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宇也发现了茶棚的事情,也感到十分惊奇,没想到苏成汌还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惊喜,当初顺手而为的事情,竟然会起到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因此,韩宇赶紧又发出了几道公文,配合着宣传苏成汌的茶棚计划,呼吁郡北府各方组织难民自救,当地官方不得设障碍可口难民。公文后面就是具体的茶棚实施方案,及一些奖惩措施,虽不够详尽,但最大限度的保障了难民们的利益。
收到宣传的村落,情况都基本类似,当地李正、族长一商议,都觉得可以效仿茶棚的做法,结果,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基础下,郡北府的小生意竟然遍地开花,蓬勃的发展起来。
现在再去郡北府,就会看到沿途各种茶棚、食寮、酒肆、客栈不断,为了招揽生意,各有手段,形成了郡北府特有的一道风景。
以致后来,还出现了一些非法的勾当,经常发生一些抢客、坑蒙拐骗等恶性事件,还得由官府出面解决,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但现阶段确实解决了郡北府战后问题。尤其是下面城镇,在府城根本就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村民们自己就安居乐业了。这为大晋朝日后灾后重建工作开发了一个新思路。
三个月后,郡北府的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远远的就能看到搭建的一座座粥棚,和棚下长长的人龙。此时的人龙可不是难民了,而是那些干活的工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其中竟然还夹杂着小孩子,不过不是衣衫褴褛、面露菜色、满脸茫然,而是都穿着厚厚的冬衣,尽管都是旧的,有的还打了好几层补丁,但能穿暖,大家的脸上都带着希望的神采。
原来在知府韩宇的呼吁下,难民们个个都很喜欢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大家都拼命地干活,因为只要完成官府的要求工作,就能挣三个杂粮馒头。为了这三个杂粮馒头,很多人都拼了,连小孩子都被带来了这里帮着搭把手,就这样三个月的时间,北城墙基本都补完了,只等着开春暖和了再重新维护一次就好了,毕竟现在已经是滴水成冰了。
好在安贝城的重建工程进行得很快,大家抢在冰冻之前搭好了框架,城外的还有大量工人伐木、烧砖,也是干得热火朝天。
而城中府库官吏,则按市价售卖粮食给安贝城百姓,这也是苏成汌建议的,官府出面平价售卖粮食,不过为了防止奸商恶性囤购,抬高粮价。官府出台公文,规定百姓拿着户籍,按户购买限量的粮食,免得出现某些不良奸商,低价收购,高价卖粮。
老苏家是做小本生意出身的,其中苏氏食府做的就是吃食买卖,由于客人多是周围住户,都很会精打细算着过日子,因此食府里的吃食利很小,就有一两几文钱的赚头,可是即便这样,薄利多销加上积少成多,每年的收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更何况现在是灾年,不知道有多少奸商等着发国难财呢,因此不得不防。由此及彼,苏成汌才有了以上建议。
结果确如苏成汌说的那样,虽然每天府库的官吏很忙,但整个安贝城物价很稳定,这粮价以稳定,百姓的心就安了。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粮食都是百姓的根本,只要粮价稳定了,其他东西即便贵些,大家可以选择不买或少买,即便非买不可,人们还有可能寻找到其他替代品。因此,那些想趁机涨价的商家,生意反而更差了,最后不得不再把价钱又降了回来。
现在府库充盈,安贝城百姓没有挨饿的危机,所以现在都一门心思地搞重建。自家的里房舍修缮完毕,正好有时间找活干了,本来每年大冬天的都没事干,现在好了,城里就有干不完的活,每天都有进项,家里的日子反而更好过了。
那些家园被毁的,有官府出钱出力出人的帮忙,大家更是闷着头努力干活,争取早日住上新房子。
就这样,全城百姓、商贾、官兵同心协力,让原本处于绝望的各地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衡水书院的重建工作更快,有了官府和王守义的信义商行的鼎力支持,除了藏书楼和祭祠还在慢慢修缮外,其他学子们必须要用到的,如学堂、斋舍、门房、亭榭和后面武学院演武场等,都已经投入使用了。
尽管衡水书院也遭受了一场战争的洗礼,但书院之中,学子们好像完全不受影响,毕竟能来此读书的,没有一个家底是不殷实的。所以呀,这些学子依旧朝气蓬勃的上课下课,意气风发的讨论时政、研习诗文,不但没怎么受到此次战争的影响,反而扩展了学子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现在学子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抵御鞑子,防御天灾。
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报效朝廷,救民于水火吗?
哪一个读书人不是胸怀天下的?那么面对如此天灾人祸,他们有能做什么?朝廷又准备做什么?这些都是学子们每日争论的课题。讨论过后,学子们还会感叹一声,还是子玉厉害呀!至少子玉能提出行而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被官府采用了,观之效果还很不错,可是我等诸人仅能在书院中讨论讨论啊。
是的,苏成汌在衡水书院算是扬名了,一篇《论战后重建》让众多学子感到汗颜,这还是书院的学弟呢,入学不过年余,竟能有如此见解。自己呢,都在书院学好几年了,还只是限于纸上谈兵,这就是差距啊!
何止是学子们发此感慨,夫子们也是一样扼腕叹息,自己怎么就没发现这么个好苗子呢?结果便宜林夕啦。
什么,你说林夕比这些夫子厉害?没人承认,因为苏成汌才拜林夕为师多久啊,不到一年!即便林夕再厉害,一年时间能教多少东西,还不是人家苏成汌本身就学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