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国。 此次出海,郑和不但生擒了苏门答刺国的“伪王”苏干剌。 其船队还在三宝垄休整一个月时,郑和与费信常在当地华人回回教堂祈祷,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回教徒。 船队也首次达到了位于西海之极处的忽鲁谟厮国。 为了寻找祥瑞神兽龙与凤凰,郑和终是率领宝船去到了麻林迪。 麻林迪国王亦将国内的狮子、“麒麟”、马匹,珠子、宝石等物,连同金叶表文,差其头目人等,进献给了大明朝廷。 同年九月,郑和等人献俘于朱棣,朱棣诛杀苏干剌,赏赐随郑和一同出海的立功将士。 次年,朱棣命王景弘修建的天妃宫竣工,亲自树立“天妃宫碑”,以示对天妃庇佑下西洋船队的感谢。 在过去的数年间,朱棣也接连采取了“厚往薄来怀柔远人”、“外抚四夷”等“静海”方略。 不但,震慑了大明朝海域周边的猖獗海盗,且对外积极推行开放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经济文化往来,诚挚同海外各国“共享太平之福”。 然,除此之外,朱棣还在朝廷中酝酿着另一个计划,那就是把帝都从应天府迁往北平。 如此重大的举动,也与北平曾经是他的政治基地有关。 然,政治中心的北移,同样有利于制约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但,不得不说,其中还有一个更加深远得寓意,那便是北方乃北极星所在。 北极星,又叫紫微星垣,是主宰宇宙万物的天帝的居所。 那么,主宰尘世的帝王宫殿,既要坐落北平,朱棣也当然为此想好了名字——紫禁城。 此刻,紫禁城,虽然还未建成。 但,也如同郑和连续四次下西洋的震耳声势那般,迁都的计划,已经使二十三万人投身其中。 ——紫禁城在陆上,船队在海上,共同代表了朱棣已经到达了无上的权力巅峰... ... 然,就在大明众海舶回归故土的那一刻,也受到了大明百姓的狂热追捧。 他们捧着食物与鲜花,迎接着走下宝船的每一个人,其实当然也包括郑和与王景弘。 犹如神明一般,被百姓拥戴的郑和,自是晓得其中的原因的。 他也并非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 只是,当下的场景的确是有些不同的。 倘若说,他第一次率领众海舶回归国土,是无人问津的。 那么,他这一次率领众海舶回归故土,除了人群云集外,还有数不尽的欢呼声与掌声,更有孩童的叫喊声。 这变化,恰巧也说明了他一次又一次的丰功伟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认可。 正如,英雄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挺身而出中,产生得那般。 他经受住了所有的非议,留下了太多的多彩神话。 而,这一次已是他第四次从海外归来了。 这期间,已有太多的坊间传闻,更有太多的说书演义。 无论是民间的传闻也好,还是茶馆、酒楼中的说书弹唱也罢。 除了生动地描绘着郑和的英明神武、势不可挡外,亦有种种的海外见闻、趣事。 比如,现下渐渐走下宝船的“麒麟”,这个大明百姓绝没有见过的物种,就这样出现在了一望无际的人海中,鹤立鸡群的展现在了所有人的视野中。 郑和已非郑和,他不仅仅在一次又一次的出海中封神,更与伴在神明身边的“麒麟”,一同回归到了大明的国土之上。 可,即便是神,也有暂时糊涂的时候。 只因,神的光环太过于耀眼,乃至于一些卑鄙小人想要急迫通过光环,去实现贪婪欲望。 在这些卑鄙小人眼中,郑和是不是神,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则是,郑和已是他们飞黄腾达的不二人选,亦是最快捷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