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准备学高祖和霸王划江而治,各自称王了吗?”
法正开口说道。
“最近许昌的事是否跟我们有关?”
法正都能打探到的消息,刘辩不可能不知道,现在看来,刘辩可能还插了手。
“之前,我们就跟伏家有联系了,只是没想到伏完没撑住。”
刘辩也是有些唏嘘,伏完死于战后以后,
那正是江东高歌猛进的时期,可惜没能在许昌搞出事情。
“若谋取中原,只有齐头并进,才有机会。”
“那看来只能慢慢等了。”
“李曼成,病逝。”
听到这个消息,刘辩又一次认识到,自己穿越到乱世已经很久了,忽忽悠悠的,曹操开局的元老之一,李典都嗝屁了,不过这也是好事。
接下来的时间刘辩巡视各地,恩德照耀四方。
“这些年景略说过的话,朕都牢牢记在心里。
虎踞东南,坐观天下,你的话早已应验,甚至更进一步。”
“朕还记得你说世家大族是国家的拖累,需要压制,你身为世家子弟竟然说出这番话来。”
说白了就是以身作则,一视同仁别的人就算不服气,都要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大汉一路高歌猛进,很多问题无暇处理,也没有好办法处理。
刘辩目前所做的也就是把世家的私兵制度给他遏制了,而且世家也很合作。
原因很简单,地盘大了,所以世家们私兵制就是保护自己,待价而沽。
保境安民我第一,出去打架我不行。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能和中原分庭抗礼了,那就不允许有小心思了。
“朕闲来无事,曾经翻阅了一下各地官吏的名单,顾陆朱张,历历在目啊。”
说罢众人都是一脸黑线,提出问题,必然是因为担心什么,刘辩担心什么?
无非是顾陆朱张,掌控国家命脉。
如果是某些年轻官吏,为了人前显贵,说不定拼了命也接这份差事。
“朕早有这心思,只不过兹事体大,压到现在罢了。”
“而且不是每个人都像善长这般,一心为公。”
众人也知道这一顶高帽意有所指,无非是指其他人阳奉阴违。
说到这,李善长也无退路,索性就跟刘辩掰扯起来。
“顾陆朱张,再加上附庸在后的小世家,怎么安排?还是在下先把自己的屁股清理清理。”
朱家现在算是江东第一将门了,因为朱治的加入,现在的朱家在东吴的政治资本很高,
朱治何人,有能力,他还长寿,一直活到了224年。
(这一年也有个妙事,那就是曹丕伐吴,龙舟翻了不说,还被徐盛的疑城吓回去了。)
朱治的儿子朱然,也一直在读书。
作为牌面的朱桓也更无需多言,沙场宿将,虽然现在的他还没打出历史上吊锤曹仁的战绩,但是他的能力有目共睹,此时在濡须口,作为周泰副手,参议兵事。
至于其他子弟也不乏出众之辈,而顾家则干脆是另一个问题的极端,比起朱家文武均沾,顾家就不一样,安安心心只走文臣的路数,然后顾雍不知不觉就是世家文臣之首,跟他同一辈的如张允之流该退的早退了,唯有这位一直稳居庙堂,一是顾雍名望很高,他是蔡邕弟子,大儒名声,民心所向。
“子瑜,子敬,(诸葛瑾,鲁肃)都知晓此事,会暗自帮扶。
幼平,子明(周泰,吕蒙)也会限制军伍,以助善长伸展。”
“足够了。”
周泰督濡须口,吕蒙督南郡,有这二人压着,动一动军伍倒是不难。
就是鲁肃诸葛瑾诸葛瑾,虽说也是重臣,还真不好帮忙因为问题的重心从不在军,而是吏。
乱世武人腾飞,现在南北对峙,逐渐安稳,文治肯定要压倒武功。
刘辩想做的就是把隋唐开端的科举,提前嫁接到汉朝以来,但是他也不是傻子,知道这件事情有那么容易,
不然也不会到这跟李善长和张居正这两个政治达人商讨了。
至于为什么推行很困难,就要追究到时代本身了,首先汉朝是怎么选官呢,这个制度的名字叫察举制。
察举,察举,观察而推举。
开始的时候,是高祖刘邦感觉人才不够用,于是下令说各郡国给俺推荐些优秀的士大夫,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制度。
这都是在当时汉朝慢慢恢复平稳,要治理天下,所推行的准则。
再到汉文帝武帝时期,这个察举制越来越完善,举孝廉,举茂才,察廉吏,推举官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说白了,你的德行一定要到位,最重要的自然是孝道。
但是这种事情肯定是有弊端的,表现出来的孝道就是孝道?
举出二十四孝里面汉朝的两个故事,第一个,埋儿奉母。
一个叫郭巨的人养不起家人,心里悲痛,于是决定把自己儿子埋了,供养母亲。结果挖坑挖着挖着,挖出了黄金,当然这个事情真假肯定存疑,只是就事论事,这真的值得宣扬吗,诸君自思。
第二个就是,怀橘遗亲了,主人公是陆逊的小老弟陆绩,他去袁术府上拜访,袁术拿橘子给他吃,偷偷拿了两个,走的时候漏泄了。袁术问他为什么要偷拿橘子,陆绩说母亲喜欢吃,所以拿了两个。
emm……考虑到故事中陆绩才六岁,也许真的没想那么多,但是这种偷东西孝敬母亲的行为,真的可以被首肯吗?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世道崩坏,察举制已经成了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想推荐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如果说这个人不够孝?
那么就弄出一些孝的事迹,然后造造舆论不就行了?
所以推荐出来的人能不能用,谁知道呢。
曹操唯才是举,不就是想跳过这一环吗。
刘辩把科举的雏形拿出来,但是不急着推行,也真是因为世家大族的原因,“此事能成功与否,就在善长此行了。”
心里认同,但是表面上要把问题甩回去。李善长点点头。
“不错,在下这一次能不能把事情办成,才能知晓推行这科举有多大阻力。”
刘辩私下早就书信庞统诸葛,询问他们的意见,只是还没得到回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