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更多是顾自己的小家的利益,不过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倒也没有什么大错。
至于大姐……前面也提到过了。
而二哥的性格,似乎有些偏执,认定了父母小时候抛弃他,所以心里更加亲近养大他的叔叔婶婶。
不过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有靠处出来的,他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正常。
莫父和莫母的性格比较迷信,特别相信算命的,经常找人算命什么的,对此,原主感觉有些一言难尽。
至于二姐,前面也提过了,二姐这人虽然小毛病不少,倒也没有什么大毛病,总的来说也还算孝顺。
每逢过年过节都寄钱给父母,平常也会经常打电话回去。
不过二姐这人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忒不会说话了,每次跟人说话,一旦激动起来就像是吵架似的,甚至有些口不择言,很容易得罪人。
莫母被她气哭好几次,因此不太喜欢她,估计宁愿她少打电话回去。
原主也同样经常被她气到,所以平常不太爱搭理她,偏偏这位二姐脸皮有些厚,经常主动联系原主。
二姐的性格大概是那种,容易得罪人,却又不太记仇,每次跟原主吵完架之后,下次又跟个没事人似的。
有时候对原主也挺好,这让原主既无奈又没办法真的不理她。
而原主的弟弟的性格,总的来说,就是十分固执,只相信自己认定的事,不太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小时候,原主和弟弟的关系真的很好,这位弟弟很多时候也挺听原主的话的。
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原主从小就比较懂事,从七岁开始,就开始帮家里做饭、洗衣服和挑水浇菜什么的了。
还有,帮忙带弟弟。
因为父母和哥哥姐姐都比较忙,所以家里白天的时候,几乎都是只有原主和弟弟在家里,可以说莫千言几乎是原主一手带大的。
(注:原主只在老家d省读了一年半的书,就又回到n省读书了,所以原主是在n高官大的。)
不过原主后来外出打工了,莫父和莫母又管不到这位弟弟,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变得十分叛逆。
经常逃学,总的来说学坏了,原主听了之后又生气又无奈,后来说过他几次他也不听,原主也干脆不想理他了。
用原主的话来说,长大后的弟弟真的挺不可爱的,不禁啰嗦,还特别不会说话,容易得罪人,这一点和二姐有些相似。
后来的姐弟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慢慢疏远了,一年到头几乎都不曾联系过一次的那种。
莫千珂在接收了原主的记忆后,发现原主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小心愿,希望弟弟能够好好读书,不要再跟人学坏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莫家人发现莫千珂似乎变得更加懂事,也更加聪明了,一家人都很喜欢他。
不过由于莫千珂目前才七岁,性格还没有彻底定型,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所以倒没有被人怀疑她被掉包了什么的。
不过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忙碌,以及平常的伙食水平,都让莫千珂深深地体会到了,原主家里究竟有多穷。
而且根据原主的记忆,她明年就要去读书了,这里的小孩基本上,都是直接从一年级开始读起的,并没有什么幼儿园学前班之类的。
镇上倒是有家幼儿园,只不过原主穷得连读小学都要欠学费,自然也不可能有钱去读什么幼儿园。
能够上学自然是件好事,毕竟她总得有个‘识字’的借口,总不能告诉别人她无师自通吧?八壹中文網
再说了,读大学可是原主的心愿之理,所以读书这条是毕竟要走的。
只是……想到原主的记忆中,那苦逼的小学生涯,莫千珂心里不禁有些忧愁了起来。
让原主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她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没钱买铅笔,所以常常跑到学校后面,捡别人用剩的铅笔头。
然后用根小竹筒把铅笔头装进去,把它变成可用的铅笔。
除此之外,原主因为没有橡皮擦,便用手指沾口水来擦,这方法听起来有些恶心,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原主连铅笔都买不起,更何况是橡皮擦呢?
贫穷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不便,还有别人的瞧不起与嘲笑,原主捡‘垃圾’的行为就没少被同学嘲笑。
没钱的窘迫,唯有亲身体会过才会懂得。
原主和她的家人并不是本地人,原主的父母因为某种原因来到了当地定居。
因为是外地人的缘故,没少被本地人欺负,好在他们整个村里的人都是外来的人口,整个村子虽然只有十来户人,但邻里邻外平常一般都会相互帮助,日子过得还稳定。
后来原主和哥哥姐姐们,跟着莫父回到了他们的老家读书,因为原主不是本地长大的,所以当地的人也同样很排斥她。
同学都不太喜欢她,并且还经常欺负她,还曾让原主滚回xx(原主家的定居地)去,导致原主的性格变得十分自卑。
除此之后,由于原主家搬到了xx省了,在当地并没有房间住,于是只好暂时借住在了二伯父家里。
二伯父的为人倒不错,对原主和她的哥哥姐姐都挺不错的,但二伯母却是个十分尖酸刻薄的人。
哪怕原主父亲已经给了二伯母生活费,但二伯母依旧老跟原主几兄妹说,他们是吃白食的,让他们帮忙做家务,到山上捡柴火等。
这倒不是原主他们不肯帮忙做这些,而是原主几兄妹每次帮忙做完家务,便没有时间写作业了。
假如天黑的时候再写作业的话,必定要点煤油灯才能看得清,但二伯母又会骂他们浪费媒油。(那个时候二伯父家里还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
原主也因此体会到了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不过这还不是让原主觉得最难堪的事。
我们前面也提过了,原主家里非常穷,兄弟姐妹又多(六兄妹),所以单是学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九年义务教育’,读小学和中学都是要交学费的。
好在莫父是个思想比较开明的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不重,也不认为女娃就不需要读书,原主也因此有机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