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近乡情怯
清晨。
杨东被母亲粗暴的叫醒了,具体方式就是猛地先开被子,然后直接拉开窗帘打开窗户。
懂得都懂,东北室内有暖气,很暖和,但一开窗是真的刺激。
杨东直接一个激灵就跳起来穿衣服了。没啥可说的,这种粗暴的叫床方式,是亲妈独有的关爱。
迷迷糊糊洗漱完蹭到餐桌上吃起早饭,与杨东不同,杨树林和杨东妈妈确有些神采奕奕。
要回家过年了!到了一年一度炫耀装逼的时刻。
对他们来说这次手握王炸,面对谁都是必胜,想想都刺激。而且跟炫耀自己不同,炫耀儿子杨东对他们来说成就感更大。
其实从杨东摊牌以后杨树林和杨东妈妈都在等着这一刻,现在终于要来了。俩人当然充满了战斗力。
对于回老家炫耀,杨东确兴致缺缺提不起精神头。原因就是老家的人他大部分就不认识啊。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这句话的核心点在于回乡,回乡核心点在于都是熟人啊。炫耀当然是炫耀给熟人才有感觉,可对于杨东来说,乡是冰城,这里才有他最多的熟人。
至于老家,他没认识几个人啊。他这次的最大作用就是身为炫耀工具。
这让他上哪提起兴趣去。
但父母都这么兴致勃勃,他只好配合了。
帮着父母将昨晚收拾好的行李和礼物送到车上,杨东就直接坐进车里热车。
良久杨树林才抱着两个兜子跟杨东妈妈走出单元门,一边走还一边磨叨。
“昨晚收拾那么久还落东西了,你说你能干点啥。”
杨东妈妈也不示弱,张嘴反驳。
“我忘了,你不也忘了。”
“我刚才想起来了呀,这不是我去拿的吗?”
“我也想起来了,哪用你。”
两人正拌嘴忽然从楼上下来一个胖胖的阿姨,俩人瞬间停嘴,面上也变得乐呵呵的。
“杨东爸妈,这是?”
杨树林开心的解释,“回老家,过年。”
“那挺好,呵呵,开车回去啊?”
“对,票不好买。”
将东西放到后备箱,俩人对胖阿姨挥挥手。
“先走了,年后再见。”
“好嘞,年后见。”
目送着x5远去,胖阿姨撇撇嘴。
“还说这车是借的,真当我傻。哼,年后得上门坐坐了,姑娘正想买辆车,问问能不能借点。发这么大财总不能一点不帮忙吧。”
随着车子一路驶出主城区,将要走上高速。杨树林夫妻越来越兴奋。是不是对窗外的景色还点评起来。
“呦,这都动迁了,早前还听说不动了,没想到还真动了。当时买个平房好了。”
“哪那么多马后炮,这高层起的真快,质量不会不好吧。”
“现在都是空心砖,其实还可以。”
“那边的市场居然黄了,原来多红火。”
“没黄吧,听说搬楼上去了。”
。。。
虽然冰城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南方来说有些慢,但整体来说还是跟上了国内的进度。
国内从千禧年以后真的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了,用日新月异一点不夸张。有些区域过个一年半载再去都有巨大的变化。
后世杨东去bj工作几年,再回冰城连道都不咋认识了。要是没有导航估计都能走丢。
这些发展不是凭空的来的,也不是靠谁赏赐的,是我们的父辈祖辈拼搏流汗甚至流血牺牲换来的。
没有艰难困苦的立国之战,没有两声蘑菇巨响,没有五年计划的步步实施,没有一代代劳动人民辛苦流汗,哪来的幸福生活。
靠买办吗?han国主食还要吃泡菜呢,说是发达国家,具体活的怎么样不是电视剧演出来的,是真实体验出来的。
留学生来了跟土豹子进城是的,见水果都兴奋。
基础物资被买办垄断,只能高价压榨,活成这样还说是发达国家?
基础的食物自由都没有,吹个几把。
真以为别人那么好心?领你发育,带你起飞?不过是一茬韭菜罢了。赏你你才有口肉,总不能让你过的比主人好吧。
只有我们手握两剑,麾下数百万常备,才有自主发展的底气。
也不是对我们没有想法,也不是没想控制过我们,只是他们失败了罢了。
国际四大粮商曾意图封锁我们的粮食,做空我们的粮食,打垮我们的本土粮食企业。想让我们和那帮买办控制的国家一样,在基础层面也收到剥削和压迫。也让我们为吃什么发愁。
但结果呢,四大粮商联手进攻我们,中储粮果断出手。在这灾难之年以强硬的手段控制粮价,使其保证在一个极低的价格去售卖,确保老百姓在这关键时期能够买得到、买得起粮食。开始的时候四大粮商还不相信,认为中储粮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而已,国内的粮食很快就会消耗一空。届时老百姓买不到低价的粮食自然就得来找他们,到时候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控制国内粮价。
可惜他们马上见识到了什么叫高筑墙广存粮,四大粮商眼睁睁看着粮食从中储粮手中源源不断地流出,似乎没有止境。
很快他们筹集的资金就消耗殆尽,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国内粮价,最终他们放弃了。而中储粮不但放出了一些沉粮,好收获了巨额资金,等粮价平复以后又用赚到的钱收了一波新粮。
老百姓在基础食物上甚至没感觉到任何波澜。这一切都是强大的国家才能做到的。
不然你以为一些键盘侠可以吃饱了随意上来宣泄?
车子走上高速,窗外飞速略过苍茫大地,杨树林夫妻望着窗外渐渐沉寂下来。
近乡情怯,这个感觉很奇怪。杨东是有些理解他们的,很多次从帝都返回冰城,杨东在刚上车时也很兴奋,积极收拾东西,开心的上车,有时还能跟身旁左右聊两句。
但越接近家乡,越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让人沉寂下来。
那是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在影响着你。
尤其临近年关,路上都是这样奔赴家乡的人。
景越走越熟,人越看越像。直到那一声声熟悉的乡音响起。
你要到家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