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 第九十一章 密揭

第九十一章 密揭(1 / 1)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李佑给唐羽写了个秘揭。  所谓秘揭,这是明朝皇帝和内阁大臣之间的联系时,出于保密的目的,而不公开的秘密奏折。  李佑觉得挺好用。  所以拿来用一用。  当然这东西因为是秘密奏折,有时候也会给大臣带来困扰。  前面我们提到过一嘴王锡爵,他就是因为秘揭的问题而身败名裂,晚节不保。  原本王锡爵在文官里名声很好。  因为他把张居正骂下跪过。  自己做首辅的时候也比较公正。  所以百官敬服。  但是后来万历和群臣“争国本”的时候,他犯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  万历在秘揭里说要王锡爵“勇于担当”,于是王锡爵为了君父着想。  决定平息所有的政治风波。  此前神宗曾答应于二十一年春举行册立大典。  朝臣们都在拭目以待。  王锡爵密请皇上早做打算,神宗想出新的拖延理由,将三位皇子并封为王,数年后,如果皇后仍未生育,再行册立。  王锡爵顺从地奉诏拟旨,提出了“三王并封”之说。即将长子常洛、三子常洵、五子常诰同时封为藩王,虚太子位以待。此说一出,举朝哗然。  大臣们把矛头直指王锡爵,群臣弹劾之章如雪片般飞至,造成内阁与部臣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一次,王锡爵对顾宪成抱怨:“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

顾宪成立即反唇相讥道:“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

后迫于公论,神宗不得不取消“三王并封”。  主要是这事也怪不得其他人,因为当时朱常洛年纪有点大了,还没有读书,妥妥一个失学儿童。  群臣所说让他出阁读书应该是没道理拒绝的。  再着一封王,年纪一大,就要就就藩,到时候远离京城,不就不好看了吗?  所以这是他第一次上密揭让名声坏了。  后来因为他将朱常洛出阁读书礼搞成了,让文臣们对他原谅了一些。  之后他又办了一件事。  当时明朝党争的苗头已经起来了。  所以动则互相弹劾。  言官们的势力很强,每日奏章不断。  王锡爵遂进密帖给神宗,让神宗“于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鸟之音。”

也不知道是神宗想整这个在“争国本”事件里,关键时刻抛弃队友,“朕正欲死战,卿何故先降?”

呢,还是万历皇宫像个大筛子,什么消息都能传出来。  不出意外。  言官们听说后,引起公愤。纷纷上章弹劾,将此前旧账又都搬出。  天天去冲王锡爵的大门。  导致王锡爵只能回家养老。  身败名裂。  就是不知道许多年后,王锡爵当面对百官公卿一同进内阁辱骂时会不会回忆起他将张居正骂的下跪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闲话少说。  李佑之所以写秘揭,一是因为这事必须保密,因为如果公布的过早。  自然而然会有聪明人透析政策。  第二就是免得大家讨论,太浪费时间了。  而且这时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充满了各部大臣和言官脑海。  特别是言官,又不可能不设计言官系统,没有对人的监督机制。  假如完全不让人闻风奏事,那么百官官官相护,李佑就进入了“信息茧房”。  特务机构还没组建完成。  言官就用着。  万一一公开讨论。  那么不用想。  言官的奏折都能把李佑淹死。  还是不要自讨没趣。  最近因为想给皇帝选秀女,早日生下国本,百官的奏疏都已经让李佑一个头两个大。  体会了一把被催婚的感觉。  最后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就是因为密揭这东西只有自己这里有备份。  等到李佑觉得是时候踢掉唐羽。  要换宰相,就可以打死也不承认。  而且这种远洋贸易,里面的利益是巨大的。  就现在这时代,中国的丝绸瓷器放到同时代的欧洲。  只有两个字形容,抢钱。  面对这样的利益。  唐羽又是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李佑不相信唐羽这种贰臣不心动。  到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派遣心腹或者入股啥的。  在其中上下其手。  那么李佑就可以以此为把柄来操作换相。  当然如果唐羽心地光明。  为了自己死而后已。  那就可太好了。  国之柱石。  可以成为自己的诸葛亮。  还不用换相了。  而且李佑根本不担心唐羽会造反,一是因为百分百忠诚度的活吕布。  二是另一个有军权的薛万彻也不会听他的。  唐羽以前可是他的下属。  现在成了宰相。  薛万彻这种有野心的人怎么会服?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超品姑爷 父皇,请退位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乱世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