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公派学生是不允许打工的。
可其中总有一些聪明人选择了不遵守,当时米国的年平均工资是一万二千米元,而1981年大夏的居民年收入是476大夏币,换成米元大概也就是一百米元左右,这中间差了一百多倍,因此在国外打一个月的零工,不说能赚到在国内十年的钱,最少五,八年是没的跑的。
于是那些聪明人通过偷偷的打工和国家的补贴,很快便发家致富。
而且,这些致富的人还非常牛逼的选择了不锦衣夜行,不低调做人。
他们通过回来时的免税店,购买了当时国内奇缺的物品。
八大件。
彩电,冰箱,洗衣机,手表,收音机……等等。
而且这些东西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你有钱,就能买到的,有些还需要各种票据,比如彩电票,洗衣机票……甚至有时候有票也同样需要排队。
而用外币买就没有这些限制。
当时国外免税店取货是通过涉外的友谊商场。
他们把东西买回来后,
本来按照大家的惯性思维,取了东西就直接搬回家,赶紧用。
而这里面的很多装b王,甚至b王之王,就不这么干!
他们在搬这些东西的时候,特意转个大圈,去自己上班的单位和住的地方转上好几圈,必须要让单位和街坊邻居所有人全都看见才行。
其中更厉害的b王之王,更是会特意把所有东西全放在单位显眼的地方,一天一件的往家里搬,像是不让全大夏的人都知道自己买了些什么时髦的东西,心里绝不舒服。
也就是有这些人的各种风骚宣传,让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认为,只要是去到了国外那就是去捡钱的。
而且还是大把大把的捡钱,随便捡上一个月,比同期在国内辛苦工作十年,八年还要多。
于是出国热也就越来越热。
想到这!
曹鹏云暗骂了一声:那些狗日的,就没一个让自己省心的!
蒋志文看着曹鹏云躺在宿舍的床上也不像平常那样看书,而是像是在想着什么,于是好奇的问了一句:“班头在想什么?”
“对,班头别想了,快来看这部电视剧,听他们说非常不错。”这台电视是前几天蒋志文掏钱买的,一同买回来的还有一台华兴vcd机。
“什么电视?”曹鹏云下意识问了一句。
“京师人在纽约。”
“我艹!”
曹鹏云是真的服了。
他终于想起了这事,也明白了自己一直在担心的事是什么了。
《京师人在纽约》这部剧是1993年9月26号开始首播的,而今天是9月27号,说明这部电视已经放了一天,而且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部电视说的内容也简单。
去到米国发财的故事。
而且还是发大财的故事!
在这部剧播出前出国还是一些红男绿女的专利,他们或者有钱有权或者有名望有学历。
可自从这部剧播出后。
曹鹏云还记得那年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也是后世同类型话的原型。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比如股市。
比如魔都。
比如深城,都有个类似的话语。
自此已悄悄兴起了出国潮,从轻波微澜演变成沧海巨浪。
这不是帮自己添堵吗?
同时,也就是这一年的11月11号。
大夏国发布了一份文件,正式确定了留学工作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虽然这个方针只有十二个字,但“来去自由”四个字,却是一个巨大的政策转变。
这表明出国人员进出国门可以不受约束了,等于给方兴未艾的出国热更加了大大的一把火。
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政策不好,只能说是一柄双刃剑而已。
不过因为有了这个政策,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学来。
搞科研的,盯着国外先进的科技条件。
经商的,想到海外赚得第一桶金。
搞文化的,一心盼着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演艺明星们,也成天惦着冲进好莱坞、百老汇。
他们当年出国的目标,也许绝不是汽车洋房那么简单。
而是人人胸怀大志,带着“米国月亮比大夏的圆”这种幻想,盼着尽快走出国门去涨涨见识。
而后来,什么米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什么米国啥都好,遍地是黄金,人人都乐善好施,看病不要钱,吃饭不要钱……等等。
种种美好幻想被一个又一个的公知带到国内。
影响了大夏好几十年。
以至于当时的大夏人都以出国为荣,以去到米国为荣,谁家要是有个去到米国的孩子,那简直就恨不得敲锣打鼓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而其家长们的攀比也变成了谁谁谁出国,在外面赚大钱……
大夏的芯片半导体,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开始被米国慢慢甩在后面。
曹鹏云记得自己看过一篇报道。
硅谷有近8000家电子、通讯及软件公司,其中约有3000家由华人或印度人工程师执掌业务要津,而华人员工的总数已达25万之多。
另据一项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硅谷工程师具有华人血统。
有约18%的华人担任着硅谷公司总裁。
其中最顶尖的五位技术专家全都是大夏人。
乃至后世任总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被米国人卡脖子,而是被自己人卡脖子。
而出国最厉害的就是,五道口技术学院和京大。
传说,后世这两个学校的学生聚会大家相互议论的话题,也都变成了大家在哪留学或者工作。
想明白这些的曹鹏云自己都被自己想笑了。
笑过之后,他突然有些想哭。
一种放任大哭,不管不顾的大哭。
“班头?你怎么了?”
宿舍里的人全都被曹鹏云这突如其来的笑声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