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适合学校床铺的褥子,就将破旧的褥子折一下凑活着用。
现在天逐渐暖和,没必要拿厚被子,就找了一床比较薄的被子,这个年代没有那种大被子,一般都是一米二或者一米五的,她一个人盖倒是刚刚好,换上虽破但干净的被罩,外面套一个破床单,就算打包好了。 这是回家以后和阿娘一起收拾的。 当天晚上,家里人都知道她要进城照顾老教授去了,除了爷爷和父亲,没人知道她这是上学的。 学校每周上六天课,休息一天,虽说是个小县城,但每个班也有三十个学生。 周三一大早,父亲帮她背着被子,挎着爷爷和父亲偷偷给她买的军绿色小书包,在家人的注视下,离开了家,送入了学校,见了先生,这个年代都将老师称呼为先生。 不同于她在民国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女的以穿旗袍或蓝色短衫配黑色褶裙为主。男学生穿黑色学生装,念初中的是黄.色童子军装,高中是军训服装;女学生穿蓝衫黑裤。 那基本都是上海大城市的标准,可是回到县城乡下小地方,非但没有校服,学生的穿着打扮也跟普通老百姓穿的本地衫一样,有的也和她一样,打着补丁,而且男生居多,女生就只有几个,明显觉得男生更应该读书,而女子无才便是德已经根深蒂固的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了。 她大大方方的做了自我介绍之后,就安排在了最后一排,对比个子她不算最高的,至于年龄,还有比她更大的,因为这个年代读书不像前世,都要上学,这边是有条件了就读,没条件了就休学,啥时候经济允许,就送过来,从来不看年龄,所以有些小学生十几岁还在上,都实属正常。 每天上午三节课,一门户外活动课。 虽然是转学生,可是长得不好看,穿的也土,所以压根儿没在班里引起什么反应。 而且他们班是一个人一张桌子的坐,全班一共三十个人,她之前是有一位学生退学,所以位置才空了出来。 一个年级一般就俩班,而女生他们班加上她只有四个,让她有一种读男校的既视感。 到了晌午回宿舍,她才意识到女生宿舍是整个学校的,就一间,加起来三十个床位,她加入进去后,也才二十六个人而已,足以可见女生在中学有多罕见,一般能读到高小,就算家里开恩了,这种小地方,能让女孩子读到初中的,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而她算是这当中各方面条件最差的那个。 学校开设的课很少,因为老师不多,国学,数学,历史,还有习作和习字为重点,当然,也会有美术、体育、音乐这些副科,因为是小地方,没有加设英语,在上海BJ大城市,还有英语。 民国他们还在用毛笔,条件好的有铅笔和钢笔,习字课练习的就是大字,这个必须要用到毛笔,其余的课也会用到鸡毛笔或者钢笔,这些学习用品,她已经花一块大洋置备齐全了,买的是廉价的鸡毛笔、书写纸、毛笔、墨水等,加起来一块大洋,大概能用一个月,就还得再买书写纸了。 她的字没敢写的太漂亮,但是底子在,就算想写难看,也很困难。 民国时期比较注重的是文学,比如某位科学家就因文笔好,即使数学零分,也破格进入了清华。 而且民国时期的文学家非常多,鲁迅巴金郭沫若等人物,哪一个不是前世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除了开设国文之外,还配备了习字和习作,这两个,一个是需要你把字练好,另外一个是专门品鉴你的文学水平的,如果你国文学不好,历史学不好,就很难有太大成就,因为这个年代的文学大都带着民族特色,所以你的历史必须得学到位。 民国是介于清朝与新中国之间的这一段时期,具体时间跨度为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 但是,他又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月1日—1928年6月),南京政府(1928年6月—1949年9月),按照时间来定的话,现在还处于南京政府时期。 上了课她才觉得自己就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一样,彻底的歇了想要跳级的想法,因为每个时期的学习,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她从未接触过这个时期的学习,以前没有,潜意识里也没有,她觉得如果就这么跳过去,未免太过遗憾。 于是就安安静静的沉下心来去学习。 而能进入中学的女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不错,她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班级里基础较差,但她借了同学一二年级的课本,打算从头开始学,抓紧时间跟上脚步。 比起前世那么多课程,其实这个时期的课并不算多,也不算难,顶多就是和原本的生活轨迹相差甚远,所以需要一点一点的融入进去,而且班里的女同学也挺好相处的,至于其他班级里同宿舍的,了解不多,暂时没有交集。 学校的饭菜有保底的,也有另外单买的,单买的肯定质量好点儿,一般的那种就是包含在生活费里的,只能让你吃饱,不能让你吃好,都是粗粮咸菜窝头,能接受,熬过饥荒年的她,吃什么都比野草树叶好吃。 而她的胃也是为这个年代生的,虽然这一世没有吃过土和石头面,但野草树叶却是吃了,没有拉肚子,也没有拉不下来,肚子也不大,何其幸运,是以越发珍惜当下的这份口粮。 因为落下很多功课,所以除了吃饭睡觉劳动活动的时间,她基本都用来学习了。 其他的都还好,唯一觉得麻烦的就是笔不舒服,习惯了用中性笔,不管是钢笔还是毛笔,她都不喜欢用。 本来没有买铅笔的,后来觉得有必要,就去买了一根,买铅笔的钱还是爷爷给的领用钱,不是银元,是政府流通的1元纸币,相当于六七十年代的五分钱。 拿到铅笔再来写,就方便很多,不过还得配备橡皮削笔刀,一共两块钱。 学校对学生是集中管理的,毕竟这个社会还是很动荡的,所以平时是不许外出的,没有走读生,都安排借宿。 她是周三去的,一直上到周六的下午三四点左右,才放学。 休息的这一天,主要用来换洗衣服,她周六放学之后先去附近的居民区、菜市场、医院晃了一圈,卖了一篮子的水果,之后才步行回家。 回了家,爷爷和父亲一直沉默着,娘和伯母婶婶问了很多细节,她都乖巧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他们讲。 等出去散步消食儿的时候,她再将自己的学习情况,汇报给爷和爹。 两个人得知她直接上了初二,还需再努力的时候,还挺惊讶,因为在他们眼里,叶欢已经很厉害了,没想到却只上了初二,但还是给了她鼓励,并让她慢慢来,不用着急。 脏衣服她在学校就洗了,因为只有两套换洗的衣裳,所以也没必要往家拿。 而且她的衣服不是灰就是蓝,哥哥们穿剩下的,没有挑三拣四的道理。 爹爹和爷爷其实想给她扯点布,作身新衣裳,阿娘却觉得她是去伺候人的,没必要穿那么好。 好在叶欢也不是那种虚伪做作的人,并不看重这些外表,多世的穿越,已经让她学会了内在比外在更为重要。 在家待到下晌,爷爷给她准备了点儿自家做的咸菜,窝头,窝头只有两天的量,怕坏,她笑着接下,谢绝阿爹相送,自己走回了学校。 下晌到学校的时候,寝室里还没几个人,她直接拎着书包去了教室。 就这样,每周一到周六她学习,周六下晌或者周天上午出来卖水果(偶尔不回家),靠着卖水果,她等学期末的时候,竟也攒到了三十五块大洋,这还不算她每个月付的生活费和学习用品的费用。 好在她的努力付出也都有了实质性的回报,学期期末她考了班级前十名,刚来的时候基础那么差,半个学期就逆袭过来,王先生给予了她极高的评价,还问她要不要跳级。 她思前想后,决定再上一学期看看,如果没问题就跳到初四。 王先生见她踏实,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现在他们家隔三差五的能收到叶欢送的水果,所以他对叶欢的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 6月中学校就放了暑假,而这期间她又用十个大洋,在空间里置办了一套生活用品。 别人放假回家,她则借了三年级四年级的书开始巩固学习,白天在外面奔波着卖水果,晚上学习。 因为空间时间是外面的两倍,所以她不仅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可谓学习赚钱两不误。 偶尔遇到空间种植的积攒期,毕竟水果得攒一段时间才达到两篮子卖的标准,平时收获她都是卖两个,留下一个,这样存起来的,所以这空出的时间,她会回家帮忙夏收,日子过的倒也繁忙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