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疑团与疑窦
尽管刚进四月,汉中的正午已经开始显示出夏日的威力。
钟泽率领着手下的十六名汉军士兵排成两列纵队沿着尘土飞扬的土路向东缓缓而行。
烈日之下,他们口干舌燥,而且士气低落,垂头丧气,仿佛打蔫的麦穗一样。
其实钟泽和他们一样无精打采,但不能表露出来。
他是一名都伯,他的工作就是带领这支小分队完成上头交代下来的每一项任务。
因此钟泽不得不强打起精神,呵斥那些情绪低落的士兵,督促他们加快速度前进。
钟泽原本只是一名什长,手下有十个人。
他认为差不多这就是自己领导能力的极限了。
不过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极限可言。
钟泽所在的小队做为高翔将军的直属部曲参加了第四次北伐战争,并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在四月十一日的大战中,蜀军彻底击溃了司马懿的中军,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胜。
这场胜利让整个祁山战局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场战斗中,钟泽所属的小队是最先与敌人接触的,损失相当惨重,伤亡超过了八成。
按照蜀军编制,一队编有五十人,分属五个什,每什十人。
战斗结束时,指挥小队的都伯以及其他四名什长全部阵亡,于是钟泽做为整个小队幸存下来的最高长官,临时接手了这个只剩下十六个人的队伍。
后方新补充的兵力还没有到,于是富有同情心的指挥官将这支已经丧失战斗力的队伍撤出了前线,临时编成负责粮道畅通的巡逻队并分配到了武都附近。
“再快一点!不要让我的脚踢到你们的屁股!”
“别走的象个娘们儿!你们这些死猴子!”
钟泽高声喊道,长官的呵斥促使这些疲惫的士兵加快了脚步。
他们负责的巡逻区域一共有三十里长,每天在这条线上要折返好几次。
钟泽知道,等到新的兵员补充入建制以后,整个队伍会重新被派往前线,而这十六名老兵将会起到骨干作用;所以他得能让这些家伙随时保持良好状态,既要勇敢又要有运气。
那些勇敢但运气太坏的人都已经死了。
这时候,钟泽看到远处传来一串急促的马蹄声。
他立刻下令士兵们散开队形,以便应付可能的突发事件。
很快马蹄声接近了,钟泽眯起眼睛手搭凉蓬,看到来者只有一匹马和一名骑士,骑士穿的是便装,但马匹的额头挂着一个醒目的铜束。
“一名信使。”
钟泽心想,同时伸直右臂挥动几次,示意来人停下来。
他有权检查除了御用信使以外任何从这条路上经过的人。
骑士乖乖地拉住了缰绳,马匹精确地停在了距离钟泽五步开外的地方,钟泽甚至能感觉到马喷出来的热气。
“请出示你的名刺。”
骑士从怀里掏出自己的名刺,还顺带交给他一份公文。
钟泽接过来仔细看了看,眉毛不禁挑了起来。
名刺和公文显示,这是一位来自汉中丞相府的高级官员。
“可是……您的车队……”钟泽朝他的身后望了望,疑惑地问道。
根据公文内容,他应该是押运着一队粮草车辆前往前线的。
“哦,是这样。”
骑士解释说,“我有紧急公务要去大营。
于是就先行离开了。
我的车队大概在后面二十里,他们有妥善的护卫。”
钟泽摘下沉重的头盔,这样视野会好一点。
他朝骑士来的方向望了望,远处的路被灰黄色的山坡遮住了视线,但他仍旧可以分辨出浮在半空的一层浮尘,浮沉底下应该就是运粮车队的所在。
于是他点了点头,将文书与名刺交还给骑士。
“祝你好运,大人。”
骑士接过文书,却没有立刻抖抖缰绳离开。
他在马上居高临下饶有兴趣地端详了一下钟泽,忽然开口问道:“你之前是在哪个部队?”
钟泽虽然觉得有些诧异,仍旧毫不含糊地回答道:“隶属高翔将军部曲,大人!”
“在那之前呢?”
钟泽皱了一下眉头:“黄忠将军,大人!”
“果然我没有猜错,呵呵。”
骑士指了指他的脖子,钟泽一下子就明白了。
提到蜀汉的精锐部队,人们往往会想到中虎步兵营、无当飞军。
但在这两支部队产生之前,已故的黄忠将军手下曾经有一支名声赫赫的的部队,叫作推锋营。
推锋营的编制共计有三百人,其成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骁勇之士;他们全部在脖颈右侧刺以三条虎纹,以示与其他部队的区别。
这支部队一直追随着黄忠参加了入蜀与汉中争夺战的一连串作战,担任中坚突击力量。
他们最辉煌的战绩是在在定军山击毙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并因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以及猜忌--推锋营的强烈个性以及过于团结的精神都不招人喜欢。
建安二十五年黄忠将军去世,军方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借口。
于是做为一个建制的推锋营不复存在,所有的成员都被强行拆散分配到了诸军之中,钟泽就在那个时候以伍长身份调来了高翔将军麾下至今。
这名骑士居然能从他的纹身推测出他的身份,相当不简单。
“没想到居然会在这里看到前推锋营的勇士,真是没想到啊。”
骑士笑道。
钟泽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推锋营,心里不禁有些感动。
他当时只是推锋营的一名普通士兵,但始终以此为荣,推锋营的人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
他现在右侧肩头还留有一条伤疤,是做为推锋营战士在定军山上留下来的。
“现在推锋营的人还有多少?”
“就我所知,应该只有五十人不到。”
“唔,你身后那些家伙呢?”
“他们不是,但是他们和推锋营一样棒。”
钟泽对骑士的这种盘问有些不耐烦,这实在不象是一名紧急信使的风格。
骑士大概也注意到了,他笑了笑,把身体挺直,双腿再度夹紧了马肚子。
“你的名字,什长。”
“钟泽,我现在是都伯,大人。”
“很好,钟都伯,那么我告辞了。”
说完这句话,骑士一抖缰绳,马匹嘶鸣一声,从钟泽旁边一尺远的地方与他擦身而过,朝北方奔去。
马蹄掀起来的烟尘有一半都落在了钟泽灰棕色的皮甲上面。
等到马匹远去,莫名其妙的钟泽拍了拍甲胄上的土,重新把头盔戴起来。
他转过身去,示意整个队伍继续出发,远处二十里有蜀军的运粮队,他们必须赶过去加入到护卫行列。
钟泽并不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这个奇怪的骑士只在他的脑海里停留了一小会儿,随后就被其他事务淹没了。
钟泽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后来的某一个特定日子里,他指挥的这支小队会成为旋涡中的关键棋子。八壹中文網
钟泽知道的太少,而靖安司知道的则太多,所以后者比前者要痛苦的多。
狐忠的突然离开让荀诩有些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他第一时间找来了杜弼和裴绪。
目前在整个司闻曹中,除了姚柚,知情者只有他们三个。
荀诩将最新的情况简要地汇报了一下,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张公文的抄件,拿给杜弼和裴绪传阅,并加以说明:“这是我今天从粮田曹那里弄来的调令抄件。
命令狐忠提前一天押送粮草出发的人确实是李平。”
“这意味着什么?”
杜弼问。
荀诩回答的很坦率:“我不知道。”
“这是否意味着狐忠就是烛龙?”
裴绪听完荀诩的讲述,不太自信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的匆忙离去也许是一个李平即将叛逃的信号。
“
荀诩断然否定了这个推测。
“这个理论说不通。
策反敌国高官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
一般来说,被策反者只信任与他长期接触过的策反者,并建立起一种无可取代的紧密关系,任何更换或者变动都会导致前者心理上的失衡,以致策反工作前功尽弃。
在李平叛逃前夕把‘烛龙‘派出到外地去,这不可想象。
策反者始终要在被策反者侧近,给予其安全感,这是策反的一条基本原则。”
“那么只剩下另外一种解释。
李平想把狐忠调开,是认为他妨害到整个叛逃计划的展开……呃……难道说,烛龙其实是成藩?”
裴绪搔搔脑袋。
荀诩摇了摇头,嘴唇抿的很紧,右手缓慢地搓着下巴。
“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时候,还是不要乱下轻率结论的好,免的让我们先入为主。
“杜弼提醒了一下裴绪,然后把视线投向荀诩:“那么成藩和李平的动静如何?”
“两个人目前都还在南郑城中,没有特别显著的动静。”
杜弼忽然想到了些什么,他对裴绪说:“听说你对地图颇研究是吗?”
裴绪谦逊地点了点头,对自己的这一专长毫不隐瞒。
“这么说汉中地区的地图你全部都很熟悉喽?”
“不错。”
“那么以你的看法,李都护如果要叛逃,他会选择哪一条路线前往魏国?”
裴绪用手指按住太阳穴思考了一下,起身说:“请少等一下。”
随后他从邻屋书架上取来一张画在绢纸上的地图,三尺见方。
裴绪把地图平摊在一个铜盘上,拿两尊烛台压住两个角,用毛笔的笔杆在上面一边笔划一边说:
“唔……基本上一共有三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从褒秦道北上走绥阳小谷,但这条路比较险峻,而且靠近战区,实在危险。
再者说,两年之前靡冲逃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魏国不大可能再冒一次风险。”
杜弼看了一眼荀诩,那是他的杰作。
“第二条路是从斜谷、大散关入陈仓。
这条路的优点是路途短,陈仓的魏国守军可以随时进行接应。
不过这两处地方属于军事要地,我军布防十分严密,不大容易通过。
现在接近雨季,斜谷也可能会变的难以通行;我想你们都知道一年前曹真在子午谷的窘境。”
“那岂不是说,整个北部都……”杜弼曾经从天水逃亡回来过,对于秦岭两侧的地理环境很熟悉。
“不错,以我的估计,李都护的逃亡--我是说如果--很可能会选择西南方向。”
“西南?”
荀诩趴到地图上一看,指着纸上的一块说道:“难道是这里?”
“沿汉水向西南方向走,绕过防卫严密的城固,循西乡一线进入位于魏国边境的石泉。
这从目前来看是最有可能的逃亡路线了。
路途短,比较好走;更重要的是,我军在汉中的布防北密南疏,利于钻空子。
等到他们抵达石泉,可选择的路线就很多了,可以继续东进去上庸,也可以北上循子午谷直接去长安,无论哪条路线都在魏军控制之下。”
他们三个都不知道,当年靡冲就是沿着这一条路线潜入蜀国的。
“看来我们对南郑南门与东门的监视要格外重视才行,外围的西乡等关隘也要提高警卫级别。”
荀诩很快得出结论。
杜弼表示赞同:“目前虽然仍旧无法确认烛龙的身份,也不知道李都护是否真的打算叛逃,但预防万一呐。”
“最头疼的是,这些行动不能搞的动静太大。
既得让底层执行者切实执行,又不能被李都护发觉我们的真实意图--他现在可是南郑的最高行政长官--训令和公文该怎么起草,就有劳军谋司的人了。”
荀诩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杜弼的肩膀,文辞修饰上的花样他一向不在行。
他很乐意在这方面暴露自己的无能,然后把工作甩给适当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谨慎的敲门声。
荀诩站起身,示意其他两个人将所有相关文书倒扣在桌面上,然后绕过一扇石制的隔音屏,把门打开。
站在门外的是靖安司的一名近侍,他的手里捏着一张铜制的腰牌。
“发生什么事了?
我不是说过开会期间不允许任何人来打搅么?”
“是的,大人。
但是有人找你。
我无法拒绝他的命令。”
近侍
“哦?”
荀诩接过铜牌看了一眼,把它随手别到了腰带上面。
他挥手让近侍退下,转回屋子里来对杜弼与裴绪说:“会议不得不中断了,紧急召见,我非去不可。”
“是谁?”
“就是刚才咱们说的话题人物,李平李都护。”
荀诩似笑非笑地回答。
房间里的其他两个人都带着不同的表情沉默下来。
这究竟是第几次进入丞相府接受南郑最高行政长官的接见,荀诩自己也说不清楚。
以往拜访丞相府,他有一种回到家里的归属感和安心--如果蜀汉是家的话,那么南郑丞相府就是一位严厉而可靠的家长;但这一次当荀诩迈入丞相府大门的一瞬间,他感觉自己身处敌境。
“也许烛龙就在附近某个角落里看着我。”
这样的想法在荀诩脑海里挥之不去,他不时不由自主地转动脖子,朝两边绿色桑树掩映下的窗户缝隙望去,这几乎成了强迫症。
大军出征后的丞相府格外静谧,一半人员都与诸葛丞相随行,所以一路上荀诩几乎没有碰到什么人,只偶尔可见到身穿黑服的仆役抬着杂物低头匆匆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