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的政权建立已经五年多,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的割据政权。 虽然如此说。 但是占领大面积的地区不过是近两年的事情。 基层的控制力自然是没有荆州大本营那么稳固。 这也没办法。 摊子铺得太大。 所以不得不停下脚步,专注于内政以及消化这么多土地。 不能有效统治,反而是个负担。 正好因为有杂报的关系,让李佑有了想法。宣传也是很重要的,传播者通过信息的传播,希望受者接受并且支持自己的观点,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舆论这个战场丢失了,自然会有人填补。 所以李佑的风评还是不太好,故而需要一份为自己说话的报纸来扭转局面。 正当李佑在对科举考试进行准备的时候,许久没有大动作的向习文来对李佑报告,报纸的人员都准备好了,印刷工人与纸张都安排妥当。 第一版的报纸已经送来。 说是请皇帝陛下亲自来指导。 李佑见到报纸,心情大好,拿过来一看,就不太满意。 这完全是是和过去的邸报似的,排版与文字都和过去差不多。 虽然里面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 从朝廷的政策到卫生小常识,都无所不包。 抛开偏见来看。 也算是一份不错的报纸的。 只是有一个问题,这报纸的文字都是用骈文的格式书写,整份报纸全部用以双句为主,读起来确实很有感觉。 毕竟非常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有些新闻写的绘声绘色,让李佑都大呼过瘾。 但是啊…… 你搞这么复杂,除了文化人,谁能看的懂? 这时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是不认识字的。 虽然李佑可以安排人读报,但是还是太麻烦了,就算能读报,也听不懂这些文章吧。 这还怎么宣传? 当然也有官员其实提醒过,然而向习文却很谨慎。 因为从古至今而来,还没有过官方办这样“粗俗”的报纸。 这一个搞不好,怕是会出大乱子,也不敢自己拍板。 这是一份专门面向百姓的报纸,自然不敢擅自决定。 对此,李轩只能把负责办报的向习文叫来。 屏退了其他官员。 亲自给予了指导意见。 第一点,要使用百姓能明白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办报。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帝李佑永远永远都是正确的,英明无比的。 第三,着重报道朝廷的军事能力,给予宵小之徒以震慑,另外宣传李佑的天命所归,李佑的造反是上天派来拯救世人的,而如果其他人造反那就是禽兽不如。 第四,使用对比手段,从北唐的赋税制度到北唐的奴隶制度说起,要强调李佑的造反是正义之举,可以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变化来论证。 第五,要通俗易懂,把每份报纸留一大版专门去刊登一些小说之类的通俗易懂的东西。 向习文这才吃了定心丸。 回去又组织人手制作了一份报,再度递了过来。 头版头条,赫然写的标题是:皇帝陛下殚精竭虑。 下面自然是李佑面对各种内政问题做决策的原因。 比如为了关心民众福祉,为了黎民百姓不得不对世家大族下重手等等。 然后后面两版,全是因为分地,释放奴隶,生活过得比以前好的人物故事。 第四版,又是聚焦皇帝李佑的私生活,说了几个故事。 说李佑节俭,每顿饭菜不过三四个。 说李佑爱才,遇到人才,每次都要亲自去请,比如薛太尉本来在伪唐高官厚禄,一无所求,只是感动于李佑的拯救苍生的志向,这才抛家舍业来跟随皇帝。 说李佑不好色,只有一位皇后。每天唯一的消遣的方式就是看史书,希望从中找出天下太平的治国之道。 说李佑爱民如子,解释了李佑为什么极少出宫的原因。 原来李佑是怕出宫影响百姓的生活。 皇帝出行自然是仪仗非常庞大,而且还要求静街,这一来一回耽误了多少时间,所以这就是李佑不愿意出宫的考虑。 最后三版说的是一些物价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生活小常识和一本描写才子佳人的小说的一部分。 看完以后,李佑总体是非常满意的。 这兼具了娱乐性和实用性。 不错不错。 只是是有一点,前几版看的让人脸红,不愧是招聘的文人墨客。 这文章写的引人入胜。 在捏造事实方面的能力也是棋逢对手。 可以把薛万彻投降李佑的事实,改成一个君臣相知的佳话。 可见向习文手下有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