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 第一百八十一章 文章哪有光

第一百八十一章 文章哪有光(1 / 1)

最近已经到了讯期。  听说淮南多地都出现了灾情,李佑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爱民如子的风范,一方面为了去江北宣誓一下自己的存在。  再加上热爱旅游的私心。  所以便摆驾到了扬州。  这也是许多江北中低层官员第一次见到圣人。  扬州司马张图是被陈海燕从当地官员中提拔的。  他没啥别的本事,就一点,他的商业头脑不错。  一任扬州的二把手,就大力开放了民俗街和许多诗词歌赋的活动,又搞了一点蹴鞠赛马的活动。  创造性的实现了扬州旅游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上任不过一年,为朝廷带来的税款增加了三倍,而且没有横征暴敛。  所以这才被陈海燕带来见李佑。  这是张图第一次见到皇帝。  第一感觉也就是年轻这个带领众人打偌大江山的圣人。  看起来非常的年轻。  而实际上,李佑并不能算年轻人了,只不过因为保养得当,再加上养尊处优,所以就显得颇为年轻。  众人一起进行了单膝跪拜大礼。  李佑前两年取消了双膝跪拜礼,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于见官也就单膝跪而已。  李佑待他们行过礼。  便亲切的说让他们起身,然后赐座,很多人一开始还是不敢坐的,不过见顶头上司陈海燕坐了下来。  所以也纷纷坐了下来。  只在在椅子上坐了个边。  可没胆子大大咧咧的整个人坐上去,而且还坐实了。  陛下怜惜臣子赐座,这是一种恩赐,但是绝对不能成为臣子们无视礼仪的借口,别说是这些低级官员了。  就是整个淮南宣府司的几个头头也不敢坐实。  然后亲切仁爱的皇帝很和气的问他们几个人在江北待的如何,生活是否还习惯,又问了又问他们家人的情况。  说是为了国家。  让大家远离家乡,难以和亲人们相见,实在是内心有愧。  此时,陈海燕和张图等其他几个人都是立即离开了椅子。  然后躬身说着,陛下言重了,能够为陛下效忠,能够为陛下做事,那是我辈的荣幸。  李佑听到这种话,不置可否。  很快在前排得都督一级官员里看到了一个陌生面孔。  把视线转向了张图,然后说了一句:“是张爱卿吧,朕听过你的名字,听说你在扬州干的不错,把扬州经济搞得相当出色,不错,好好努力!”  一句好好努力,瞬间就是让张图心情激动无比,一时间眼泪都是要夺眶而出。  当即他就是道:“臣一定会加倍努力,绝不负陛下厚望!“  上首的李佑微微点了点头:“那就好!”  随后,李佑就又开始与其他官员谈话话。  一晃大半个时辰都过去了。  不过李佑还说了什么,张图却是完全没有去注意了。  此时的他脑海里只有一句话。  好好努力!  甚至后来在辞别圣驾的时候,都是有些迷迷糊糊的,稀里糊涂的被人出去后,等他回过神来,圣驾已经是继续北上了。  对于张图的反应。  李佑自然是完全不会在意,甚至都没有记住这人到底长啥样。  地盘大了,各州都督级的官员他勉强还能认识。  但是司马一级的,这一路上他见过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次北巡,那实在是地方官员见皇帝的好机会。  附近州县的不算。  就是远在邓州的官员们也是会特地跑过来请求觐见。  每到一处行宫,一歇息,就会有很多人来见自己。  李佑也想见见官员。  而且自己这身份,只要表现的稍微平易近人,对下属谈话温柔一点。  很多人就会感激涕零。  多么好的收获忠诚的机会。  所以李佑几乎都会见上好几波官员!  过了扬州,边走边停,到处观察水利设施,与当地官员见面,带着李芙去爬山旅游。  所以行程安排的很满。  一个多月才到了徐州,这就是这次北巡的终点了。  除了巡视河防以外,李佑这次去徐州,主要是想去见见李勣。  虽说薛万彻俘虏了李勣几年了,一直关在牢里。  但是李佑一直没有去见他。  近来听说他已经投降了,被薛万彻安排到徐州做参军。  李佑想看看这位大神。  谁知道闻名不如一见。  几年的牢狱生活让李勣变得非常殷勤,耄耋老人却一副讨好的模样。  还写了一份治军方略。  让李佑大失所望,他不喜欢这种趋炎附势的人。  唐羽无所谓,他本来就是个小军官。  薛万彻也没事。  他投降那也不是一下子投降的。  哪里会像这个李勣一样。  但是仔细想想。  李勣还真是这种人。  原本历史上,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怕朝中大臣反对,于是召李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前往商议。  李勣称病不到,而褚遂良坚决反对“废王立武”。  事后,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  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李治自此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李勣确实有才,但是没有啥用了,年纪这么大,死了比活着有用。  于是在见过李勣后,李佑在徐州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抄了乾小四超水平发挥的诗,写了一首《观李勣治军方略有感》: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  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  这首诗句一出。  李勣的局面实在是尴尬,不过几日,就自缢而亡。  虽说南北唐都姓李,然而还是让人破防了。  毕竟这完全是嘲讽。  杀伤力巨大。  孟八郎更是让李勣无法接受,孟八郎不是具体指一个人。  而是骂李勣不入流。  可谓是句句扎心。  自杀那也是情理之中。  李佑听到这个消息,也不免有些感慨。  乾隆这人真情实感的时候,写的诗还凑合。  这首嘲讽钱谦益的诗句比他其他诗好太多了。  之所以这样处理李勣。  主要原因和乾隆编纂《贰臣传》一个道理。  李佑的政权已经从前期不稳定的阶段,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开始需要建立“人设”了。  虽然自己的发家史,那就是不忠不孝。  但是没有关系,宽于待己,严于待人是每个君主的必修课。  自己做那就要拯生民于水火,其他人做那就是禽兽不如。  就是要脸上厚。  比如清廷以异族入主,定鼎天下,但异族身份始终是其如芒在背的一根刺。  清朝前期的几位统治者既要时刻提防着汉人的反抗,又要反复表现出对汉人的关爱和对汉家文化的热衷,逐步培养汉人对清廷的认同感和效忠意识。  但到了乾隆年间,汉人反抗的声浪看似日渐式微。  但可能的和潜在的逆反仍然存在。  不过,一直搞文字狱,一直像以前那样公开严满汉大防,以严酷手段镇压。  也的确治理成本过于大。  虽说乾小四是一个皇满主义者,但是为了统治。  他不得不违心。  决定用汉人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乾隆帝屡次对历代忠臣加以表彰,用以凝聚人心。  表彰形式是多样的,最重要的是祭祀、建祠、追封,如岳飞、于谦、铁铉、史可法等,这些人也都是汉人最敬仰的忠臣。  表彰他们,自然会得到汉人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弘扬忠君思想。  另一方面,那就是要树立“人人喊打”的反面典型,给大家一个批判的靶子和标杆。这样就能尽可能淡化民族上的分歧,引导汉人从思想和价值观上一致对外。  乾隆在阅读钱谦益的作品时,发现他对清朝多批判和诋毁之语。  因而发怒,指责钱氏若是誓死不降,倒也无妨,奈何早已沦为一介降臣。  竟然还敢对新朝狺狺狂吠,指手画脚,不过是在洗白其失节的污点而已。  于是钱谦益求锤得锤。  《贰臣传》在乾隆脑子里呼之欲出。  于是乾隆帝下令编纂《贰臣传》,拣选出120余位明清之际身仕两朝的臣子。  并将他们的事迹收录在了《清史列传》之中。  汉人不是最讨厌奴颜媚骨的投降派吗?朕也讨厌,瞧,朕已经把他们的事迹登记造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咱们一起来批判他。  当然,也希望你们不要像他们那样。  乾隆的意图,大抵如此。  不过,乾隆帝也明白,贰臣之中有不少是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大功的人,如今他们的后人仍然活跃在清廷的政治舞台上。  如此卸磨杀驴既不利于统战,又有失人君气度。所以,《贰臣传》又分为甲、乙两编。  甲编收录的自然是甲于天下的人物,这类人虽然降清,但贡献卓著,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忠”,是那种言行一致的“忠”,而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洪承畴、孔有德、祖大寿等。  乾隆帝给他们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他们之所以身仕两朝,不是他们不忠,而是前朝太low,而根据他们在新朝的表现来看,绝对是国士无双。  这些人的后代也没因为祖宗身在甲编而有所坏处。  贰臣传入了就入了,自己的利益又没有受多大损失。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说过一句令人深刻的话: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比忘记财产损失还要快些。  比如左梦庚的后人。  他的爵位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一直继承下去了。  就是贰臣传发布之后,他子孙后代也没多大损失。  他的八世孙左炘,还在道光十七年袭了他的爵位,任广东肇庆府参将,一直到继承到清末。  还有李侍尧,他作为贰臣李永芳的后代,最后也官至闽浙总督。  而乾隆帝钦定的反面典型,都收录在乙编,诸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孙之獬、冯铨等。这类人的特点是,背叛旧朝,却仍旧对旧朝抱有幻想,要么就是投降过来在新朝继续混日子,毫无建树,甚至仍旧胡作非为。  乾隆帝希望通过宣传甲编,明确共同立场,巩固战略同盟,而通过打击乙编,淡化民族矛盾,寻求价值认同,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规范约束,封建社会朝廷中的在职官员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但儒家传统文化中又讲究忠——忠君、忠国、忠社稷。  所以必须要建立这种关系。  一切都是政治需要。  乾隆三十九年,山东年岁歉收,地方官妄行加征,人民的反抗情绪十分强烈。王伦遂利用清水教谶言,率众千人,头裹白巾,手持大刀、长枪,攻入寿张县城,杀死知县沈齐义,由此拉开了清朝中后期有名的“王伦起义”。  但就乾隆元年到乾隆四十年的40年中,清朝就先后爆发了古州苗乱、瞻对之役、大小金川之役、西藏之役、准噶尔之役、天山南路之役、清缅战争等七场规模较大的边疆战事和内部叛乱,其中大小金川叛乱自乾隆十二年一直打到了乾隆四十一年才彻底平定。  必须树立统治阶层的绝对权威。  特别是大小金川之战。  乾隆皇帝先后派遣了张广泗、岳钟琪、阿尔泰、温福、阿桂、傅恒等六位乾隆朝名将、重臣;先后投入60余万人力;7000万帑币才得以彻底平定。对于清政府而言,对于骄傲自负的乾隆皇帝而言,这样的战役胜利无疑是最严重的打脸,更对清朝严重抹黑。  乾隆皇帝认为大小金川战事之所以能到如此地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统帅带兵不当、统兵无方,完全没有了八旗军队当初挥师入关的勇猛和锐利,更没有了作为臣子誓死效忠、一往无前的赤胆忠心。  鉴于金川战事的教训,乾隆谕令编纂《贰臣传》。  一方面是藉此风励臣节、驰骋疆场为国尽忠;另一方面,是告诫统兵在外的战将,务必以书中贻羞万年的“贰臣”为鉴,断不可心存侥幸、首鼠两端。  而李佑的目的也差不多。  他可不想人人都是投降派,人人都是林登万。  李勣老了。  拿不起刀了。  自然可以拿出来杀鸡敬猴。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父皇,请退位 乱世武夫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