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 第一百六十一章 楼船

第一百六十一章 楼船(1 / 1)

南唐军在南岸集结军队的消息传到长安。  李治吓得坐立不安。  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大堆的难题:在军事上。  自己虽然在总体军力之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但是苏定方现在被牵制,一时半会儿还真无法抽出部队去增援。  因为高句丽这玩意儿又在趁火打劫。  在政治上,李佑的政权好比旭日东升。  而他自己却又得失去人心的感觉,特别是在长孙无忌等人被自己逐出朝廷核心领导层后。  他与臣僚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更因为于废黜了王皇后。  却没有封萧淑妃。  而是悍然把武则天立为皇后。  这让李佑宣传的“谣言”成了真。  老百姓们就是喜欢看这种下三路的八卦,就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985学生都喜欢堵厕所。  这就是本性啊。  人类攻击政治对手,总是从私德入手,用私德败坏来破坏政治对手的威望,而下三路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  不仅是要把安禄山在政治上打倒,而且要在名誉上,让他扫地,打成一个彻底的坏人。  比如有的人总是在讨厌罗斯福的人提起罗斯福的时候,总是要提他情妇,讨厌斯大林的人,提到斯大林他妻子自杀,讨厌爱因斯坦,提到爱因斯坦就会把他偷情的事情说出来。人们不关心他们所做所为对不对,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是粗暴的从私德来攻击,因为这最简单,也最深入人心。  就说安禄山和杨贵妃这事想想也不可能,杨玉环又不是北魏的胡太后,连慈禧都不是。  咋可能?  李隆基可是实权皇帝,不是吉祥物,也不研究虾虎鱼。  所以李治的名声算是坏掉了。  不要以为名声坏了对于皇帝来人不重要。  因为君主的地位比较高,自然引人瞩目。  所做所为不是想当然。  更不是为所欲为。  当然暴君昏君也是君。  所以有的皇帝慷慨无比,如司马炎。  有的皇帝悲惨,如朱由检。  有的皇帝乐善好施,比如刘秀。  有的皇帝贪得无厌,比如商纣王。  有的皇帝残暴不仁,比如杨秀。  有的皇帝慈悲为怀,比如梁武帝。  有的皇帝柔弱胆怯,比如完颜构。  有的皇帝刚强勇猛,比如朱元璋。  有的皇帝和蔼可亲,比如宋仁宗。  有的皇帝自大傲慢,比如蒙哥。  这都没关系,更有各的特色。  然而以后提到李治,会是什么呢?一个娶自己小妈的好色之徒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是李治不能接受的。  他需要威望,让别人忽略自己的丑闻。所以自然而然的他比李佑更看重淮南。  作为统治者应该警惕自己不要沾染可能危及政权的恶名。  如果做不到,放纵一下也没关系。  进一步来说,就算是坏事,如果不做就很难维持自己的政权,那就应该毅然决然去做,不要担心坏名声招来别人的谴责。  归根究底不难发现,有些事情看来是美德,化为行动却带来毁灭。  也有些事情看来是邪恶,化为行动却能保障君主的安全和百姓的福祉。  李治娶小妈这事说大不大,毕竟唐朝见多了,这么多年,见多了。  宫廷政治这游戏本来就是就是这样,别说娶小妈了。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还有“蒸”自己亲生母亲的丑闻呢?  不也是被评价前期皇帝做的不错吗?  道德这东西对皇帝不重要。  只要你能做皇帝多一些年,你的评价自然会变好。  这点就是政治的残酷。  没有对错,只有成败。  但是如果李治不能保住淮南,再度失败,这个娶小妈的事情自然会变得会成为黑点。  被政治对手反复强调。  综上所述,李治不可能坐以待毙。  又出了关中,到达了洛阳。  然后把所有的精锐都压上来了,刚刚在西域大获全胜,灭掉高昌龟兹的阿史那·社尔为都督山南诸军事,统帅大军八万进抵达邓州。  又让李道宗率领七万去增援苏定方。  李佑在金陵等到消息,大吃一惊,也连忙把黄风和薛万彻叫来。  最终决定还是渡过长江去。  而不是被动防御。  因为前面解释过了,长江不可能守得住。  虽然在古代提起长江,一般都会强调“天险”二字。历史上多少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都是靠着长江天险而苟延残喘。多少英雄豪杰一统天下的大业,被这天险所阻断,只能望江兴叹。  有人问,长江那么长,难道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  当然可以渡,在长江中下游,只要有个小舢板,过河并不难。  甚至于碰到那些水性好的,人家能直接游过去。  整个长江中下游,绵延数千里,不管是从南向北,还是由北向南,两边的政权都不可能做到每一处都有人防守。只要挑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渡河,绝对没人拦着你。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渡河的人必须足够少。如果是放在战争中,动辄数万人,甚至于数十万人的规模,那么渡河就麻烦了。首先,这么大规模的军队渡河,你得要有船,很多很多的船。因为船的运载能力是有限的,渡江来回则是需要时间的。如果船少了,部队过江所花费的时间可就多了去了。  而船的数量至关重要。  每条船满载二百人的话。  渡船在两岸间往返一次的时间,少说也得一个小时出头。  即便是昼夜不停的渡河,一条一天顶多也就能运三千不到。  这还是没人阻拦的情况下的理想状况。  更不要说还有武器辎重。  得怎么渡江成了一个大问题。  所以,想要越过长江天险,足够数量的船只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需要船的数量足够多,那也不能算太大问题。  毕竟长江沿岸渔船那么多,大不了多征集一些。  但是,人家对岸的守军也不是吃醋的。只要有一支水师往那江边一靠,登陆那就只能是坐等毁灭。  自古登陆战就是惨不管是张叔夜在历史在滩头打败宋江,还是诺曼底那血染的海滩。  登陆方都会收到极大的伤亡。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一点,古代战争中所谓的长江天险并不是指长江有多宽,河水有多深,而是指依靠长江所建立的一个防守体系。  这个防守体系一般会以沿江城市为节点,配合江上水军和岸上步兵,进行阻截和防御。  在这里面,水军其实是重中之重,其既可以在敌军渡河的时候正面阻截,也可以在敌军渡河之后截断其后路,没有了持续的后勤支撑,敌军就算成功过河,那也一样是死路一条。  总而言之,只要防守方的水军还在,进攻方想要顺利渡河,那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想要顺利突破长江防线,那么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大型战船和运输船只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了,这个问题一般是北方政权需要去考虑的,毕竟南方政权向来都是靠水师吃饭。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历史上有过那么多次的北伐,而南征的次数则是不多。  总而言之,历代的北方政权想要越过长江天险南征,往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  李佑却不同,他的水师颇为拉胯。  最终定出的方案就是先造楼船。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水师不比陆军,不是说随便找块空地,建个营寨,平个操场,就能招兵买马开始组建了。  组建水师是受到地形限制的,其一定得依水而建,毕竟你得造船啊。而且这里的水,一定是要与长江联通的水道。  毕竟战船那么大,你不可能在黄河造好了,然后搬到长江中来。  薛万彻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被李佑任命为都督中外诸水师,命他在鄱阳湖训练水师。  有人认为彭蠡湖既是鄱阳湖古称。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扬澜、宫亭湖等多种称谓。  但其实彭蠡湖不是鄱阳湖。  李佑研究看过了。  可能是班固哥哥写错了。  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这里地方广大,比李佑所来的时代流域面积大的多。  达到了六千多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  是十倍于后世。  关于鄱阳湖有一个说法,叫“高水是湖,洪水一片。低水似河,枯水一线”。  也就是说,鄱阳湖面积的大小,极大程度上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  那为什么不选择洞庭湖呢?  洞庭湖在古代又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的说法。  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了,郦道元说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余里”,历史学家计算后得出结论,当时的洞庭湖面积约为4400平方公里。  到了唐朝,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的围湖造田,洞庭湖面积被大量挤压。根据《元和郡县志》的记载来推算。  洞庭湖太小了。  不适合楼船,更何况太远了。  所以才选择了鄱阳湖。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  薛万彻的楼船建成。  此时也到了枯水期。  于是李佑决定让薛万彻试一试,于是大军从鄱阳湖便驶向了长江。  最后决定在盛唐湾登陆。  即安庆,因为江边有一座盛唐山,而得名。  天命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薛万彻率领水陆大军十万准备渡江了。  北伐前,李佑率领文武百官送行,并在报纸上发表《奉天剿贼檄》全文。  这一篇文章。  旗帜鲜明,攻守互换。  把李治政权称为贼。  誓死剿灭伪唐贼军,以安天下黎民百姓之心。  打出驱逐秦逆,恢复中原,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好。  属于是颠倒黑白。  贼与官的身份关系转换了。  正当这份檄文昭告天下的时候。  对岸的盛唐湾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气氛。  此地作为苏定方水师的主要基地,同时还是各地县城物资中转站。  这里的港口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是却一直都是非常忙碌的,而且此地防备也是严密无比。  然而在今天,此地却是比平时更加忙碌,甚至是到了拥挤的地步。  因为北唐也收到了战争的消息。  薛万彻即将登陆。  所以在不停往港口增兵。  也派的比较多。  守军大概有一两万的样子。  看着并不多。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这里比较窄,大概有三里多宽的江面。  但是流速很快,不太好登陆的。  所以不是太重视。  重要防御重点被苏定方放在采石矶附近。  采石矶一个江心洲就放了五千多人。  因为采石自古以来,是长江的重要渡口。  长江自西南方向流经采石矶,采石矶江面稍窄而水急,其上游江面甚宽而水缓,近似喇叭形。  其雄踞长江南北之险,扼守东西咽喉之冲而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因此,历史上许多战争都与采石矶有关,而且多为江山易主之战。  自东汉末年,采石先后设置营垒,屯驻军队,三国东吴又在这里设置牛渚督,造横江船坞,成为水陆兵马的集结之地。  《后汉书》云:“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东吴每宿重兵其地”。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采石,曾筑牛渚城以镇江防要塞。隋朝设镇,唐朝改为戍(镇戍是隋唐驻防军事机构)。  这里建有兵营房屋三千多间,可见屯兵规模之大。  苏定方自然知道这里的重要性。  所以依托采石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  就等着李佑来碰。  也差点得逞。  因为李佑在军事会议上制定登陆地点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想起了采石矶。  马上他就想起了虞允文正是在采石矶打败完颜亮。  这地点很是出名。  想着完颜亮都能渡江几十万,自然应该比较好渡的地方。  说出来就被人劝住了。  说是因为都知道好渡江,那么敌人也知道。  一定会布置重兵在此。  李佑想想也是这个道理。  古人也不是傻子。  听人劝,吃饱饭。  李佑当即被劝阻了。  这才没有去和采石矶的重兵进行大战,不然的话采石矶又会爆发一场灾难的失败。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父皇,请退位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乱世武夫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超品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