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不也是在东家手下做事的?”朱氏脑子微转,便开口问道。
媒婆笑道:“可不是,虽说是在山上干活的,但两孩子都是聪明肯干的,出人头地只是时间问题。”
三桦村的村民中,在清平山上干活的有很多。但到了婚龄家里又没有定亲的,却统共没几个。
朱氏心里已隐约有了猜想,又听媒婆道:“我这么说,想来你心里已经有点眉目了吧!
这两户人家一户是村头寡妇家的张大柱,他爹早早死了,就一个娘拉扯着他和底下几个弟妹一起长大。因他是家里的老大,他在家里也算是能顶半边天。
弟弟妹妹们都是他帮着照顾不说,还要跟着他娘一起愁生计。所以他打小就比别的孩子懂事会吃苦,能被安排上山上去干活,一方面是村长考虑到他家里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他确实不错。
他娘也是个和气人。别的地方都好,就是他成亲之后,不能不管底下几个弟妹。所以只怕负担有点重。”
朱氏的地位特殊,媒婆张秦氏自然不可能为了说成一桩亲事而故意欺瞒她什么。所以三言两语将张大柱一家的情况说的清清楚楚了之后,又是说起了另一户人家。
“另一户人家就是村长的表侄子张青松,有村长的关系在那,就不用我多说了。我就仔细说说他家里的情况吧!
比起张大柱,张青松家里情况就好得多了,父母都是个能干的,家里一共两个儿子,大哥又早早的成了请,家里就余他一个幺子,小两口成亲之后,两老人肯定是要多帮扶他们那小家的,你闺女嫁过去,日子肯定好过。”
朱氏听了两家的情况,心里已有了个底,又问另两家的情况。嫁女儿嘛,自然是要多方对比打探的。
媒婆就又将另两家的情况仔细跟她说了一遍,一家是在岳家村上学了多年学的学子张有才,但因为上了多年,却连童生也没有考取到一个。如今家里便不打算再供了,准备让其退了学回来,到哪里谋个事做。
朱氏一听这家的情况,不自觉的防备起来。不是她故意要把人想的多坏,主要是他们家的情况,再家上她家自身的情况,由不得她不多想。
如果是打着和她闺女成亲之后,好帮着在东家面前谋个差事的主意,这样的人家,闺女是万万不能嫁过去的。
不说对方品性如何,就她家到底几斤几两,她还是明白的。东家哪里会给她什么面子。到时候要是真成了亲,万一差事没谋成,岂不是还要成仇家?
几乎连想也没想,这户人家就被她在心里划了个大叉叉。当听完另一户人家的情况之后,朱氏总算是明白了,媒婆为什么要将张大柱和张有才放在最前面来说。
因为不管怎么来看,还是前两户人家看起来稳妥一些。
朱氏心里默默的思量着,与媒婆张秦氏道谢道:“多谢秦大婶,婚姻大事,光是我一个妇道人家也做不了主,我得跟孩子她爹商量商量才行。我过两天再回你话如何?”
“这是自然。婚姻大事,可不能儿戏。不急的哈,你们慢慢考虑。”说着张秦氏起身告辞了出去。
张秦氏走了之后,朱氏没有马上找人带话回大河村,而是找到了闺女,将媒婆来说媒的情况毫不隐瞒的跟闺女全说了一遍。说完之后,看着赵永珍道:“珍儿,你觉得哪家好?”
赵永珍羞红了脸道:“我都听娘的。”
朱氏道:“真的都听娘的?娘把你嫁给张胖子你也愿意?那张胖子家说只要你愿意结亲,愿出十两银子的聘银呢!有了那十两银子,够我们在村里买一处不差的宅子了。”
张胖子正是媒婆说今儿说的最后一户人家。他家虽是农家,但在农家里算是殷实的了。只不过夫妻两老来得子,还就那么一个儿子,所以有点宠着。养着养着,身子就越来越壮实了。
再加上农村孩子,长得壮实,又晒得黑。所以虽然年纪不大,但因为又黑又壮的关系,人看起来便有些老成。
赵永珍听说她娘要为了十两银子嫁给那又黑又丑的大胖子,当场脸都吓白了,抱着朱氏的胳膊哭道:“娘,你可千万别啊!”
朱氏本也不是那种看重儿子,就不把女儿当人看的母亲。见闺女脸都吓白了,便有些后悔自己刚才说的话。心疼是问闺女道:“那还说一切凭娘作主了不?”
有了刚才的插曲,赵永珍再顾不上害羞了,认真的将几户人家对比了一翻后,却在张有才和张大柱之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从理智上,她知道张有才不合适。可她再是懂事早熟,也不过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哪有不看相貌的。
那张有才天天在学堂里读书,因为成日里不晒太阳的关系,一张脸白白的,身上还有一股书卷子气。可比成日在地里干活的泥腿子好看多了。
朱氏也看出了闺女的犹豫,于是将前三家的情况揉碎了、掰开说给闺女听。
按朱氏的看法,几人中最合适的当属张青松。不仅是村长的侄子,还父母双全,家里就余他一个幺子没有成亲。而那张大柱虽然也是个能干的,但张大柱家里条件却是不好。至于张有才嘛,则是怕他万一图的是让她家给帮忙说合,在东家处给谋个差事。
道理赵永珍都懂,可想到张青松那张脸,她却怎么也无法赞同她娘朱氏的想法。她犹豫了很久后,对朱氏道:“娘,你能不能让我再想想。”
朱氏拍拍她的肩膀道:“你好好想想吧!我找人给你爹传个话。”
赵永珍忙拉住她道:“别,你先等我想好了来。”见朱氏犹豫,又忙道:“娘你放心,我不会想很久的。”
朱氏心想闺女一贯懂事,便也听闺女的,并没多想。
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一贯懂事的闺女,这次却是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