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基,你也看看,这是你四叔写来的。”朱高炽将高希的信递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已经二十岁了,长得比朱高炽高大得多,颜值也高得多,身形与神态倒和高希更为相似。
既然高希和被废的汉王朱高煦酷似,朱瞻基又是朱高煦的亲侄子,朱瞻基和高希相似,外人倒也不足为奇了。只有朱高炽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朱瞻基读完信:“父王,四叔怎么急着要将府军前卫代练的金山卫军一千余人调回金山卫?”
“这信里也没有明说,我也不明白你四叔是怎么想的。府军前卫虽然是你的护卫军,调动会方便一些。但从京师调往金山卫,照样要请旨才行。”
“这倒不难,只是会是什么原因,突然要调动这支人马?金山卫本身的兵力,还不够办事的吗?再说,金山卫这些年太平无事,再调一支新式火器的军队前去,似无必要。”
“你看他在信中说,今天金山卫可能会有大事,所以要未雨绸缪。但到底是什么大事,他又不说,不知道他搞什么鬼。”
“四叔行事,向来有出人意料之处。调动千余人马,不是小事,想来四叔也不会儿戏。且听四叔吧,我明天就请旨,让兵部发调兵火牌印信。”
“嗯,”朱高炽想了想,又说道:“瞻基,信中提了一句,让我注意你三叔(就是赵王朱高燧)的动向。这又是何意?”
“父王,我刚才读到这里,也有些突然。二叔没有被废时,三叔就是他的跟屁虫。虽然三叔明摆着是帮二叔的,但从来都不敢出头,胆小得很。二叔被囚西华门后,他就老老实实回北平就藩了。这几年也没搞什么事。再说了,就算他搞事,能怎么样?就凭他现在的手中的那几百号护卫?”朱瞻基对朱高燧很不屑。
“为父在赵王身边放有眼线,最近也没有传回什么赵王异动的消息。不过,既然你四叔不是平常人,他既然提醒了,为父和你就要当心。你也派些人手去北平府吧,看得严紧些!”
朱瞻基“嗯”了一声。
次日永乐皇帝允准了朱瞻基的请求,一千余人的府军前卫金山卫军,由从神机营调任的阎红玉和田二领军,拔营开往松江府华亭县小官镇。
户部尚书夏元吉牵头,费了老大的劲,终于发行了大明的首支国债券,发行总额一百万两白银。
夏元吉按照高希的建议,每张国债券的面额并不大,只有“十文钱”,意思是让普通老百姓想买也买得起。
承诺每年发一次利息,年率10%,三年后还本。
而且这支债券可以在锦绣股交所上市交易,自由流通。
看起来条件很不错,但发行情况差强人意。发行了三个月,才卖出去二十万两。
新事物,大多都要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吧!
夏元吉愁得不行,又给远在松江的高希写信请教。
高希给他出了一个老办法“馊主意”。
一是向两京十三省布政使摊派,一省摊派三万两国国债券,限期卖掉,列入“大计”考核,也就是列为kpi了。
三万两,太容易了。各地布政使随便找几个当地的富户,一起吃顿饭就搞定了。
二是天天请京师的富商巨贾到应天府衙喝茶。
喝茶的公事房也很舒适,真的香茶,还有沙发坐,墙上却贴着大幅的国债券自愿认购宣传画。
衙门里的人客气倒是很客气,只是暗示要查各商号的账目。
这茶喝得胆颤心惊,这些富商巨贾还有啥不懂的,当场认购国债券。
夏元吉对这些富人们仁厚,认购额以五千两起步,一万两封顶。富商们花这点钱买个平安,太毛毛雨了,都很痛快,纷纷解囊。
至于王侯宗室,还有京师的官员们,夏元吉可没能力逼他们,都是自愿就好。
最后,除了和高希有关系的一些人,比如朱高炽、朱瞻基、咸宁公主、惠安伯、杨士奇,包括夏元吉,其他人恨高希都来不及,哪里还会买高希弄出来的国债券。
令人意外的是,和高希不对付的御马监少监海寿,居然亲自跑到户部找夏元吉,认购了五千两。
夏元吉才不管海寿脑袋里想什么,他只管多卖掉一点国债券就好。
这么七七八八的算下来,三个月后,居然也卖掉了差不多九十万两国债券。剩下来的十万两,就放在锦绣旗下的几个代售点,面向老百姓慢慢卖吧!
夏元吉内心颇为高兴。虽然一百万两白银还不能满足新都营建所需,却是一个筹钱的新路子,总体上也算顺利。
此外,他还听从了高希的建议,在新都城中,除了紫禁城外,最好的位置都规划为商业区,并成立了“新都招商局”,大力招募各式大商号、小商铺入驻,并承诺减税、免税、延后缴税、有条件免役等一揽子招商优惠方案。
这一招还真灵,各地有大量的商号、巨贾立即前来,抢占未来新京城中最好的地段和位置。
这些人可不傻,都是极有长远眼光的人,现在还有如此优惠的政策。
这么大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另一面,高希又给工部一把手尚书宋礼写信,让他赶快上书皇帝,推出一个“新都新城区开发方案”。
实际上也是一个招商方案,说白了,就是在北平划地开发新城区,但不用朝廷出钱,将地卖给或租给开发商,由这些开发商出钱建设,以后任由他们收租金、做产业。
这样一来,朝廷卖地、租地能得一笔钱,一分钱没花还“大兴土木”和朝廷一起建设新都城,建成后商业繁荣朝廷又能多收赋税,一举多得。
幸好此时,朝廷没有专门的“商部”,否则这种好事也不会被高希“抢了”,由工部出头。
由工部出头,后续收钱自然也可以由工部收。
事实上,明代的财政体制就是这样散乱。
户部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门,但国家的税收并不全归它管,皇帝的内库收了一部分,和工程有关的税收则由工部收了一部分。
宋礼的奏折一上,永乐皇帝当然很高兴,不用朝廷,也不用他花钱,就能让商人们一起来建设新都城,那有什么不好的。照准!
永乐皇帝心中记挂着北平的改造和紫禁城的营建,批完户部和工部关于新都城建设的奏折,就带着夏元吉和宋礼北上,一同去视察一下北平府的新都营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