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开阳门,距离皇宫不过八里之地,一座学术氛围浓厚的巨大建筑群屹立于此。
这里就是太学,大汉帝国的最高学府,更是屹立在东方世界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
在鼎盛时期,三万学子云集于此,读诗书,知礼乐,追随大儒名士,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施展才华,蜚声海内。
此时的太学,刚经历董卓之乱,还未恢复元气,但陆续回归的学子也越来越多。
马日磾目光欣喜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但是随即又想起了最近听到的一些风声,心情顿时不美。
正在整理典章的蔡邕,见好友表情变化,顿时感到好奇:“翁叔因何事惆怅?难不成朝中又有什么变故发生?”
马日磾位列九卿之一,乃是执掌宗庙礼仪的太常,就连眼前偌大一座太学,也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说一声位高权重,亦不过分。
所以蔡邕很好奇:“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你这位当朝太常都如此愁眉不展?”
“伯喈,神武侯欲建书院之事,你难道没有听说吗?”
马日磾为好友在政治上的反应迟钝而默默摇头,只好提醒他道:“神武侯所建之书院,既没有向朝廷报备,也不归太学管辖,你难道就不担心吗?别忘了,现在的太学祭酒可是你蔡伯喈。”
太学祭酒,职权等同于校长,位卑而权重,无论是在政坛还是在学术界,影响力都堪称巨大,少有人能及。
而祭酒之下,就是五经博士,非名士大儒不能担任,地位同样崇高。
可惜蔡邕是个政治迟钝的传统文士,被董卓以全家人的性命做要挟,才不得已跑来洛阳做官。
董卓当权时,对蔡邕的学问非常赏识,三天之内就让蔡邕从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一直做到左中郎将,甚至封他为高阳乡侯,让蔡邕在士林当中得了“蔡中郎”这么一个雅号。
只可惜现在董卓已死,蔡邕的官职虽然保留,但也基本上都被架空了,手上一点权力都没有。
而已经六十岁,不想再瞎折腾的蔡邕,非但不怨,反而乐得清闲。他现在每日就在太学里编修汉史,有空了就开个讲座,让慕名而来的太学学子听他传道授业。
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得其乐的日子倒也算是悠闲快活。
因此陆宇要开印刷厂和办书院的事情,蔡邕是真的一点风声都没收到。
哪怕马日磾特意跑来提醒,蔡邕也并不在意,反而劝好友放宽心:“神武侯要办书院,传播圣人学问,这是好事啊。”
马日磾愁得眉毛都快打对折了,见蔡邕如此不上心,语气愈见急切:“伯喈,你糊涂啊。神武侯纯粹就是一个武夫,观其往日行止,哪里像是会把圣人教诲放在心上的人?如今他说要建书院,只怕传授的可不是什么圣人大道,而是歪门邪道啊。”
蔡邕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目光愣了片刻,才开口说道:“不至于吧?”
“怎么不至于?我看就很至于!”
马日磾显然对陆宇非常敌视,哪怕陆宇击杀了董卓,拯救洛阳于危难之际。
因为两者是学术立场上的对立,彼此之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马日磾目光愤恨骂道:“我已暗中收到风声,神武侯麾下,聚集了不少墨家余孽。这次创办书院,也是为了传播墨学,想要逆势而动,逆天而行。”
涉及这种学术之争,向来是老好人性格的蔡邕有点不知所措:“他们要创办书院,我们难道还能制止不成?”
而马日磾可不像蔡邕这么好说话,他直接发狠道:“当然要制止!我已暗中发动太学学子,采取行动。”
“这一次,必须要让神武侯知道我等儒门士子的决心!”
…………
孟津港,长河滔滔。
一艘渡船晃悠悠地靠岸之后,走下来二十几个身穿粗布麻衣的男人。
虽然穿着朴素,但是身上却有种读书人才有的特殊气质,却让他们与周围的贩夫走卒区别开来。
“嘉文!”
“三叔!”
翟宬心情激动地走上前去:“你们可算来了,快与我去面见主上。”
翟介,就是翟宬的三叔,也是这次前来洛阳开办书院的墨家门徒领袖。
陆宇此时就在工地上视察,所以翟宬很快就带着人上前见礼。
“草民翟介,见过神武侯。”
翟介生得膀大腰圆,身上肌肉虬结,皮肤黝黑发亮,一张方形大脸上胡须浓密,怎么看都像是个孔武有力的武将。
实际上翟介确实身手不凡,颇有昔日战国时代的墨家剑客风范,放到三流武将中实力都算得上是拔尖的。不过比起剑术,对陆宇而言,还是翟介脑子里的学问更有用一些。
对于有学问的人,陆宇向来都会表现出足够的善意:“先生请起。”
“不敢当。”
翟介起身之后,也在暗中默默打量着陆宇,随即问起:“不知书院何时可以开建?”
陆宇知道这些被打压了几百年的墨家门徒是何等心急,因此也不卖关子,而是笑着说道:“其实书院已经开建了,但想要完工,至少还要半年时间。在此之前,我希望你们能够尽快开班教学,因为我比你们还要等不及。”
翟介愕然,对陆宇的做法有点看不懂,但随即心中狂喜。
难不成真是老天开眼,让我们这些墨家门徒终于遇到了一个喜欢墨学并且愿意推广墨学的明主!?
陆宇在翟介眼中的形象,顿时高大上起来,已经被他看作是“自家人”。
翟宬这时候也插话说道:“三叔,主上已命人赶工建好了一批房舍,可供我等住宿和授课之用。”
翟介闻言不由大喜:“那学徒呢?真有人愿意拜入我们墨家门下?”
“权贵子弟是不用想了,但我麾下将士,有不少人已有家室,他们的幼子不被儒门接纳,无法读书识字,所以可以拜入墨家门下,学习道理和知识。”
要搞全民普及教育,陆宇没那么多钱。
但是只普及自己麾下士兵的家属,却还可以承受。
能够读书识字,对这个时代的升斗小民而言,可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为此哪怕花钱也在所不惜。
汉朝的百姓们虽然没听过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但对掌握知识依旧非常渴望,因为在他们眼里,能够识文断字的可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