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郡王妃心中一寒,她与长公主暗里交过手,深知她的城府与心智,还是头一次见识,她气也不带喘一下,直接捅人刀子的狠劲,想来就是这一份狠劲,这才让皮罗耶这一世枭王,都栽到她手上。
心里对长公主更忌惮了。
百灵掀开帘子,荣郡王妃走进内殿,饶是做了一番心理准备,也不禁被内殿浓重的血腥味给熏得一阵反胃,她拿了帕子,捂着嘴角,勉强将涌上来的干呕,给忍了下去。
她定眼瞧去,女医官正在为姜宁柔处理伤口,血糊淋刺的伤口,一股一股的鲜血涌出来,看起来触目惊心。
姜宁柔正昏迷着,脸色惨白如纸,汗水不停地冒出来,喉咙里,时不时发出无意识的痛呼,身子更是不停地抽搐、发颤,显是疼到了极致。
荣郡王妃连呼吸都有些不畅,只待了片刻,就退出了内殿。
百灵有些不安:“宁柔公主伤成这样,宫外肯定是瞒不住的,若是虎威将军知道了,该如何是好?”
“交代什么?”荣郡王妃端起茶杯,正在喝茶,又将茶杯挪开,“刺伤宁柔公主的人是长公主,如实相告便是。”
百灵不由一愣,有些反应不过来。
“这也是个蠢的,”荣郡王妃冷笑一声,嗓音柔婉,“以为外家得了从龙之功,便跑去长公主跟前耀武扬威,也不想想,没有戚老将军,虎威将军能有今天?”
百灵顿时明悟。
“在外人眼中,戚老将军对虎威将军是恩重如山,提拨再造,虎威将军至少在明面上,是要念着恩情的,莫说长公主只是刺伤了姜宁柔,便是杀了姜宁柔,虎威将军还能为难长公主不成?”
百灵呼吸一窒,朝堂之中,谁人不知,宫变当日,是大将军不计生死,带兵杀进了皇城,勤王护驾,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拖住了昌郡王的两万神锐营,等来了荣郡王的援军,这才守住了皇城。
大将军英勇战死的事迹,在野朝上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人都赞大将军忠君爱国。
大将军活的时候,为长公主保驾护航,就算死了,其忠烈之名,也成了长公主的护身符,便是长公主,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公主,有大将军的忠烈之名,也能护长公主一世安康。
“我让姜宁柔过来陪着长公主说说话,散散心,可姜宁柔都做了什么?刺激长公主,使长公主病疾又发,”荣郡王妃越想越气,连茶也喝不下去了,咯噔一声,把茶杯放到桌上,“这事传到外面,你叫外人怎么说?”
旁人还当是她指使姜宁柔这么做。
长公主病在宫中,已经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不少揣测,新皇再三表示长公主贤德于外,于社稷居功甚伟,自己受先皇恩德,定会厚待长公主。
可长公主身子还没养好,又发了病疾,这么一闹腾,朝臣们如何能信?
“虎威将军自己都没脸将这事往外头闹,”荣郡王妃面色平静,不禁轻笑一声,“回头他自己都要想法子,息事宁人。”
……
姜宁柔是被疼醒的,她缓缓睁开眼睛,想要起身,却不慎扯到胸口上的伤,撕心裂肺般的剧痛,如潮水向她涌来,她疼得眼睛发黑,几欲晕厥,忍不住惨叫出声来。
屋里值守的令侍,吓了一跳,连忙扑到榻前:“公主,是不是伤口疼?奴婢马上派人去传唤太医。”
从昨儿上午到现在,公主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
姜宁柔疼得浑身直颤,不由冒了一头冷汗,昏迷前发生的事,浮现在脑海里,想到姜扶光沾血的手,握着沾血的匕首,面无表情地看着她,浑身上下都透着杀气,她心里是既恐惧又愤恨。
姜宁柔疼得直流泪,她咬着牙:“去把荣郡王妃请来。”
令侍一脸难为,跪在榻边劝道:“公主,昨儿女医官替您处理伤口时,荣郡王妃就来过了,她担心您的身子,一直等到您的伤口处理完后,让太医把了脉,确定您没事之后才走的。”
姜宁柔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我被姜……长公主刺伤,险些没了性命,她就没说什么?”
“说了,”只是荣郡王妃说的话,恐怕不是您想听的,令侍连声气也弱了不少,吱吾出声,“荣郡王妃说,她知道您这一次遭了罪受,这阵子就好好呆在宫里,仔细养着身子,后头还命人,送了不少名贵的药材补品过来。”
姜宁柔感觉伤口更疼了,她哆嗦着问:“除此之外,就没有旁的?”
令侍摇摇头。
姜宁柔心间剧痛,彻底说不出话来,明日就是登基大典,姜扶光这一病,是戳到了荣郡王妃的心窝子上,没准连新皇都要记恨她,在这个节骨眼上节外生枝。
太医们医术高明,姜扶光的病疾又发,应该不会有假,她亲眼看到,姜扶光在听到顾嘉彦死的话时,脸色白得像鬼一样,接着就开始不止地咳嗽。
她当时那番话,应该是真的刺激到了姜扶光,姜扶光本就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这一刺激,想来精神也受了莫大的打击。
姜宁柔又哭又笑。
厚重的帘子被大力掀起,姜宁柔抬眼看去,就见外祖父沉着脸,大步走进了内殿。
“外祖父!”姜宁柔唤了一声,接着心中一喜,挣扎着就要起身,让令侍连忙按回榻上。
外祖父应是得了新皇的恩准,这才能进宫看她。
虎威将军大步沉沉地走到床榻边上,见姜宁柔脸色苍白,虚弱地靠在迎枕上,应是伤得不轻,但已经没有大碍。
长公主受到刺激,病疾又发的事,已经传到了前朝,今儿早朝的时候,就有不少文武大臣,对他好一通指桑骂槐,仿佛宁柔公主对长公主不敬,是他指使的一般。八壹中文網
柳大夫甚至公然质问新皇:“为什么不让长公主回府?长公主在自己府中养病,便也能避免一些不长眼的东西冲撞长公主,令长公主病情加重。”
此言一出,不少朝臣都跟着一起附和。
朝堂上吵嚷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