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沈愈背包里有一个散发深青色宝光的银质鸳鸯酒壶。 以及刚才这本宝光如珍珠般大小的《装潢志》原刻本。 一天之内捡漏两个明代古玩,可说是运气爆棚。 两件古玩的宝光颜色稍有不同,沈愈已经发现了。 虽然都是青色,但酒壶宝光是深青色的,而《装潢志》涌现出的是浅青色宝光。 古玩宝光体积越大价值越高,这一点已经没有任何疑问。 不过沈愈到现在也没弄清楚鸳鸯酒壶里装的到底是个什么宝贝。 他在醉仙楼吃饭时已经用强光手电观察了酒壶内部,不过并没有什么好的发现。 酒壶内部是个密封的空间,不把酒壶切割开,根本不可能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但有一点,鸳鸯酒壶里装的宝物肯定比这本《装潢志》值钱。 “既然宝光大小决定了古玩的价值,那宝光颜色的深浅是不是代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间呢?”
沈愈暗暗问了自己一句。 “比如说刚买到的这本《装潢志》,我虽然不知道具体是明代哪一年刊印的,但其作者是明万历十年生人。 “万历十年是公元1582年,此时距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还有62年的时间。 “由此可推断《装潢志》是晚明古籍。 “既然如此,那浅青色宝光有没有可能是明中晚期古玩拥有的宝光颜色,而深青色宝光则是代表着这件古玩是明初期或者明早期的? “换到蓝色上,浅蓝色代表着清中晚期,而深蓝色则指的是清初期以及清早期? “很有可能。”
沈愈觉得自己对眼睛特殊能力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心情为之大好。 快步来到顾青青所在的文玩摊前,此时的顾青青正饶有兴趣的拿着一个葫芦器翻看。 在她脚边红绒布上还放有十几串材质不一的文玩手串,顾青青真的是说买就买,说送闺蜜手串就送手串,绝对不送价格高的。 沈愈大致看了看,这堆手串里有奇楠木的,有黄金木的,也有大叶紫檀的,还有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的,甚至还有一串是小叶紫檀的料子。 当看到那串小叶紫檀手串时沈愈眼睛一亮,这明显是误打误撞捡漏了。 还别说,顾青青的眼光真的不错,这些手串不管是从包浆上讲还是从品相上看都可说是精品。 其中有串星月菩提手串的市场价值虽然比不过小叶紫檀,但包浆温润中透着一股岁月美好的沉静感,让人看了不知不觉就是心神一安。 沈愈觉得自己若是没有猜错的话,这串珠子至少被人用心盘玩过十年以上,已经可说是文玩中的老物件。 “愈哥哥,看我买的这些手串怎么样?”
见沈愈来了,顾青青就像个等待被夸奖的孩子一般,向沈愈显摆着。 “真不错,青青,没想到你的眼光如此厉害。”
沈愈发自内心的赞了一句。 “那是当然,我在两年前就研究文玩手串,等我有时间了再研究下古玩中的字画与瓷器,明年毕业了也好来帮你。”
顾青青郑重其事的说着。 沈愈下意识的挠了挠头…… 文玩说起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由文房四宝就是笔墨纸砚延伸出来的,比如笔筒,笔架,笔洗,镇纸,印章这些古代文人喜欢玩赏的雅物。 还有一种是新兴文玩,就是文玩核桃,文玩葫芦,文玩珠子这些。 现在说起现代意义上的文玩来大家理解的就是这几种,以上的那些什么文房四宝,笔筒笔架都归入杂项中去了。 现代文玩也不能完全说是新兴,在清代就有扳指、核桃、葫芦,以及笼中鸟之说,起码说明文玩核桃,文玩葫芦的出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不过手串的流行大约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虽然喜欢的人很多,但手串的历史确实就是这么久。 可以这么说,文玩中喜欢手串的玩家要占了三分之二,因为年轻人多嘛。 至于手串为什么会这么流行,沈愈也不知道,感觉大部分玩家其实就是觉得戴着好玩,买上一串珠子盘就完了,不用费脑筋。 而有少部分玩家经过不断钻研盘玩,让手串产生了自然形成的包浆,更是从中得到那种岁月流逝带来的人生感悟,脾气性格越变越好,凡事不动气,算是真正从文玩中获益,也成了文玩收藏界里真正的行家。 这就是文玩的魅力所在。 见顾青青还在挑选珠子与葫芦,沈愈并没有打扰她,而是开始打量起这个文玩摊子来。 摊子不大,不过两米左右,在一块黑木板上用粉笔写了五个工整的楷体大字:“三河刘葫芦。”
沈愈看到这里,才注意到摊子上的葫芦其实是最多的,足有四五十个,手串与核桃数量不少,但面积只占了摊子很小的一部分。 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枯瘦老者,上身穿一件带补丁的半截袖衬衫,裤子则是同样打着补丁的深青色西裤,脚上的黑色皮凉鞋许是因为年数太久明显有些褪色起皮。 老者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生活有些拮据。 不过嘛,这老人看起来瘦弱,但精神很好,嘴里哼着沈愈听不懂的小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等他唱累了,端起大号保温杯喝水时这才发现沈愈在看自己,二人四目相接,沈愈顿时露出一个礼貌的微笑,并先开口问好:“老先生您好啊。”
老者只是稍稍点头以示回应,然后又自顾自的哼起了小曲,明显有些懒得搭理沈愈。 沈愈尴尬的耸了耸肩,也大致知道了对方的脾气,估计是个脾气拧巴的倔老头。 只是这位老人家敢挂“三河刘葫芦”的招牌,着实是有些不简单啊。 葫芦器,又叫匏器。 匏器中的匏[páo]字是古代人对葫芦的一个别称,匏最实用的地方就是从中间锯成两半做水瓢以及米瓢面瓢。 匏器则可以理解成葫芦的一种深加工,将雕刻艺术运用到葫芦上让它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价值也大大增加。 葫芦内养蝈蝈蛐蛐等鸣虫,是从明代巢端明开始的。 这位老先生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 明亡后,归隐山林种葫芦,然后在葫芦小的时候用一些样式精美的模具把葫芦合在里面,等葫芦长大了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形状,就好似现在的四方形西瓜一般。 等在藤上摘下葫芦再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制作,于是就有了各种最原始的匏器,后人也尊称巢端明为“匏尊”。 到了清代,斗蛐蛐,斗蝈蝈流行了起来,后来更是逐渐发展成一项不论贫富,不论年长年幼都喜欢的休闲娱乐的方式,葫芦器也被归于古玩杂项中去。 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养鸣虫的葫芦只是葫芦器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葫芦器都是养鸣虫的。 随着葫芦器制作工艺的日渐精巧,到了康熙年间,匏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不但有各种葫芦,还有笼,罐,以及笔筒、花插、杯、碗等。 等到了清代咸丰年间,靠近京城的三河出现了一位了不得的人物,这位叫做刘显庭。 他种出来的葫芦与别人的不一样,葫芦本身较松,但是表皮异常的结实,用行话说就是糠胎,瓷皮,可说是制作葫芦器的天生好材料。 三河刘的葫芦除了外表好看外,在处理内瓤上更是有令人惊叹的技艺,蝈蝈进了三河刘制作的葫芦后,就好似住进大别墅一般,叫的是异常的欢快敞亮,比斗时的战斗力更是惊人,往往会成为最后的胜者。 蝈蝈,蛐蛐这些鸣虫的寿命极短,短则三五月,多则七八月就会自然死亡,有传说三河刘的葫芦可以让这些鸣虫在里面安稳过冬而战斗力不减。 当然这是真是假沈愈也无从得知,因为三河刘的老葫芦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了。 可以这么说,三河刘的蝈蝈葫芦在喜欢斗蝈蝈的人眼中就是奇珍异宝般的存在。 只是受制于品种与种植技术的原因,三河刘种的葫芦产量很低,每年的成品葫芦多了不过数百个,少了仅仅有两三百个。 而制作葫芦器并不是说做一个就成一个,还有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损耗,据说三河刘的成品蝈蝈葫芦每年也不过数十个。 一年上百个就算多的。 这样一来,三河刘的葫芦根本不够那些买家的需求,所以在清代时三河刘的葫芦就贵的出奇,往往要数百两银子一个。 而现在老人这摊子挂出了三河刘的招牌,沈愈着实有些惊讶,要真是三河刘葫芦,早该被抢购一空才是啊? 这时,顾青青已经把手串的钱算完了,因为价格还算合适,沈愈也没有还价,这大热天的老人做生意也不容易,为了几十块钱还价没什么必要。 “老伯,您这葫芦多少钱一个啊?”
顾青青指着手中包浆醇厚,色泽亮丽的一个葫芦器对老人问道。 看她爱不释手的模样,是从内心里喜欢手里的这个葫芦。 老头伸出一个巴掌然后又翻转了两下:“咱这葫芦不贵,一千五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