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册封与举官(1 / 1)

<!--go-->

东吴内乱的消息,瞬间席卷天下,身处长安的刘禅也从密探口中得知了这则消息。刘禅对于孙权的遇刺身亡的消息虽早有准备,但亲耳听到纵横天下数十年的孙权身死,还是颇感唏嘘不已。

毕竟孙权也是参与过汉末群雄争霸的人物,其少年继位,坐断江东,亦可称作少年英主;在曹操二十万大军南下,又与老刘合作大败曹操,遂成天下三分之势。

在刘禅登基之初,大汉还需仰仗东吴的帮衬。在吴国巅峰时期,在夷陵脚踢蜀汉,于石亭拳打曹魏,可谓意气风发,孙权得以称帝江左,威慑寰宇。

然而其巅峰来得快,去得也快。安丰之战,被令狐愚所骗,遭遇曹叡率军伏击,死伤数万;襄阳之战,被邓艾夜袭,死伤惨重。

可没想到这还不是吴国的底线,在大汉出兵进攻荆湘后,东吴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被刘禅、王平大破。孙权不得已自去帝号,亲自为其刘禅御车,以求残喘。

最终却因臣子内乱,大汉设计,导致其中箭而亡,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随着孙权的身死,他一手创建的吴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分成两国,刀兵相见。

“启禀陛下,越公孙霸、吴太子孙和皆有遣使入我大汉,欲求我大汉册封其为吴王,以握礼法正统,一统江左。”郄正报告说道:“不过越公孙霸使者或将先至长安。”

随着吴国各地勤王的兵马抵达陆续抵达建业,根基在彭蠡湖(今鄱阳湖)以西的孙霸,听从全琮的建议,撤军向西,攻略了彭泽、鄱阳、余汗等鄱阳、豫章等郡县。

又在驻军于武昌的步骘率军支援下,孙霸彻底在彭蠡湖站住了脚跟,击溃追击而来的五营督陈象所部,遂与孙和形成举国中分的局面。

当下孙霸得到郢州牧步骘、右大司马全琮的支持,手中握有豫章、鄱阳以及郢州等州郡。而孙和拥有大将军诸葛恪、左大司马朱然、骠骑将军朱据的拥护,占据了丹阳、吴郡、会稽等大量东部郡县。

刘禅放下诸葛乔上呈而来的奏疏,考究问道:“令先以为我大汉当支持孙霸还是孙和?”

郄正皱着眉头,拱手说道:“臣以为当下吴国局势二分,人心惶惶,我大汉不如趁机南下灭其国祚,又为何要分册封孙霸、亦或孙和乎?”

郄正的想法代表了大汉当下大部分人的想法,认为应当在孙权身死之后,大汉派兵屯兵吴国。

刘禅对郄正的想法也不意外,只是笑了笑,简单地解释说道:“此非灭吴之机,今下当以魏事为重。”

顿了顿,刘禅又问道:“不知安国以为我大汉当拥孙霸为吴主,亦或是选孙和为吴主?”

关兴挺直腰背,拱手答道:“启禀陛下,我国欲让吴国中分,令其内耗。故臣窃以为可册封孙霸为吴王,又封孙和为越王,两国皆有正统之名,必然开战,待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再举兵伐吴。届时江左百姓人心思安,或可不废兵卒,唾手可得吴国!”

关兴之策可以说是火上浇油,拥有太子之名的孙和本应该继承吴王之位,却被授封越王,不就是在降低孙和的正统性嘛?孙霸缺少正统性,然而大汉却封他为吴王,另类地加持孙霸的正统性。

到时候两国皆自称正统,视为仇敌。分属二人治下的江东士族也会因派系问题加深仇恨,内斗之下,互相削弱他们各自士族的实力。

等待大汉灭吴之后,治理地方时,便可利用这些矛盾,使之相互牵制,减少庞大士族关系网带来的钳制,大汉便可轻易地控制住地方上的局面。毕竟在东吴的治下,这些江东士族势力急剧膨胀,若不能将这一隐患消灭掉,对大汉治理江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刘禅微微颔首,说道:“安国之言,亦是朕之所思。册封孙霸、孙和之事,便交由你去办吧!让句扶、诸葛乔盯紧孙霸、孙和二人,不可使其任何一方做大,必要之时,可插手战事,强令二人罢兵息战。”

“诺!”关兴躬身领命而去。

待关兴退下之后,刘禅问道:“公渊,孝廉新制,尚书台可有何异议?”

“启禀陛下,尚书台仍在磋商录取名额,以及州郡上相关制度,具体上蒋司徒并无异议!”廖立答道。

“善!”刘禅点了点头,吩咐道:“让蒋卿等人尽快筹办,草拟后交呈与朕,若是无误方可实行。”

“诺!”

刘禅受到山涛对孝廉制度的启发后,决定对地方上的孝廉制度进行变更,每个郡除了每年可举荐孝廉外。在朝廷的诏令下,由各州官吏到地方上举行郡考,地方上士子皆可参与考试,不论是何出身,皆可入考。

郡上的考试简单,在众多儒、法家学说之中,必考者不过《管子》《商君书》以及《论语》《孟子》四书。

考试合格之人不代表可以做官,也不代表拥有孝廉,仅有资格参加州的考试,在经过州学院的习读后。参加由中央到州上举办的会考,考试合格者,有资格入学武担学宫,参与习读经文,亦可被县上聘用成为吏员。

入读学宫后,还不是孝廉,仅有资格参加中央由刘禅或尚书令住持的端门复试,选考文吏科或儒学科。直到考中之后,这些人才有资格成为孝廉,可担任郡上或中央的官吏。

也就是说刘禅在不剥夺郡太守举孝廉的资格下,为那些无法成为孝廉的普通士族子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可以通过他们的努力直达中枢,考取孝廉出任官职。即便他们通不过考试,他们也有资格被县上聘请去任吏,通过察廉方式,再往上晋升。

可以说刘禅对当下选官制度的改进,既保留地方州郡举荐孝廉权利,稳固住了对士族的拉拢,又打通士子自下而上的上升空间,拥有科举制以及察举制的杂融影子。

历史上别看隋朝出现科举制,但实际上依然是士族基本盘,没有五品官以上的举荐,根本参加不了科举制度。直到唐朝采用南齐旧制‘投牒自进’,科举才向下层百姓打通了道路。

何谓投牒自进?理解亦是不难,既用你手上的身份证明去参加考试,便是投牒自进。

如现代的公务员开始,大学生凭借手上的身份证便可参加公务员考试。若是按照隋朝或是隋炀帝的科举制,你需要五品官以上开具的举荐证明,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几乎非二代不得参加考试,极大纵容了士族政治。

而且科举大规模选官,也需要相应的任官制度配合方可实行。毕竟你选出来了候选官吏,有空缺去任命才是最为重要的,没地方去任命,这些人不就成为了冗官了?

两汉时期因地方郡县拥有举官、委任之权,如郡守拥有征辟官吏的权利,也侧面地限制了科举制的出现。

但蜀汉则是不同,拥有了这一土壤。早在蜀汉初期,刘禅就与诸葛亮一唱一和,废除了州郡举官之制,功曹之上需中央任命方可出任,限制了郡守人事权利。

这也是为何刘禅在废除州郡举官之制后,扩大地方举孝廉的人数。有增有减少,方可让这些士子有地方可去。

可见刘禅对科举的考虑很早便开始了,也实施去做了,受限于当下的政治环境,或客观环境,进度缓慢,也让刘禅限制在旧科举制思维当中,无法突破而出。

只不过是山涛的那番言语,却让刘禅想通了其间的奥妙。

不就投牒自进嘛!老子用孝廉代替进士,给地方上保留举荐孝廉的资格,但是我中央也要一批孝廉资格,双管齐下,形成大汉独特的举官制。

至于印刷术、造纸术,刘禅数年前早就普及到武担学宫,现在搭配大汉的举官制,让中央官吏带到州上,让州上带到郡上,通过参加考试的士子去传播技术。

总体的框架有了,接下来根据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补即可。

<!--over-->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唐布武 从酋长到球长 季汉当兴军师中郎将 假太监能有啥坏心眼 天下无敌初阶论 朕就是昏君 刘备请我当谋士 特战兵王之猛虎出笼 三国:开局签到克虏勃,雄霸天下 望族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