂入诗呢?
但是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做了昆曲编剧,通过对昆曲资料的学习,无意中发现曹寅原来也是一位剧作家,著有昆剧角本《北红拂记》,真是豁然开朗,有如他乡遇故知一般的惊喜。
我们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因为人物实在太逼真太生动,以至于让我们常常忘记宝黛钗是虚构的人物,而当她们是真实的历史存在;然而红拂的出现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小说就是小说,无论如何都会打下作者的烙印。曹雪芹饱读诗书又喜爱昆曲,祖父曹寅的剧作不可能不熟读,于是在撰写《五美吟》的时候,就会本能地选择了红拂压轴,也正符合了作者“为闺阁昭传”的初衷。
曹寅《柳山自识》云:
“壬申九月入越,偶得凌初成填词三本。三人各为一出,文义虽属重复,而所论甚快。笔仿元人,但不可演戏耳。舟中无事,公之梅谷同好。因为之添减,得十出,命王景文杂以苏白,故非此无调侃也。庶几一洗积垢,为小说家生色,亦卒成初成苦心也。”
凌初成,指的是明代才子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别号空观主人。明朝浙江湖州人,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剧作家和雕版印书家。一生著述极丰,有杂剧《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等13种;传奇《衫襟记》、《合剑记》、《雪荷记》3种;经学和史学著作《圣门传诗嫡冢》、《诗经人物考》、《左传合鲭》、《倪思史汉异同补评》、《战国策概》等;文艺评论著作有《西厢记五本解证》、《南音之籁》、《燕筑讴》等;其它还有《赢腾三札》、《荡栉后录》、《国门集》、《国门乙集》、《鸡讲斋诗文》、《已编蠹涏》、《东坡禅喜集》、《合评选诗》、《陶韦合集》、《惑溺供》等。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他的拟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两书,与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
曹寅在康熙三十一年秋天进入浙江时,于途中船上深读凌濛初所作《北红拂记》、《虬髯翁》等,遂做了一番编辑删减功夫,将三人各传合成一本,并请王景文加上苏白科诨的部分,使其完整,脱离案头剧本而成为舞台作品。
昆曲讲究“无丑不成戏”,一定要有科诨的成分,曹寅或是不谙苏白,或是不擅俚语,于是命王景文做了这部分工作,追求演出效果。可见曹家也是养了家班的,“命王景文杂以苏白”,用了个“命”字,可能这王景文是他家中的伶工,或是班头之类。
黛玉《五美吟》以红拂压轴,显然就是曹雪芹向先人致敬的一种方式了。
红拂的故事发生在隋朝末年,她本是权臣杨素家中的一名歌妓,原名叫作张出尘,因为常常手执一柄红色拂尘而得名红拂女。杨素权倾天下,人人都要投奔他,争做他的门生。有一个叫李靖的人呢,有一天就来投奔他,对着他只作揖但是没有下跪,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谈了很多天下形势和应变之法,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或引荐,但是杨素本身是一个无能的人,他是瞧不起这种有志之士的,他在乎的是阿谀奉承,所以就对李靖很冷淡。
当晚,红拂女私下找到李靖借宿的客栈,说:“杨素是不可能欣赏你的,不如你带我走吧。我觉得你将来一定会成大器,我愿意扶持你,你带我私奔吧。”李靖吓坏了,他觉得这位杨大人的侍妾三更半夜投奔我,瓜田李下说不清啊,就问:“那大人知道了怎么办?”
红拂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意思就是说:“他比死人就多了一口气了,不用担心他。而且我带了很多钱来,很多珠宝,可以帮助你。”李靖一想,有财有色啊,而且不走也说不清,那还不如走呢,就连夜带着红拂私奔了。
后来,他们又得到了虬髯客的资助,人称“风尘三侠”;再后来,李靖投奔李世民,屡建战功,助其完成大业,做了大唐的开国功臣,得封卫国公,红拂女张出尘也做了一品夫人。
通过后来的一些资料辅证,曹寅对自己改编的这部《北红拂记》是很得意的,每当有朋友来府坐宴,就会请伶人出而歌之,博得一个满堂彩。——这样的家史美事,曹雪芹怎么可能不知道、不熟悉呢?而当评选五位美人入诗时,又怎么会忘了这个祖父极为赞赏的红拂女呢?
更何况,她最能表达林黛玉柔弱的外表下坚强叛逆的一面,表现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她个性解放的一种追求。她对当时的整个世界的一种抗争,对尸居余气的管理层的一种叛逆,这是林黛玉的另外一个层面。“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之下,她是有她的追求和渴望的,只是做不到,所以最后只能以死相抗。
所以,五美吟的故事,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选择的话题:西施选择了殉国,林黛玉却认为她不如“头白溪边尚浣纱”的邻村东施,可以过自己的生活;虞姬选择了自刎,黛玉盛赞她的刚烈,以为比苟且偷生的黥布、彭越要强;明妃选择了远嫁,黛玉叹息是君王的疏忽误了她;绿珠选择了跳楼,黛玉感慨她能与至爱同生共死,也就不算寂寞了;而红拂选择了与李靖远走高飞,黛玉盛赞她不仅“美人巨眼识穷途”,而且是“女丈夫”,给予了最高的褒奖。
《五美吟》充分表现了林黛玉在伤春悲秋之外的另一个侧面——对于自由选择的渴望,可以说是她叛逆性格的集中反映。黛玉的挑剔、易感、犀利、不甘平庸,在这五首诗中得到了最淋漓的抒发,也将她的反抗精神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并真正表达了其“质本洁来还洁去”、“随花飞到天尽头”的终极愿望。
所以说,《五美吟》的出现对于黛玉来说,不论是其性格的分析还是命运的暗示,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
戚序本在此处有一条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想来遗失的后文中,有人从史上选择了十位孤独寂寥的才色女子入诗。这十人固不可妄拟,即便是做诗人亦不知是谁。红学家们多有猜测宝钗或湘云的。而我则以为是妙玉。
妙玉之才,在黛玉和湘云仲秋联句时已经崭露头角,却只是续诗,未能展才。而妙玉又正是书中最孤傲,最冷洁的一个女子,她自称“畸零之人”,岂非正适合做《十独吟》么?
我在《宝玉传》里写了妙玉的《十独吟》,虽然写得不好,却不妨与红迷朋友们共同切磋,破闷解颐。
贾琏亦有真情爱
宁府二尤之“尤”,有两解:一是宝玉对柳湘莲说的:“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喻其娇艳风流;二是尤三姐托梦给二姐时说的:“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你虽悔过自新,然已将人父子兄弟致于麀聚之乱,天怎容你安生。”
既说“淫奔不才”,可见尤家姐妹在择夫前都非贞女。麀,古书上指母鹿。“麀聚”,也有版本做“聚麀”,意思都一样,就是一群公鹿和母鹿交欢。“父子兄弟”,指的是贾珍、贾蓉父子,和贾珍、贾琏兄弟,此三人俱与尤氏姐妹有染,致使内帏混乱,丧德败行,可谓淫乱之至。
然而鱼目之中,亦有真珠,若纯是滥情纵欲,也不值得这样大书特书了。尤三姐之于柳湘莲一段贞烈之情固然可悯可叹,既便贾琏之于尤二姐,也未尝没有真情。
贾琏虽然一生风流,艳事无数,然而难得见他动真心。凤姐自是不消说了,平儿也只是凤姐安排与他的通房丫头,好的时候固然也曾叫过几声“心肝儿”,脾气来了便拳打脚踢,没有一丝怜惜;鲍二家的、多姑娘之流,更是露水姻缘,皮肉之欢,当不得真的;秋桐是贾赦赏与他的,虽然新鲜,毕竟不是自己争取来的。
——通算下来,竟然只有尤二姐,算是自由恋爱,私订终身的。
他对尤二姐的动心,并不只限于勾引到手便罢,而是从一开始就动了婚姻之念。
第六十四回《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说:“贾琏素日既闻尤氏姐妹之名,恨无缘得见。”可见贾琏早知道尤二不洁,却仍愿意娶进来做二房。
在路叔侄闲话。贾琏有心,便提到尤二姐,因夸说如何标致,如何做人好,举止大方,言语温柔,无一处不令人可敬可爱,“人人都说你婶子好,据我看那里及你二姨一零儿呢。”贾蓉揣知其意,便笑道:“叔叔既这么爱他,我给叔叔作媒,说了做二房,何如?”贾琏笑道:“你这是顽话还是正经话?”贾蓉道:“我说的是当真的话。”贾琏又笑道:“敢自好呢。只是怕你婶子不依,再也怕你老娘不愿意。”
所谓爱情,不过是在一个人眼中,看得另一个人与天下人都不同,比千万人都好。而贾琏看尤二,正是这样,相貌性情举止言语,“无一处不令人可敬可爱”,连凤姐也不及一零儿,可见是真心爱慕。
虽说旧时男人三妻四妾是平常事,然而娶二房毕竟也是大事,从后文中贾琏的一番周章与凤姐的满嘴客套便可以看出。这里贾琏八字尚无一撇,却已在筹划买房婚嫁等事,是动了真格儿的,绝不同于一般的偷情通奸,与贾珍、贾蓉父子的“聚麀之乱”更不能同日而语。
贾琏之前和多姑娘儿,鲍二家的,都是明码实价的皮肉交易,命小丫头送点赏钱就召了进来胡天胡地的,完全谈不上什么感情,连贾母都骂他品味恶俗,“成日家偷鸡戏狗,脏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
但是对于尤二姐,他却是有意在先,追求在后,而且从一开始就打了长久主意的。俗话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是耍流氓。那么贾琏这一开始就打定了要娶进门来的猎艳计划是否算得上认真的爱情了呢?
贾琏喜欢尤二姐,首先自是因为好色。但正如后文二姐所说:“我虽标致,却无品行。”
“淫”是二尤的致命伤,“已经失了脚,有了一个‘淫’字,凭他有甚好处也不算了。”
但贾琏偏偏不以为意,一则是因为他本人的道德底线低,二则是因为尤二姐“举止大方,言语温柔,无一处不令人可敬可爱”。
温柔大方四个字,压倒凤平二人,正是贾琏生平最稀缺的日常恩爱。因此看待尤二至善至美,凤姐不及其一零儿。
他借着讨槟榔向二姐调情,又掷九龙佩当作情订。二姐只是不理,装看不见,等尤老娘进来,她没事人儿一样起身招呼,却神不知鬼不觉已经将信物收了。这一番高手过招,完全是年轻男女欲迎还拒的恋爱把戏,很是吊人胃口,怎不让贾琏神魂颠倒?
后文尤三姐的老辣无耻是明刀明枪,还不及尤二姐这番暗度陈仓呢。
后文直书“无奈二姐倒是个多情人,以为贾琏是终身之主了,凡事倒还知疼着痒。若论起温柔和顺,凡事必商必议,不敢恃才自专,实较凤姐高十倍;若论标致,言谈行事,也胜五分。”这便是尤二最吸引贾琏的地方了。
俗话说缺什么想什么。贾琏长期活在凤姐的强势和威力之下,最渴望的就是温柔的调情,娇羞的迎合,还有男性根深蒂固的求崇拜心理——而这一切,尤二姐都百倍地满足了他,这真是最理想的梦中情人。
爱她美貌,更爱她言语性情,还需要多少相爱的理由呢?
而尤二姐自然更是一片痴情,“二姐又是水性的人,在先已和姐夫不妥,又常怨恨当时错许张华,致使后来终身失所,今见贾琏有情,况是姐夫将他聘嫁,有何不肯?”
自此一心一意过起日子来,自嫁了贾琏后,虽然金屋藏娇,却也以礼自持。文中说:
那贾琏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怎生奉承这二姐,乃命鲍二等人不许提三说二的,直以奶奶称之,自己也称奶奶,竟将凤姐一笔勾倒。……贾琏一月出五两银子做天天的供给。若不来时,他母女三人一处吃饭;若贾琏来了,他夫妻二人一处吃,他母女便回房自吃。贾琏又将自己积年所有的梯己,一并搬了与二姐收着,又将凤姐素日之为人行事,枕边衾内尽情告诉了他,只等一死,便接他进去。二姐听了,自是愿意。当下十来个人,倒也过起日子来,十分丰足。
这大概是尤二姐人生中的极乐时期了,是一心一计要同贾琏做长久夫妻的。虽是独门另居,行事举止反比从前做姑娘时端庄持重了许多,贾琏不在时便是母女三人一同吃饭,贾琏来时,则夫妻同桌,而母亲与妹妹却回避开来——比起宁国府的漫无规矩,倒更讲究些体面,是认真做起正经门户的管家奶奶来。
人们总是肯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话。尤二姐的轻信在于心有愿望:贾琏对她说尽甜言蜜语,说等凤姐死了会接她进府扶正,她信了;凤姐却提前说要接她进贾府,视她如姐妹,她信了——因为名正言顺嫁进贾府,一直都是她的理想。
在小花枝巷的日子,本来应该是她生命中最甜美的日子。她也心心念念地想着和贾琏白头偕老,无奈花容难弃,枝柯动摇,树欲静而风不止——每当贾琏不在家,贾珍就来鬼混厮缠,尤二姐因为心虚理亏在先,不能推拒,却也不肯盲从,只得回避了。这大概也是尤二姐急于进贾府的原因之一。
且看书中这段文字——
眼见已是两个月光景。这日贾珍在铁槛寺作完佛事,晚间回家时,因与他姨妹久别,竟要去探望探望。先命小厮去打听贾琏在与不在,小厮回来说不在。贾珍欢喜,将左右一概先遣回去,只留两个心腹小童牵马。一时,到了新房,已是掌灯时分,悄悄入去。两个小厮将马拴在圈内,自往下房去听候。
贾珍进来,屋内才点灯,先看过了尤氏母女,然后二姐出见,贾珍仍唤二姨。大家吃茶,说了一回闲话。贾珍因笑说:“我作的这保山如何?若错过了,打着灯笼还没处寻,过日你姐姐还备了礼来瞧你们呢。”说话之间,尤二姐已命人预备下酒馔,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原无避讳。……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他出来,只剩小丫头们。
其后贾琏回来,尤二姐亦发不安,先还只管用言语混乱,后来因贾琏搂着她赞标致,羞恶心发,反而滴下泪来,剖白道:“我如今和你作了两个月夫妻,日子虽浅,我也知你不是愚人。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如今既作了夫妻,我终身靠你,岂敢瞒藏一字。”自己承认从前没有品行,毫无隐瞒。
然而贾琏说:“谁人无错,知过必改就好。”不提以往之淫,只取今日之善,两口儿遂“如胶授漆,似水如鱼,一心一计,誓同生死”,倒似乎是贾琏一生情史中最真情的一段了。
事实上,尤二姐虽非贾琏惟一的女人,却的确算得上是他最心爱的女人。
他娶进尤二后,也曾有过真心恩爱的日子。尤二病重,他是真着急,也陪着她流泪,还特地请了胡君荣来诊病,奈何庸医误人,竟将怀孕当成郁结,因此错害了未出世的婴儿。那贾琏气得“大骂胡君荣。一面再遣人去请医调治,一面命人去打告胡君荣。”及至听说胡庸医已卷包逃了,便将请医生的小厮打个半死。
至此,贾琏虽然花心,并无对尤二姐负心之处。他的缺陷,只在于贪多嚼不烂。尤二姐进了荣国府后,他已经失于照应了,后来更因贾赦赏了个秋桐,益发疏于照料,遂致尤二被众人的唇枪舌剑折磨而死。
而这时,他也是真的伤心,不仅搂尸大哭,且自愧说:“奶奶,你死的不明,都是我坑了你!”又说,“终久对出来,我替你报仇。”又向王夫人求了梨香院做停灵之所——
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贾琏道:“三日断乎使不得,竟是七日。因家叔家兄皆在外,小丧不敢多停,等到外头,还放五七,做大道场才掩灵。明年往南去下葬。”天文生应诺,写了殃榜而去。宝玉已早过来陪哭一场。众族中人也都来了。贾琏忙进去找凤姐,要银子治办棺椁丧礼。凤姐见抬了出去,推有病,回:“老太太、太太说我病着,忌三房,不许我去。”……
恨的贾琏没话可说,只得开了尤氏箱柜,去拿自己的梯己。及开了箱柜,一滴无存,只有些拆簪烂花并几件半新不旧的绸绢衣裳,都是尤二姐素习所穿的,不禁又伤心哭了起来。自己用个包袱一齐包了,也不命小厮丫鬟来拿,便自己提着来烧。平儿又是伤心,又是好笑,忙将二百两一包的碎银子偷了出来,到厢房拉住贾琏,悄递与他说:“你只别作声才好,你要哭,外头多少哭不得,又跑了这里来点眼。”贾琏听说,便说:“你说的是。”接了银子,又将一条裙子递与平儿,说:“这是他家常穿的,你好生替我收着,作个念心儿。”平儿只得掩了,自己收去。贾琏拿了银子与众人,走来命人先去买板。好的又贵,中的又不要。贾琏骑马自去要瞧,至晚间果抬了一副好板进来,价银五百两赊着,连夜赶造。一面分派了人口穿孝守灵,晚来也不进去,只在这里伴宿。
这一段可与《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对看,贾琏为尤二姐治丧虽与贾珍出殡秦可卿的排场没法比,心思并无二致,是尽了自己能力的。在整个贾府无人帮忙的前提下,贾琏独力支持,尽哀全礼,且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又因贾母吩咐不许送往家庙中,只得在尤三姐之上点了一个穴,破土埋葬。其情其景,实有一种凄凉的境界。
前文原说过那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的,因大姐出花儿,他搬出外书房独寝了两夜,寂寞难熬,便又是拿小厮“出火”,又是勾搭多姑娘儿,还惹出一场青丝案来。然而此次,他竟然心甘情愿自在梨香院伴宿七日夜,恨苦居丧,也可谓难得了。
然而尤二姐曾说过“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谁承望身后却终究归不得贾家祖坟,亦如未出阁的亲妹子三姐一般,只落得孤坟野冢,无主游魂,岂非可怜可叹?
更可怜的是,尤三姐曾说过“咱们金玉一般的人”,可怜如今金玉同归,竟落得了一样的下场,孤坟无主,也着实令人扼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