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叫“大荔”是在哪个地方呢?它在大河的西岸,周边又有洛水和渭水,算是一个三河交汇处。
按理来说,“大荔”作为晋国与秦国的边境,秦军东出应该是率先攻打那里?
然而,长久以来晋军和秦军的大兵团交锋大多是集中在晋国西北部的“交刚”附近,相反发生在晋国西部的交战屈指可数。
其实,话往通透了说就是“大荔”附近的地形太复杂,有三条河流交汇的同时,周边的山地又比较多,着实不适合大兵团展开。
在那个两国约好开战地点,双方摆在阵势交战的年代,地形不够开阔都不适合作为交战场地,肯定不会选在山林密布的地方开战。
到后面?秦国被晋国打得缩在西边一隅,哪怕是到了不再进行君子之战的年代,秦军暂时一次东出的举动也没有,自然是不会以“大荔”这种复杂地形作为交战场地了。
智瑶知道历史没有被改变的话,以后“大荔”这边会一再爆发激战,秦军与魏军来来往往互相拼杀,直至某天秦军抢夺了河西之地,才算是让这一片土地稍微得到消停。
在属于智瑶的时代到来之前,也就是前500年以前,秦国屡次东出选择从晋国西北部入侵的原因很现实,能拉上白翟当盟友的同时,晋国西北边的地形更为开阔,尤其适合类似秦国、白翟这种马匹数量充足的国家或势力用来作为入侵的路线。
当前还不是战国时代,无法在“大荔”附近看到魏国长城,目所能及的地方到处都是山林。
是的,没错,魏国也修筑过长城,不出名的原因是后来被拆了。
第一个修建长城的国家其实是楚国,他们在河南地修建了诸夏第一座长城,只是楚人称之为“方城”,总长度约在五百里。后世那边有一个城市叫方城,名称由来就是楚国在附近修建了长城,又以“方城”这个称呼流传下去。
至于后面为什么不是将一条长度数十里、数百里的城墙成为方城?谁让楚人战败,他们的文明没有完整的传续下去呢。
知道第二个修建长城的国家是哪个吗?他就是齐国,总长度达到一千两百里。
后面各个修建长城的国家就排名不分先后,效仿楚国修建长长的城墙来抵御敌人,其中以秦国修建的长城最长,用来抵御日渐强大的义渠人,后来用在抵御月氏人身上,再最后变成了抵御匈奴人的城防体系。
秦人竟然怕义渠人到需要修建长城的程度?以为秦国是晋国,像晋国那样不到五十年连续兼并数个国家以及势力,崛起到被分裂前都能吊打一切不服的国家啰?并不是的。
打从一开始,秦国就真不怎么起眼,哪怕是晋国分裂成为赵、魏、韩三个国家,起初连韩国都能欺负秦国,后来更是被魏国吊起来反复抽。
那样的秦国害怕义渠人,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地方,别说来自东面的压力太大,迫使秦国想要抽出更多的兵力应对东面,不得不修建一条从西部延伸到东北部的长城了。八壹中文網
当然,春秋晚期到战国长城,指定不是现代的那种石砖长城,其实就是夯土而成,某些城墙段可能也就两三米的高度,厚也厚不到哪去。
现代人所知道的长城,它是有明一朝修筑的,后来天下革命,又到了近现代重新修葺。真别去了八达岭之类的长城段就“哇!始皇帝下令修的啊?”,有导游会把导游搞得一脸懵逼,也会让懂得历史的人一脸憋笑。
智瑶是亲眼去楚国“方城”附近逛游过的人,必须承认那一道长城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要不然那一次楚国的都城“郢”就要面临第二次失陷的风险了。
长城这玩意有必要修吗?反正是众说纷纭得很,好的或坏的,几乎什么论调都有。
站在智瑶的角度,认为他们这一代人用不着长城的存在,有那么一道长城都不知道要防着谁,甚至会妨碍大军前往草原取得收获。
这个是游牧族群全面拉垮的时代,智瑶觉得一旦智氏全面发展起来,列国根本无法阻止智氏进行兼并的脚步,只要不陷入到旷日持久的“内战”之中,哪有什么机会让游牧族群崛起呢。
事实好像就是那样?春秋时期实力最弱的燕国都能先扛住东胡,后面又摁着东胡狂揍,到了战国早中期也就秦国主要精力用在东出而被义渠、月氏和匈奴轮流欺负,像是赵国则是不断去欺负游牧族群。
一点贬低秦国的意思都没有,事实就是那些事实,变法之前又没有夺下河西之地和巴蜀的秦国既弱又野蛮,偏偏还很喜欢玩两线乃至于三线作战,不被打得满头包就是怪事了。
拿智瑶来说,他因为早知道“历史答案”的关系,有了一种“既定印象”的情况下,比谁都要高看一眼秦国。
那么情况是什么?不就是“知道”这个前提,随后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觉得秦国就是那个强大的秦国,忽略了原来秦国有那么弱小时期的事实了。
这么说吧,秦国如果强大,能够应付得起多线作战,秦昭襄王的母亲芈月用得着去给义渠王生孩子吗?
至于说芈月和义渠王认识在先,什么两情相悦之类,也就演义作品那么编。事实的真相在为尊者讳的前提下早被隐藏,后人只能从发生的事实去进行各种猜测了。
编出芈月跟义渠王两情相悦,总比秦国弱到需要一国之君的母亲去玩美人计,可以使人更加能够接受吧?
刚才智瑶听取了汇报,说的是晋国的使节已经到“雍”对秦国君臣宣战,后续的消息传的是秦国征召了三个“军”的兵力,以周礼制度就是合计三万七千五百名士兵,往“麻隧”方向进行集结了。
这个“麻隧”在后世的泾阳附近,曾经的晋国纠集诸侯组成联军,与秦军在“麻隧”爆发过一场旷世大战。
那一次“麻隧之战”中,曹国的国君曹宣公(名庐)死于流矢之下,直接让晋国照顾曹国长达五六十年之久,战争结果当然是以晋国与诸侯联军的获胜而落下帷幕。
“秦人循于礼?”智瑶听了有点想笑。
其余人也是一副见了个鬼的模样,随后笑出声。
什么情况呢?其实就是秦国邀请晋军前往“麻隧”会猎,搞出一副要打君子之战的架势。
突然间讲道理的秦人真是戳到了晋人笑穴。
只是吧?别看秦国屡次偷袭晋国,其实是晋国先偷袭秦国在先。
也就是那一场秦国要打攻打郑国,半道上消息被郑国的商队发现告知郑国君臣,迫使秦军转而去攻打滑国,得胜的秦军在班师的路上却是遭到了晋军的埋伏,搞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那一次战役被称为“殽之战”,并且让秦人彻底恨上了晋国。从那以后秦国再也不跟晋国讲什么道理,什么手段管用就用哪种手段,并且还让秦人玩上瘾了。
这一次,秦国集结三万七千五百名士兵就跟晋国叫板,约的地点还是在“麻隧”那种地方?
“麻隧”算是平原地形,位于泾水东岸,秦军没有考虑过能过泾水回不去,还是打算玩一次背水之战?怎么敢用三万七千五百的军队,叫板一下子来了七万大军的晋军啊?
韩庚收起笑意,问道:“其间有诈?”
任何涉及到国家层次的阴谋诡计,哪怕是玩反间计之类,或是什么偷袭、伏击等等,不都还是要以实力决出胜负吗?
智瑶知道晋国有内乱的可能性,同时晋国目前的外部敌人有点多,一再思考下来认定哪怕是晋国爆发内乱,反正不会是在秦人的操作之下。
那么,秦国是不是跟哪个国家完成什么交易,想把晋国的两个军团拖在“麻隧”,或是哪个或多个国家的军队进入秦国地界躲藏起来,要对晋军玩一手埋伏或围歼?
别以为哪些国家偷偷将军队调动到秦国很容易被发现。这是不了解当前时代的格局,不清楚有太多的地方属于无人区,真正属于某国有效统治范围的是以城邑作为辐射,再由各种“邦”联系起来。
没有“城邑”或“邦”的地方,一个人都没有,除非是有旅人或商队正好碰上,要不然谁知道那边有什么玩意。
所以,隐匿行军在当前时代真不是什么难事,难的地方在于怎么持续提供那支军队的后勤补给。
如果说秦国愿意担负后勤,有国家愿意在这个时候给晋国难受吗?估计会有挺多的。
“谁敢攻我?”韩庚一听智瑶的猜测,第一时间不是其它情绪,马上就怒了。
智瑶有比较多的猜测,没有相关证据之前,猜测也仅仅是猜测。
比如,楚国跟秦国有接壤,并且楚国跟秦国的友好时期比较长,秦国向楚国求救得到响应。
再有一点,楚国哪怕不自己出兵,他们能够给想出兵的国家借道。
更现实的一种可能,秦国可是有跟异族联盟的历史在前,他们会不会纠集一大批异族,着实是很难说的呀。
“如果秦国以为拿出将近四万军队就能击败我们?他们的心该是多大。一定是有什么后手或依仗的!”智瑶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