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即将出生时,准爸爸们恐怕早就迫不及待地呆在产房门口,想要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孩子。但在战国时期,爸爸们却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们还要等上三个月才能见到自己的宝宝。
在预产期的当月,丈夫要派人每天问候妻子两次,临产时要亲自问候。由于妻子衣冠不整,往往不会亲自回答丈夫,而是派贴身侍女代为回答。
爸爸们见不到孩子,如何知道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呢?如果是男孩,就在门的左边挂一张木弓。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一条佩巾。
新生儿刚出生的前两天是不允许抱出产房的,到了第三天,如果是男孩就要举行射礼,如果是女孩就不用了。
为迎接宝宝的诞生,还要举行仪式。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用太牢(用牛、羊、猪祭祀)之礼,大夫的嫡长子用少牢(用羊、猪祭祀)之礼,士的嫡长子用大猪,平民的嫡长子用小猪。至于庶子之礼,都比嫡长子降一等。
先秦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国君的嫡长子一出生就是太子。太子刚出生时,要禀报国君。第二天,还要选择一位士进行斋戒,到了第三天,士穿上朝服,站在产房外,等待抱起婴儿。随后,射人会用桑木做成的弓射出六支用蓬草做成的箭:一支箭射天,表示将来敬事天神;一支箭射地,表示将来敬事地神;其他四支箭分别射向东西南北,表示将来继位后能够威服四方。
太子并非是由其生母或庶母来喂养,而是从士的正妻或大夫的小妾中挑选一位胸大汁多的来充当国君嫡长子的奶妈。被选中的奶妈三年内是不允许回家的。至于大夫的嫡长子则由专门的奶妈喂养,而士的妻子地位低下,只能亲自哺乳了。
国君的妃嫔虽然不用给太子喂奶,但会从中挑选一些温良贤惠的做太子的老师,再次点的做慈母,最次的做保姆。
婴儿出生的第三个月末,要选择黄道吉日为婴儿剪发,男婴留“角”,女婴留“羁”。这天,母亲还要带着婴儿去拜见父亲。母亲的侍女会传话说:“母亲某氏恭敬地携带小儿拜见父亲。”父亲回答说:“你要教导小儿恭敬地遵循正道。”
接下来,是命名仪式,父亲要为儿子取名。取名后,母亲会说:“我会铭记此名的深刻意义,尽心尽力使小儿将来有所成就。”
父母都会给孩子缝制荷包,并让孩子随身携带。男孩的荷包用皮革制作而成,表示长大后将从事勇武之事。女孩的荷包用丝帛制作而成,表示长大后将从事女红之事。
儿童通常穿缁布深衣,用锦镶边,束腰的绅带和带纽也用锦镶边,束发也同样用锦。儿童所用的锦都是朱红色的。儿童是不允许穿裘衣和丝帛的,因为太热,担心伤到壮气。儿童大都不谙世事,因此亲人过世也不必穿丧服。
儿童应该懂得哪些礼节呢?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意思是说,儿童站立时要正对某个方向,不能歪头听人讲话。如果长辈拉着儿童的手走路,儿童要双手捧着长辈的手。长辈在背着或抱着儿童并且与之交谈的时候,儿童应当掩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