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红隔三差五就来串门。
拐弯抹角地打听李秋的事。
就连最小的李安也看出了小红的居心不良。
只有李巧还傻了吧唧地拿人家当好姐妹。
过年这天,一家人穿着红衣,放着鞭炮,贴对联。
李大伯领着大儿子一家来到县城一起过年。
桌子上二十八道菜。
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特别热闹,小孩子在院子里跑闹。
磕头要红包。
一晃,李秋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七年。
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在这里她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亲情和友情。
她很珍惜。
李海阳的媳妇沈丹有些拘谨,虽然李秋的名气让她在娘家出尽了风头。
但是两家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让她不得不谨小慎微。
张兰见她时常瞄向百鸟,解释道,“她叫百鸟,脸上带的叫墨镜,她眼睛受过伤,墨镜是遮挡伤疤用的。”
沈丹了然,她还以为百鸟不高兴才把眼睛遮住。
原来是她误会了。
当即她就冲着百鸟善意地笑了笑。
百鸟也微笑回应。
另一边,李军提出了让李海阳去做生意的想法。
“还是算了,李海阳在家种地就挺好,他不是做生意的料。”李大伯听后直摆手。
“叔,这个主意是小秋提的吗?”李海阳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不想一辈子吃糠咽菜。
李成见李海阳感兴趣,决定推波助澜一下。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就冲李海阳稳重的性格也不会让自己欠下巨款。
“小秋,你来一下。”李成一嗓子把李秋喊了过来。
“爸,什么事?”八壹中文網
“你跟李海阳说说做生意的事,这个我也不懂。”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对生活的品质也提高了,厂子里上班的人,不缺钱和票,你可以在吃喝住行上研究研究赚钱的门道。”
李秋把王玮平时跟她讲的生意经跟李海阳说了一遍。
领悟到什么程度就看他自己了。
李海阳沉默了片刻,问道,“啥叫品质?”
李秋神色不变地回道,“比如以前的人身上穿的都是补丁的衣服,现在的人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比如以前的人吃的都是米糊糊,现在有钱的人都会在面摊上吃一碗面在去上班,这就是品质。”
李海阳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陷入了沉思。
“小秋啊!我听说有很多人,做买卖都赔的倾家荡产,李海阳能行吗?”
李大伯眉宇间带着矛盾和忧愁。
“大伯,做买卖确实有挣有赔,但是种地就是一眼望到了头,孩子越来越大,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种地的钱根本不够花,等以后做买卖的人多起来,在想做买卖可就难了。”
李大伯的表情有些落寞。
“现在让堂哥做生意,他也不懂,我有一个朋友在做运输生意,先让堂哥跟着跑一段时间开开眼界,您看怎么样?”
李大伯看向李秋的眼神里满是热切,“这个办法好,小秋,大伯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就冲大伯在李家发达后,不嫉妒,不贪婪,李秋就愿意帮忙。
风水轮流转,谁能保证一辈子不求人呢!
李大伯一脸激动的握着李秋的手,声音有些颤抖的道,“真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