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车厢里挤满了人,过道里也堆了不少的行李箱,旅客们都在心忙着寻找自己的铺位,石良臣好不容易才挤到车厢中间,找到了自己的九号下铺。八一中文网w=w≠w≠.=
行李架上已经摆满了东西,石良臣想把手里的两个提包放在铺位下边,看到自己的铺位上坐着一位大妈,正探着身子和躺在对面下铺上的一个大伯悄声地说着话,就客气地问:“大妈,您是在------”
大妈看见石良臣提着东西和她说话,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指了指对面中铺,抱歉地说:“噢,对不起,坐了你的位置了,我的位置在对面中间。”她说完,连忙把身子移过去,在大伯身边坐下来,大伯身边还坐着一个小伙子,看来这是一家三口,老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石良臣把两个提包塞到铺位底下,在小桌旁边坐下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心里在想,这次探家依然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顾得上和过去的老师与同学们见个面。当兵二十多年了,在部队有时候会接到他们的信件或者电话,他们都希望自己什么时候探家的时候,打个招呼,大家在一起见个面,叙叙旧。知道了自己这次又是悄悄地回来,悄悄地回去,不晓得他们该是怎样的埋怨。
对面的大伯出几声轻微的呻吟,他面色蜡黄,双眼似闭似睁,眼角上不时有混浊的泪水流下来。大妈俯在大伯胸前,轻声的安慰着他,并不停地用手绢为他擦拭眼睛。
石良臣看到面前这个慈眉善目,满头银梳理得纹丝不乱的大妈,突然想起早逝的母亲,如果母亲健在,自己既使工作再忙,也不会五六年才回老家一趟。
小伙子听到大伯的呻吟,也站在大妈身后关切地问:“爸,您哪里不舒服?”大伯睁开眼睛,费力地抬起手臂,朝小伙子摆了摆,有气无力地说:“没啥事,车快开了,你下车吧!”小伙子说了一句:“不着急,还没有广播呢!”就又在大妈身旁坐了下来。
石良臣从他们的谈话中听出来是老两口一起外出,儿子送行,就对大妈说:“晚上休息的时候我睡您的中铺,您睡我的下铺,便于照顾大伯。”
大妈和小伙子都感激地连声道谢。
“对不起,让一让!”一个年轻人嘴上喊着,从过道里挤过来。他把手里的小皮箱放在石良臣这一面的中铺上边,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看看表,自言自语地说:“好玄,再晚一会就误车了。”
广播员提醒送客人的亲属下车,对面的小伙子急忙站起身来,对大妈说:“妈,我走了,到了北京别忘了让我姐给我打个电话。”
列车启动了。
大妈那个一直站在车窗外的儿子跟着列车跑了几步,给妈妈招着手,嘴里还在喊叫着什么,他是对两个老人不放心。大妈从车窗外收回目光,在手提包里掏出一个病历袋,戴上老花镜,一页一页地看起病历来。
后来上车的年轻人看了看坐在小桌旁边正向车窗外观望的石良臣,觉得有点面熟,轻声问:“请问,您是?”
石良臣扭过脸来,还没有说话,年轻人就一把拉住他的手,兴奋地说:“您好,石老师,想不到在这里碰到您!”
石良臣一脸茫然,有些难为情地说:“你看我这记性,你是那个单位的?”
“我姓方,北京军区政治部的干事,您去年到我们那里去讲过两次课。”
“噢,对了,我去年是去你们那里两次,当时听讲座的人很多,我记不住------”
“这我知道!”小方理解地点点头。
“你是外出休假?”石良臣问他。
“不,是出公差,事情办完了,回北京。”方干事回答,他又问石良臣,“石老师您这是?”
石良臣告诉他,老家有点事,自己是请假回来处理家务的。然后,又不好意思地对小方说:“你叫我老石就行了,我只是总部机关的一个普通干部,与你一样做政治工作,不要叫我老师。”
小方认真地说:“哎,那不行,您看看现在的有些人,把比自己年纪大、出道早的人都叫做老师,何况您还确确实实地给我们讲过几次课呢!”
石良臣笑了笑说:“现在把‘老师’这个称呼叫俗了,挺庄重的一个词,成为与‘先生’‘小姐’一样普通的称呼了。我上学时候,老师和学生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老师’两个字在我们心目中是那样的神圣。记得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姓徐,他对待我们这些学生,真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石良臣正和小方坐着说话,突然现了什么,“忽”的一下子站起身来,急切地问对面的老大妈:“大妈,你们是------去-----”
大妈摘下老花镜,看着石良臣失态的样子,不解地说:“我们是去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家里,在那里给老头子查病治病,你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我是说------”石良臣指指躺在卧铺上的大伯,语无伦次地说“他是------”
“他是我的老伴,一个退休教师。”
石良臣把大妈身边的病历袋拿过来,又看了看上面的姓名“徐文进”,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大伯的面孔,一下子握住他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徐老师,我是您的学生,石良臣呀!”
躺在铺位上的徐老师睁大眼睛,轻轻地摇了摇头。二十多年了,石良臣刚当兵时给他寄过两次信,后来再没有联系,更没有见过面,他已经不记得这个学生了。
石良臣看到徐老师清瘦的脸上皱纹密布,生命之树的年轮已经错乱,头上稀疏的灰白毛在颤动的列车上如同秋风中摆动的枯草,只有那一双眼睛、那两道曾经坚定了多少学生学习和生活信心的目光,自己还是那样的熟悉。他感到心里有几分酸楚,又有几分悔疚,满含热泪地紧握着徐老师的手,喃喃地说:“徐老师,我对不起您!”
小方站在石良臣身后,满腔热情地对大妈说:“徐老师是石老师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北京几个大一些的部队医院里都有我比较熟悉的战友和同学,如果需要检查、治疗或者住院,尽管找我,我待一会把我的手机号码留给您。”
大妈正担心自己一个人在路上照顾不了老伴,突然碰到两个热心人一路同行,而且其中一个还是老伴早年的学生,心里非常高兴。
石良臣在老家的这几天,生活没有一点规律,都是深夜一两点钟才能睡觉,原来想在火车上好好地休息一晚上。但是现在不管大妈怎么劝他,他都不愿意躺下睡觉,非要坚持披着大衣坐在徐老师身旁,要好好地照顾老师一个晚上。
大妈可能是长期劳累,也可能是对石良臣比较放心,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一会儿竟躺在石良臣的下铺上扯起了轻微的鼾声。
疾驰的火车拉着石良臣的身体往前走,也拉着他的思绪往后退,二十年前的学生生活仿佛就生在昨天,一幕一幕地的在他脑海中呈现出来。他突然觉得,时光的流水不但冲刷不掉铭刻在心底的记忆,有时候反而只会使它更加清晰。
徐老师一个晚上还都比较安静,喝了两次水,解了一次小便。如果有人搀扶,他可以慢慢地走,但是石良臣还是硬要背着他去卫生间。
黎明的曙光从没有关严的窗帘缝隙中泻进车厢里,火车徐徐地驶进北京车站。
大妈把脸贴在车窗玻璃上,老远就看到了等候在站台上的女儿和女婿,她敲敲车窗,女儿也看到了她,一路跟着度逐渐慢下来的火车走,母女俩隔着窗户玻璃打开了哑语。这一边的石良臣正给小方交待,让他拿着几个人的东西,自己要背着徐老师下车。
“我年轻,我来背徐老师。”小方不同意石良臣的分工。
“别争了,徐老师一定由我来背。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回乡下家里,夜里在学校寝室里起了高烧,是徐老师和同寝室的一个同学轮流把我背到城关医院。当时我伏在徐老师背上就想,有朝一日我一定也要背一背徐老师,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我能让给别人吗?”石良臣边说边做好了背老师下车的准备。
小方没有再争辩,忙着收拾东西。
大妈回头看到这边的架式,着了急,对石良臣说:“待车上的人下完了,女儿和女婿就会上车来接老头,让我家女婿背他,你一晚上没有休息好,不能再背他了。”
小方帮助石良臣说服了大妈。
车上的旅客快要下完了,石良臣背着徐老师,觉得背上很轻,当年身强力壮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成材,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只剩下干瘪的躯干。他又觉得背上很重,师生的情义使他体会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份量。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