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订阅!求票票!)
从拍摄现场回来,黎耀阳顺路去了趟哥大,其实也不算顺路,还是绕了点远,不过许久没见小媳妇儿,为此费点时间也值得。
阿香现在可不是当初那个青涩的小姑娘,随着年龄增长,身形眉眼一点点长开,看上去更有女人味了。
原先她留着短发,现在头发变长,带着自然的波浪,再配上一等的胭脂水粉,很难让人不关注。
走在华埠街头,总有痴汉不自觉的驻足观望,不过也仅仅是敢看一看,上前搭讪是不可能的。
华埠谁不知道她是黎耀阳的女人?
换句话说,就算她现在宣布跟黎耀阳分手,也没人敢随便追她。
当然,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首先黎耀阳就不愿意分手,廖家夫妇就更不愿意了。
“阿香,这边~”黎耀阳站在车边朝校门口张望的阿香挥手。
“阳哥~”阿香见到黎耀阳,如燕归巢一般扑过来,一头扎在黎耀阳怀里,眼眶泛红。
“怎么了这是?”黎耀阳心里咯噔一下,以为这丫头受欺负了。
“没~没什么,就是太想你了~”阿香不好意思的摇摇头。
摸着她的小脑袋,歉意说道:
“抱歉,最近太忙了,都没能抽空来看你。”
“没事的阳哥,你的事情重要,再说我们也要放假了,到时候我去大西洋城陪你。”
“好,对了,你学业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
“困难倒是没有,不过下学期开学该找实习工作了,导师要求我们进行至少三个月的实习。”阿香的下巴点在黎耀阳胸口,乖巧的说。
“嗯?到实习期了?你有什么想法?”黎耀阳没有一意孤行的安排,他很尊重阿香的想法。
“我没什么想法,你让我去哪就去哪!”
“嗯~到《大西洋城日报》肯定是最佳选择,但离学校太远,一旦学校有什么事不方便往返。
《纽约时报》也可以,但我不能给你最直接的照顾,两个地方有利有弊,你自己考虑一下?”八壹中文網
阿香不假思索的说:
“《大西洋城日报》,我要离你近一点!”
“行,那就去大西洋城,真有事我派车送你就是。”
“嗯嗯!”阿香开心的抱住黎耀阳,小脑袋一蹭一蹭。
两人一起去吃了饭,随后一起去见克里斯亨特,这家伙目前正处于冲击总编的关键时刻,需要黎耀阳的帮助。
——————————
“lee,我需要你的帮助。”
“我就是为这事来的,说说吧,要我做什么?”
“有钱就行。”
“多少?”
“10-15万。”
“行,能确保拿下吗?”
“如果有15万,百分之百拿下!”
“ok,回头让人给你钱,现金。”
“谢谢!我不会让你失望!”亨特郑重说道。
顿了下,黎耀阳反问:
“我发现最近《纽约时报》的调性好像变了。”
亨特咧嘴笑道:
“你也发现了?那还要感谢我们的总编大人,若不是他一意孤行,也没有我上位的机会。”
黎耀阳挑了下眉头:
“你们总编老糊涂了?”
“哼~谁知道呢,我得感谢他,不然真的没机会。”
“嗯~抓住机会,别错过。”
黎耀阳笑了下,确实是个好机会,有的人就是这样,不习惯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些安稳的工作,非得去挑战高难度。
《纽约时报》靠什么起家?当然是没有有颜色的新闻啦,现在竟然放弃自己所长,跑去玩有颜色的东西,你说是不是脑子有泡?
《纽约时报》在100年后给读者和外界的印象,是一份丑国报界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它以严肃庄重的形象示人。
在很多丑国人心中,《纽约时报》针对国内外重大新闻的报道和评论就是权威。
最著名的一个案例就是20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曾大篇幅公布五颗星大楼关于樾战的机密文件,白房子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为由阻止报纸刊发,但《纽约时报》打赢了这场官司,举世瞩目。
然而,事实上,在现在这个年代,《纽约时报》还不具备那样的权威属性,顶多算一份一流大报而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报界,竞争空前激烈。
由于排铸机问世和印刷技术的革命,报纸由从“为zz家提供参考”的高级报纸向“仅售价一美分”的平民报纸转向。
在这一时期,各大报纸为争夺大量的底层读者,不惜在头版刊登各种血腥、凶杀、色情的新闻来博人眼球,用煽情、夸张的手法来调动读者的兴趣。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世界报》的所有人约瑟夫·普利策和《纽约新闻报》的持有者威廉·赫斯特。
普利策和赫斯特成为纽约报界这一战场的主要当事双方,二者大打价格战,多方挖角,在自己的报纸上攻击对方,竞相刊载暴力、色情、夸张的新闻来争夺读者。
又因为二者对《世界报》周日版漫画人物“黄孩子”的争夺,使得后世对这一时期混乱出格的新闻报道模式称为“有颜色新闻”。
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古巴爆发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暴动,二者各自在报纸上煽动丑国民众的战争情绪,丑国国内请战气氛高昂。
加上丑国海军战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神秘爆炸,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
可以说,这场战争是由纽约报界的激烈竞争所挑动爆发的。
有颜色新闻是报刊大众化后所经历的必然过程,迎合了底层读者们的口味和猎奇心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纽约乃至全丑的报纸都在模仿这种模式报道新闻。
在最鼎盛时期,丑国每三家报纸就有一家使用“有颜色新闻”模式进行报道。
《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年,然而在1896年“黄色新闻”竞争激烈的时候,这份报纸抵挡不住冲击,面临破产。
正在这时,来自辛辛那提的报人阿道夫·奥克斯在《纽约时报》最危险的时候买下它。
奥克斯来自德裔犹太移民家庭,年轻时在印刷所当学徒,之后成功经营了一些地方报纸。
奥克斯接手后的《纽约时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跟风。
在那个标题党肆虐头版、凶杀色情报道屡见不鲜的年代,《纽约时报》显得如此独树一帜。
奥克斯以“本报不会玷污早餐的餐巾”为广告语,树立起庄重严肃的形象。
严肃的《纽约时报》上没有任何有关凶杀、色情的标题党,更多的是金融和房地产消息、政府文件、法院案件记录以及对华尔街的新闻报道,在众多黄色新闻纸中独树一帜。
精明的人马上发现《纽约时报》简直是“商界圣经”。
赫斯特认为这种严肃无聊的报纸人们马上会抛弃他,然而奥克斯悄无声息地增加了“图书与艺术副刊”和“周日杂志”。
精美的装帧和有趣的内容立刻吸引了大量女性群体,经此《纽约时报》站住脚跟,广告商也增加了。
阿道夫·奥克斯坚持和有颜色新闻划清界限,这为《纽约时报》积攒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任用优秀人才使得《纽约时报》短时间内跻身纽约大报行列并一直延续至今
奥克斯信任自己的员工,重用优秀人才。
在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后,他召集所有排字工人,真诚的告诉他们,自己也曾是一个用手排字的排字工,他希望《纽约时报》成为印刷艺术的模范,相信诸位排字工人一定能帮他做到。
1904年,奥克斯聘请了一位优秀编辑来主持报纸,他是卡尔·范安达。
范安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周七天,每天工作12小时,同时他对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的追求近乎苛刻,他主张为得到新闻不惜一切成本。
加上自己年轻时对物理的喜爱,所以他重视利用电报、电话这种新生科技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范安达重金租用世界上第一艘新闻电讯发送船报道渤海海面的日俄海军决战。
人们曾说,奥克斯为了《纽约时报》不惜重金,而范安达正是可以替他把这笔钱花掉的人。
二人的这种坚持使得《纽约时报》在众多黄色新闻报纸中成为另一种新闻选择。
然而,要想使《纽约时报》成名,还需要一个最惊爆的新闻事件。
1912年4月15日,凌晨1点20分,《纽约时报》编辑部收到美联社发来的一条简讯:
美联社纽芬兰雷斯角4月14日星期日电,今夜10点25分,白星轮船公司的“泰坦尼克号”向此间的马可尼电台发出cqd,声称撞上冰山,泰坦尼克号称急需救援。
还没下班的范安达看到这条消息几乎不敢相信,泰坦尼克号,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名流政要云集的“不沉之船”会在自己的处女航中遇难吗?
由于泰坦尼克号是如此豪华,加上头等舱乘客是些名流显贵,世界各大报纸都纷纷聚焦泰坦尼克号进行集中报道,加上白星公司最有经验的船长爱德华·约翰·斯密斯坐镇,这艘邮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
然而记者是尊重事实的,范安达马上和白星公司驻纽约办事处取得联系,对方斩钉截铁地告诉范安达“你搞错了”。
可是半小时后美联社再发简讯:
“正在沉没,由于蒸汽机响声而听不见声音,机舱已被淹没。”
紧接着是最新的遇难求救信号:
sos......sos......
范安达联系了《纽约时报》驻哈利法克斯的记者,了解到发出第一次求救信号半小时后,泰坦尼克号不再发声。
由此,范安达相信泰坦尼克号可能已经沉没。
截稿时间是凌晨的三点半,范安达在两小时之内组织编辑部成员拟好了泰坦尼克号著名乘客的背景介绍以及供头版使用的泰坦尼克号大幅照片。
4月15日,《纽约时报》在范安达要求下头版排出三直栏宽,四排大字的头条新闻:新邮轮泰坦尼克号触及冰山,午夜船首已开始进水下沉;
妇孺登上救生艇撤离险境,凌晨零时27分后电讯已告中断。
第一版上有一个两直栏宽的加框消息,标题为“沉船最后消息”!
随后的内容刊出了大部分电讯稿,报道了泰坦尼克号向雷斯角的马可尼电台发出cqd求救信号,遭遇冰山,并称弗吉尼亚号等在附近的船都收到了求救信号,赶往事发海域进行救援。
直截了当地报道伟大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
4月16日,精心准备的《纽约时报》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报道:
卡帕西亚号载着来自泰坦尼克号救生艇的866名幸存者驶往纽约,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同时《纽约时报》还刊出无线电专稿,泰坦尼克号2点20分沉入海底,头版刊出幸存者名单,以及泰坦尼克号和史密斯船长的照片。
《纽约时报》关于泰坦尼克号报道最有名的头版。
这一版列出幸存乘客名单以及史密斯船长和泰坦尼克号的两张照片
与《纽约时报》相比,其他报纸有关泰坦尼克的报道显得混乱而失真。
《晚间太阳报》声称所有旅客平安无事,泰坦尼克号被拖往哈利法克斯,该区域的四艘船救了泰坦尼克号。
《锡拉丘兹先驱报》的头版告诉自己的读者:所有乘客全部获救。这显然是在捏造假新闻。
英国著名大报《每日镜报》在报道时自相矛盾:2300人遇险,所有乘客平安,泰坦尼克号被拖向港口。
另一部分报纸显得更加保守,报道十分模糊。
普利策的《世界报》称“巨轮放下救生艇,泰坦尼克据报沉没”。
由于报界自己缔造出“不沉之船”的神话,所以泰坦尼克号沉没让报人们难以接受,大部分报纸在报道遇险同时,还在捏造泰坦尼克号被拖往哈利法克斯,继续着“永不沉没”的神话。
另一方面,由于各船发送过电报,不过时间不一,信息不一,有闻必录必然会导致报道自相矛盾。
例如弗吉尼亚号较早收到求救,曾考虑将泰坦尼克号拖走,然而距事发地太远,没有起到营救作用。
《晚间太阳报》和《每日镜报》应该就是采用了较早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