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心里仍不是那么的坚定,说不定中途会有休息,先走着吧。
刚才看中国好声音节目,其中有一个歌手唱了这首歌,真的打动了我,记录一部分歌词:“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征帆天涯》第四卷计划以《直挂云帆》为题,以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为主线,讲述王厚一行随航所发生的故事,似乎到这里,“征帆天涯”才真正的扬帆启航。八壹中文網
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查阅了很多的资料,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来去匆匆,大致是: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仓促出发。
按照今天的地名,船队大致先到越南南部,派一支船队送泰国使臣回国,自己率宝船南航,经马六甲海峡,经马来西亚、印尼一带,然后派一支船队西航到斯里兰卡。郑和自己则北航孟加拉,然后向南绕过印度半岛到印度西南部,再经伊朗、阿拉伯半岛临海国家,最后向南,到达非洲的一些国家。
第六次下西洋,时间上比较奇怪,可能是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得郑和船队提前返航,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回国,总共历时一年半,比前五次少了大约半年。
第四卷,计划还是用十八万字左右,主要讲述王厚一行在占城国(今越南南部)、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所遇到的奇闻逸事、困难挫折。其中,大概要用二万字的篇幅,讲述朱自平应猛哥帖木儿的邀请,去东北之行。
之所以这样安排,还是那句禅偈:“陨阳既去,谁人留梦?九色莲花,青竹丹枫”中的青竹丹枫,一南一北的布局,当然以王厚为主,虽然身在北方的朱自平有不少故事,却只能在情节安排上一减再减。
☆☆☆☆☆
一个题外话,说说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通过查阅资料,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去寻找建文帝,有的说是展示大明实力,有的说是贸易,有的则说是去寻宝,而我则通过时间上的对比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郑和六次下西洋时间分别是:第一次是永乐3年6月到永乐5年9月;第二次是永乐5年12月到永乐7年夏;第三次是永乐7年9月到永乐9年6月;第四次是永乐11年11月到永乐13年7月;第五次是永乐15年5月到永乐17年7月;第六次是永乐19年1月至永乐20年8月,后面还有最后一次,不过不是在永乐时期了。
对比朱棣征伐北方蒙古部落的时间:第一次是永乐7年7月,即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征伐鞑靼;紧跟着是永乐8年2月,朱棣亲征,征伐鞑靼;第二次是永乐12年3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期间,朱棣亲征瓦剌;第三次是永乐20年2月,也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期间,朱棣第三次亲征鞑靼。后面还有两次亲征,直到朱棣死在第五次亲征的途中。
这让我觉得有些奇怪,一方面史学家说,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另一方面,为什么朱棣又不惜劳民伤财,征讨蒙古部落呢?所以,我很单纯地揣测: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是为他北伐服务的。
理由就是蒙古各部骚扰北方边境一直就没有消停过,朱棣做梦都想着要灭了蒙古,而此时的南方并不安稳。永乐4年,明朝与安南国(今越南)发生了战争,朱棣想趁机将安南重新收回到中国版图,双方战事不断,互有胜负,没能拿下来,所以朱棣在北伐时,不得不考虑南方的安全,至少要震慑住安南国,让它不敢侵犯南疆。
所以,我认为郑和下西洋,还是以国家安全为主,综合了结交番邦、开展贸易的因素,当然也给那些不听话,甚至想占便宜的国家敲敲警钟。
第四卷,作者借郑和之口,这样说道:“圣上曾对我说过,他亲征漠北,用去大半个国库,死伤无数生灵,而我仅两百多条船,便结交了四十个番邦友邻,实是功德无量……其实,这哪里是我的功劳,全是圣上英明啊!”
☆☆☆☆☆
不得不再次提到《征帆天涯》中的武林大会,你还记得第二轮的结果吗?在第113章中是这样说的:
最终进入前九名的是:藏传黄教大慈法王,藏传黑教通巴帝师,建州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儿,瓦剌的也先小王子,占城(今越南南部)王族阇魁勇,忽鲁谟斯(今伊朗)世子贾米,阿丹国(今也门)公主乔琳,古里(今印度南部)王子弗罗兹,暹罗(今泰国)拳师泰桑。
这些人物当时只完成了一个亮相,从第四卷开始,他们将相继上台,演绎一幕幕故事。
敬请关注。
(2013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