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漠国人崇信神明,太后信佛,这是如何混进我东源国来?”
白屿攸的眼睛转向他,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
张纪一噎,自己要是答不上来,只怕是要叫公主殿下生气,“礼部向来都是听从二公主殿下的吩咐,二公主最近确实忙,不知有没有将这件事情交给别人来做。”
张纪也不过是提出一个自己的猜测,毕竟自己也没有办法知道宫里头那些腌攒事。
白屿攸的目光一沉,自己与二公主本身就不对付,看来还需要找平章政事问问。
“公主现在应该最担心百花宴一事吧?这件事现在最为重要。”
毕竟四国身份尊贵的人都要来东源国,届时治安是最首要的一点,其次又关系到东源国大国的颜面。
一旦出现一点什么差池,侍御部的人首遭其难。
旁的不提,东源国的储君之位一直都没有定下来,要是这件事情上叫白屿攸出了差错。
那必定与储君之位要失之交臂。
“我倒是觉得,这件事情可以合作,要先做到内部人和,才能共同对外。”
“百花宴那段时间,各国形形色色的人都容易混进来,要是内部都处理不好,岂不是要内忧外患。”
白屿攸听完之后,轻笑了一声,说道:“你今日所言,好像一直都在叫我跟二公主交好的意思。”
空气中带上了几分凝重的味道,张纪随之皱眉:今日的公主殿下有些格外严肃了。
但是这样的气氛很快就被白屿攸打破,她轻咳了几声,接着说道:“张夫人说的有道理,内忧外患是最容易招致祸端的一点,先退下吧。”
她并不想这般,前世的处心积虑已经花光了她所有的精力,到最后却落得一个满盘皆输。
现在的她还是在一个纠结的范围内,到底是不管不顾皇权势力,只求自保。
还是……皇权势力与身家性命都要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白屿攸不是不懂,只是她到现在都没能咽下那口气。
算着早朝的时间,白屿攸起身出门,还没有走到门口,突然又想起来了什么,回身朝月栖说道:“差人去买辆轮椅回来。”
后日宋鹤宸要和她一起入宫,他那被废了的双腿,又如何能够行走。
月栖连忙应声,调侃道:“公主殿下可是从未对一个人这么上心过,要是叫宋夫人知道,一定感激公主。”
白屿攸扯了扯嘴角,没有说话。
只是心中想着:她不需要宋鹤宸的感激,只求消了他心中的怨气;只求来日他复仇之际,能放过她。
*
金銮殿。
太后寿宴将至,整个皇宫沿路的布置都有装扮过,白屿攸在来金銮殿的路上,能够闻着沿路的佛香。
香味不重,不过还是能够闻得出来。
在佛教中,香灰是圣火的结晶,这般沿路都洒上香灰,也是希望太后能够受到百姓虔诚祈求的祝福,以求长生。
白屿攸觉得这一次为太后安排寿宴之人,是花了不少心思。
不是求赏,就是求官。
白屿攸也没有多想,直接走进了金銮殿内——三三两两的朝臣围在一起聊着什么,一两个朝臣站在一旁不搭理人,四五六个朝臣聚在一起争执不断。
她的目光直直的落在不远处平章政事的身上——方淑华,东源国五位正一品大臣中唯一一位女子。
刚巧不巧,在白屿攸将目光投过去时,方淑华也将视线看了过来。
两个人的视线在空中碰撞了一下,随后方淑华朝白屿攸点头致意。
白屿攸四周环顾了几眼,径自朝方淑华的身边走了过去,问好道:“方大人,来得好早。”
她做了一个揖,礼数上没有失半点规矩。
方淑华点了点头,接过白屿攸的话,“三公主殿下今日不也来得很早,瞧着昨晚是没有睡好?”
她比白屿攸年长不少,可是两眼依旧非常有神采,岁月的风霜在脸上留下的沟壑也掩饰不住方大人当年的美丽。
她说话的语速不急不缓,听着也叫人感到舒适,从而心中生出几分敬重。
“这倒也没有,只是想着百花宴的事情,有些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方淑华的眼睛一直都盯着白屿攸,脸上带着微笑,没有接话。
白屿攸抿了抿唇,继续说道:“临近国宴,还是大人手中的事情最忙。”
“我刚才进宫时,瞧见沿路都有洒香灰,不知道这是哪位大人的主意,颇为别致。”
她话中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说:这次太后寿宴,是谁操办的,想要了解一番。
方淑华先是安慰了一通白屿攸,叫她不用这么着急百花宴一事,到时候必定是所有朝臣共同商议。
接着回复了她的问题,“国宴、寿宴向来都是文部在管,只是太后娘娘这次寿宴与国宴的时间隔得太紧,似乎是大公主帮着一起出的主意。”
往年都是太后的寿宴过完之后小半个月再国宴,这一回却只隔了几日的功夫。
白屿攸在听到“大公主”三个字眼时,心里头瞬间被触动了一下。
过往的回忆立马就冲进了她的脑海中:在她的记忆中,大公主向来是默默无闻,没有多少存在感。
可到最后,却是她将自己和二公主都踩了下去。
现在发现,自己好像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大公主。
她的心中除了敬爱自己的大姐之外,对于她只有客气,没有更多的交流与接触。
“陛下驾到——”
苏公公高昂了一声,所有的朝臣全部都按部就班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好,向东源帝行礼。
一番规矩礼数之后,东源帝又将今日的事情与诸朝臣们诉说了一番:“临近年关,开设粮仓之事只怕是要等到来年开春再议。”
“不过这件事情就交给范丞相和陈大人吧。”
“百花宴……三公主觉得如何?”
听着东源帝的意思,并不是在问白屿攸意见,而是希望这件事交给她来全权负责。
此话一出,底下朝臣们有了短暂的一阵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