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没有完工的堡垒就地摧毁,绝对不给西夏人留下任何一点儿可以利用的材料,各路大军开始收拢银夏附近散落的百姓,将他们统统带往银夏城,以躲避即将到来的战火,免得这些无辜百姓遭受西夏人的屠戮。八一中文w≤w≤w=.≥8≠1≥z≤w=.≈c=om其实如果种师道只要将西夏人即将大兵来袭的消息传扬出去,根本不用他派兵收拢,这些百姓自己都会往银夏城躲避。种师道只是担心引起恐慌和混乱,才将这个消息暂时隐藏了下去。
几个刚刚修筑好的隘口要塞,种师道斟酌了半个时辰之后,也下令全部摧毁焚烧,然后将所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到银夏以及夏州两城中。
由五万水师多达千余艘的战舰在,两城可以通过水路直接勾连,种师道并不担心会被西夏骑兵切断联系。毕竟相对于6路大军,在水军上,西夏人在大宋水师面前只能算是蹒跚学步的孩童。
种师道的思路很简单,放弃一切不必要防守的地方,集中大军守住蔡夏两城,而且一定要守住,同西夏人消耗时间。
长江沿岸,整个京湖战区因为提数十万大军倾巢而来的李良度而瞬间进入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政和三年夏七月二十四,银夏之战后的第一次宋夏大战在双方都没有料到、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突然毫无征兆的爆。
前不久才刚刚被擢升为夏州军指挥使的王远也不知道该庆幸自己运气好,还是该骂老天不给面子,刚刚一出夏州城就碰到了大股西夏军队。
夏州城在种师道的计划中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要塞,所以在攻占银夏之后种师道就将王远和夏州军调到夏州城安抚百姓修缮城墙。当然,在种师道和薛明定下的一系列连环堡垒没有完工之前,距离银夏城百余里的夏州城如今还远远达不到要塞节点的程度,如果让王远继续固守夏州城,面对数十万以排山倒海之势杀将而来的西夏大军,夏州城怕是连一天都撑不过。
所以在收到李良度领军南下夏州的时候,种师道就已经命人传令王远的夏州军即刻摧毁焚烧夏州城内一切的物事,带着夏州城内的百姓赶往银夏城汇合。
王远不傻,虽说对他刚刚才修缮完成的夏州城有些不舍,不过他也不想将自己的命给搭在这里。所以收到种师道命令的第一时间,王远就开始着手摧毁焚烧夏州城刚刚被他修缮完成的城墙工事以及房舍,只是在知道西夏大军即将杀将而来之后,太多数的百姓虽说也想着要立马的离开这夏州城,然而他们想要带走的东西却又太多,这也直接导致了王远撤军时间的拖延。
斥候禀报的时候从北面南下而来大队西夏军距离夏州城还有不到三十里地,如今夏州城已毁,退回去显然的是不可能了。逃,若是只有夏州军还好,可是如今夏州军中还有数万携家带口的百姓,是绝对没法跑过西夏人的骑兵的,嗯,也不知道来的有没有骑兵,想到这里王远眼前陡然一亮。
种师道之前的来信已经说过,西夏人前锋五万骑兵已经推进到距离银夏城不到两百里地的蔡州一带,按道理来说根本不会来的这么快才是,而且方位也不太对,难道说是另一路西夏军?蔡州!对,肯定是驻守在蔡州的那一路西夏军,想捞功,所以先摸来了。
如果真的是驻守在蔡州的那支可恶的西夏党项人的军队,对夏州军甚至对这一场大战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挫挫西夏人锐气的好机会。
大宋自立国以来周边就不太安稳,西夏、辽、金再到如今的西夏,可以说就没有真正安宁过几年。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大宋朝完全有机会让边疆变的更加安稳一些,可是由于文人治国的数次重大战略失误,导致了大宋朝如今独自面对大辽、西夏、金国乃至尚属弱势的蒙古这样的一个周边尽是敌人的情况。
也许是因为被辽人虐杀的太过厉害,西夏人的军队面对辽人已经没有多少胆气,可是在面对宋人的时候却是变本加厉,对占领区的宋人严苛残忍甚至比之辽人更甚,这对王远等人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
不过王远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猜测就盲目的开始乐观,他一面派出斥候再探那扑来的西夏军队的具体情况,一面派人前往银夏城方向联络从庆州退往银夏的庆州、渭州军所在位置。
高进的庆州军距离银夏城远比夏州远的多,而夏州又是他退往银夏城的必经之路,至于渭州则是因为距离太远,孤悬在银夏战区之外,所以种师道并没有将渭州也纳入银夏战区的防御体系,早早就放弃了渭州,分兵把守完全守不住的地方,还不如屯兵固守几个要塞,这就是种师道的思路,三天前种师道就传令命高进收拢庆州军以及庆州附近愿意到夏州城的百姓,撤往银夏。而张余的渭州军也是一直在等着跟高进撤往银夏城的。
早上的时候,高进的信报说他已经到了鄜州城,在鄜州城休整一番后就跟张余合兵一处起兵前往银夏城。此刻想必早就收到了种师道的军令,两路大军正在赶往银夏的路上,甚至已经快到了夏州城了。
高进和张余的两路军应该算是距离王远最近的军队了。如果两军能够及时赶到,而那扑来的真的是夏州的西夏人军队的话,那么凭借着夏州军、鄜州军和庆州军,王远还真的打算在战前先来个开门红,杀杀李良度的锐气了。
不过他同样也担心,高进和张余这个时候自顾不暇。五万真正的西夏骑兵精锐从夏州方向杀过来,很难保证高进他们没有被这股足足有五万人的西夏骑兵给咬上。
如果真的被咬上,那么王远只怕是也就只能依靠自己了。
斥候回来的很快,带回来的消息也是让得王远不由得开始大喜过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