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说得好,一顿操作猛如虎,原来一群二百五,什么,不是俗话,那他就问不着了,反正这句话用来形容小卫他们这一群学生是没毛病的,非常的合适。
一个个的光撅着腚“咔咔咔”的抡着锄头干,结果过去个把小时了,向前推进一米都没有,小卫发现自己刚才想错了,按照目前的进度,就算是把他们累死在田里,在秋种之前也完不成开荒。
别说三十亩了,估计连一半的量都不一定能完的成。
别忘了平整土地还只是第一步,也不是最累人的,山地的开荒是离不开挖土方,起垄填坑才是最消耗体力的一步,而他们已经倒在最前面了。
林老师也发现了他们的效率低下,让大家停了之后给大伙示范了起来,先用锄头或者柴刀把地面上的的杂草、藤蔓斩断,然后把这些砍下来的的树枝、杂草划拉到一起,再拉到一旁堆积起来,最后才是刨地。
而且像之前说的,荒山这边很多多年生的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一下两下是不足以斩断它们的根系的,往往需要四五下才行。
这点丝毫不能马虎,要不怎么说斩草除根的,要不第二年又突突的冒了出来。
在林老师的安排下,小卫他们分成了几队,最前面的负责砍,后面一点的负责刨,还有力气比较小的一些人的任务就是把草根、树根啥的拢到一边晾晒,等晒干了做底肥用。
这样做也确实有用,起码速度要比刚才快上不少,小卫也跟着第二组刨地,他还是厚不起脸皮跟女生分到一堆。
随着太阳的升高,秋老虎的威力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这些人也放下了手里的活休息起来,不过也没休息太久,又被冉老师他们各自分配了任务,垒灶的、搭棚的还有去远处水井挑水的。
幸亏他们有驴车,要不光挑水就能把他们这些人累的不轻,附近可没有水井,得去远处的村庄里面打水。
也就是现在解放了,要是搁以往,别人还真不见得让一群陌生人用自己村子里面的水。
这可不是瞎胡说,水资源这种东西,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京都这种比较干旱的地区,水井里的水可不是用不完的,如果用的太多,也会见底。
打水井,想要出水,一是挖的深,直接挖到地下水层,这样的深水井水量就比较充足,但是这很费力,在京都这边往往要往下打几十米才可以,这在以前的话技术和劳力都是个问题。
还是一个办法就是靠渗透,深度不够宽度来凑,只要挖的够宽,渗出来的的水照样够用。
所以将来的机井都是很细的一根管子下去,而古代的不少水井都挺宽的,当然了,这也和古代的水井基本都是用人下去挖有关,太窄了人就下不去了。
一般情况下水井里的水都是够用的,但是如果浇地或者很多人不停的打,也有可能把水给抽干,虽然过一段时间水还会涌出来,但是也影响了别人生活不是。
不过现在,全国上下都是一家人,也许、可能要加引号,但是大部分人确实都挺质朴的,也很好相处,去要点水还是不成问题的。
等这边的草棚搭好,灶台垒上,那边打水的人也回来了,大家也顾不得平时交待的关于不要饮用生水的规定,一个个拿起茶缸就舀着喝了起来,小卫这是这样,喝了几大口,味道还真不错,起码不是苦咸味道的。
要知道京都里面的井不少都是咸井,里面的水是没法喝的,这也是以前为什么很多大户人家明明家里有井,还是需要天天让人送水的原因。
小卫喊着二哥来到停放车子的树荫下休息了起来,顺便把早上买的烧饼拿出来跟二哥分着吃了。
至于老姐和冉秋叶,嗯,两个不会做饭的家伙被安排去做饭了,虽说讲究男女平等,但历史遗留下来的习惯还是不容易改变的,比如女生做饭这种事,反正现在的社会,十家能有一家是男的做饭就算是很不错了。
别说现在了,就是五十年以后,其实也不多,也就是等90后成长了起来,才慢慢流行男的做饭。
不过小卫看着那边手忙脚乱的忙着的老姐她们俩,再看看一旁的冉老师,您自己的女儿啥水平您还不清楚吗,竟然这么瞧得起她。
吃了三烧饼然后又灌了一口水,爽,吃饱肯定不能,但也稍稍填补了一下肚子,接着从车厢里面装模作样的拿出一大包酥糖,递给了二哥“哥,给老姐她们送去!”
看着二哥奔跑的背影,管他们一顿饭不算啥,就是管几十顿也没问题,但是就这荒郊野岭的,他总不能说自己随身带着一大块猪肉出来开荒吧,想了想还是糖果比较合适,这东西密度大,四五斤拿出来也不显得很多。
而且要论补充体力的话,糖其实要比蛋白质和脂肪都要来的好,要不以后的能量棒能一个个都齁甜齁甜的嘛。
至于来路,相信老姐也有说法,反正他也只是让二哥给带去,老姐要是觉得不合适自然会让二哥给带回来。
她们做的饭就是熬粥,不管带的是啥粮食,放在锅里一起熬,味道嘛,饿的话吃啥都香,不要和以后的杂粮粥作比较,他前世的时候熬得杂粮粥都是炖的烂烂的,而现在的能煮熟不硌牙就不错了。
吹了口气,沿着茶干喝了一口,甜丝丝的,看来老姐把糖都放进去一起熬了,还是他们四个坐在一起,分着早上买的烧饼,冉秋叶也带了一包槽子糕,其他同学也多多少少带着一些东西,有着和相熟的人分着吃,有的自己吃自己的。
虽然现在都说要互帮互助,邻里和睦像一家人,但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老百姓在吃的方面还都是保持的默契,那就是各家吃各家的,很少有那种主动蹭饭的情况。
帮个忙好说,借个车也行,但要是借粮,不光被借的人小心,就是借的那一方也要考虑很多。
有句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当真要借粮了,短时间能还上的概率就不打了,而且这年头大部分家庭的粮食也不富裕。
因为很多人说是借给你粮,其实就是抱着接济的想法,没想过能还。
看着二哥狼吞虎咽的吃着,也不嫌烫“哥,怎么样,还想不想去北大荒了,那边可比咱们这边还要艰苦。”
二哥端着茶缸思考片刻,然后重重的点了点头“去啊,我觉得这也算不上什么。”
小卫瞧二哥这样,这货是没救了,怎么偷奸耍滑这点一点就没跟自己学到了,不过这也更加重了他忽悠二哥去军校的想法,怎么也比垦荒去强。
如果是刚建国的时候,去垦荒的话其实还算是不错的工作,当然,这是和以后相比,还有的就是得看位置,东北就比西北好,而且越早去的话环境也越好。
这可不是胡说,西北那边的垦荒团那是真受罪,要啥没啥,全是戈壁滩涂,除了受罪就是受罪,但是其他地方,特别是刚建国那两年,就真不好说了。
第一批的垦荒团到现在其实就是国营农场了,当时能去的地方可不止东北西北,华北平原这边也不少需要垦荒的,有些地方其实不算是特别远,特别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些农场就挨着城市。
第二呢,就是设备,华北这边垦荒团一开始到没有太多的机械,但是距离也近,虽然苦了一些,但是只要熬过了两年,老大哥那边援助的大规模农机就到了,后面咱门还咬牙进口了几万台,你们觉得这些机械设备会给谁用?
至于东北那边,第一批的垦荒团其实在47年就有了,因为小日本在那边遗留了不少设备,所以他们的实际情况绝对算不上太差,小卫也听周叔说过那边的情况,有一个农场派了18个人过去,带了三台拖拉机和一辆木燃气汽车。
而近几年,那边的大型农场少则十来辆拖拉机,多的话有上百辆,而且相配套的收割机也不少,相关的技术维修人员也有。
而且随着这几年拖拉机厂的投产,可以预见的就是那边的农机数量还会增多,就说去年,东北那边国营农场平均机械化程度已经能达到40%多。
可别不信,这几年购买加援助过来的农机还真不算少,加上小日本和果党留下的,都给这些国营农场调拨过去了。
要不是农机的数量充足,哪来的机械培训女拖拉机手,那张机耕之花的图片想必大家都见过的。
就说去年,他看到了一则关于八五零农场的报道,说是开荒机械不足,但是在上下齐心协力之下,还是开荒了14.4万亩,其中人工开荒4.6万亩,但是反过来想想,那不就是机械开荒了9.8万亩嘛,稍微算算也知道那边的农机少不了。
再说之前老姐所说的,京都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一共60人,据说是一人一根镢头上的火车,然后短短半个月就开垦出1200亩荒地,要是没农机的帮助,那就是和小卫一样开挂的,反正光靠人力基本不可能!
到了今年,那边传来的消息是一共产出了27万斤粮食,60万斤蔬菜,要是光靠人力就能做到这一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饿着肚子了。
其实青年开荒的这事,这中间还有个小故事,之所以鼓励城市青年去农村,是因为前几年的基础教育普及的不错,有大量小学初中毕业生。
但是高中、大学的教育规模却受制于教育人才,一直没能扩大,再加上之前各个工厂职工也已经招录的差不多了,所以造成了大量高小、初中的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没有就业机会。八壹中文網
而前一年老大哥那边正好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咱们一看,效果很不错的嘛,也很适合解决咱们的无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所以上下一合计,就决定了鼓励城市青年开荒去了。
而这时候,华國青年报那边发表了一首诗,具体内容就不说了,主要表达的就是对于去边疆垦荒的向往。
上面就找到了这首诗的作者,想让他起个带头的作用,然后搞笑的来了,这货支支吾吾的不肯去,找了一大堆理由,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还没做好准备,换别人吧。
当时别人这么想的他不清楚,反正他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挺懵的,这年代脸皮这么厚的人还真不多。
不光脸皮厚,而且傻,最后还是找到京郊农村的一位青年农民带头前往的,之后才有了这个60人的远征队。
其实用屁股想想也知道这次远征的意义,也不光是他们,近一年的时间,全国各地又陆陆续续组织了很多的青年奔赴各地开荒。
条件算不上好,但也不是特别差,因为有些地方离城市真算不上远,基本都是二三十公里以内。
不过到了后期,随着人数的增多,城市附近的荒山荒原越来越少,大家去的地方越来越远,条件也就越来越艰苦了!
其实还有一点,前年老大哥是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垦荒,但是人家的条件也好啊,当时就加急生产了20万台拖拉机支援过去。
而咱们这全国上上下下加在一起,都不一定能找出来10万台拖拉机,这还得把那些老掉牙不能开的也算上。
晚上回去的路上,他们是让冉老师他们给赶回来的,不过这时候他们也精疲力尽啥都干不了了,那些带队的老师这几天都会常驻这边,正好也陪护那些不回家的学生。
小卫有气无力的坐在后座上,二哥也跟去了半条命似的蹬着车子,要说现在有啥感受,那就是又累又困又饿。
中午吃的那点面食完全不压饿,现在的他有种能吃下两个肘子感觉,不过随着时间的流失,他又感觉不饿了,尼玛,这是饿过头了。
别看他们今天的成果不大,在回来的时候愣是一亩地都没平整完,但是这劳动强度完全不是他之前在轧钢厂学钳工时的水平,起码要高好几个等级。
要问他现在有啥想法,那就是想牛大胆了,虽然有些不搭边,但是小卫确实在想牛大胆。
在此之前,他其实心里没少吐槽牛大胆他们那群人,为啥,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佃户。
小卫一直在想他们那些人天天说自己没地,而附近又有那么多的荒山,为什么之前不开垦出来,就算土地瘦一些,亩产少一些,那也是自己的啊。
但是经过今天这一顿折腾,他算是明白了,不是牛大胆他们不想,而是真的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