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与诸葛复和长孙冲谋划完,第二日便进宫求见李世民。李世民因李渊去世,大病一场,身体虚弱,精神不佳已多日不曾理政,一直交由李承乾负责朝政。
此时李世民正在长孙无垢的寝殿立政殿内,与长孙无垢和李治闲聊,宫人通传太子求见,李世民高兴的命李承乾入内。李承乾刚进入殿内,李世民就笑嘻嘻的问道。
“大郎今日不忙吗?怎得有时间来看望阿耶和阿娘了。”
“儿见过阿耶,阿娘。今日没有什么重要的政事,儿就想着来看看阿耶和阿娘。阿耶身体可好些?”李承乾笑着行礼道。
“为父身体已好了许多。”李世民抚须笑道。
“既然这样,那阿耶就赶紧出来亲政啊。儿都快被忙死了,每天那么多政务,三省六部的官员天天在我家进进出出的,我家都快成第二个朝堂了。”李承乾抱怨道。
“哎,朕很虚弱啊,恐不能理政啊。大郎还是继续监国吧。”李世民装出一副虚弱的表情说道。
“阿耶很虚弱吗?阿耶昨日晚膳可是吃了一条鹿腿,一点都不虚弱啊。”11岁的李治在旁疑惑道。
“吃了一条鹿腿?阿耶这虚弱的很有胃口啊。”李承乾不满的看向李世民。李世民瞪了一眼李治,老脸一红。
“为父说虚弱就是虚弱,你有意见?”李世民蛮不讲理的说道。
“雉奴啊,你看看咱阿耶这不讲理的样子,你可别学啊。”李承乾无奈道。
“好了,大郎。大郎日理万机,此次进宫应该不单单是来看望阿耶和阿娘的吧。”长孙无垢笑道。
“是的阿娘。儿此次进宫除了看望阿耶,阿娘。儿还有一事需请示阿耶。”
“哦?我儿是碰到什么难事了?这天下还有能难倒我儿之事?现在大郎在监国,大郎做的决定,为父绝不反对。大郎尽管放手去做。”李世民笑道。
“既然如此,儿就下令了啊。儿这就带兵攻打倭国,说实话,儿看这帮小矮子不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阿耶既然不反对,儿这就领兵去揍他们。”李承乾一愣,随即高兴的说道。说完转身欲走。
“哎哎,回来回来。这好好的怎么又要打倭国了,别那么冲动啊。”李世民急道。
“阿耶不是无条件支持儿吗?”李承乾不满的看了一眼李世民。
“那也不能轻易开战啊,两国开战岂是儿戏。你这才消停了多久啊,你又要对外作战了。看你那样子,那帮倭奴怎么惹到你了。”李世民急道。
“他们在高丽刺杀儿,而且还图谋高丽之地。”李承乾淡淡说道。
“什么?刺杀你?”李世民、长孙无垢和李治大惊失色道。随即李承乾将倭国在高丽刺杀自己的事情和图谋高丽的计划说给李世民等人。
“大郎可有受伤?”长孙无垢后怕的走到李承乾跟前,仔细检查着李承乾的身体。
“混账。这帮天杀的倭奴,竟敢行刺朕的大郎,还想图谋我大唐之地。当朕死了吗?当我大唐是泥捏的吗?
朕要亲征倭国,不将倭国踏平,难消朕的心头之怒。”李世民站起来,怒不可遏的说道。
“父亲暂息雷霆之怒,为了一帮小矮子生气不值得。一个小小的倭奴,还没资格让我大唐皇帝亲征。况且此次儿也不打算亲去。有我河间王叔,恪弟,青雀和我麾下几员虎将。踏平一个倭奴,还不是手到擒来。”李承乾笑道。
“大兄,倭奴狼子野心刺杀大兄,实乃大逆不道。雉奴请命前往高丽,协助两位兄长平定高丽之乱。”李治气道。
“雉奴尚还年幼,现在应以学业为主。这战阵之事有为兄呢。”李承乾摸着李治的头笑道。
“雉奴不小了,大兄这个年龄的时候已经跃马扬鞭,驰骋沙场,为我大唐开疆拓土了。雉奴作为李家儿郎,大唐皇子,怎能躲在父兄之后,安享太平。”李治挣开李承乾的手,正色道。
“大郎,让雉奴去吧。早早经历一下战阵之事,也不是坏事,日后也可为大郎臂助。”李世民笑道。
“那好吧,我们李家的小鹰长大了,可以翱翔了,去吧。雉奴自幼心地仁善,胆量又小,战场之上尸山血海,若是不忍害怕,就回来,别勉强自己。
日后你长大成人,大兄给你一块丰盈之地,让你做个逍遥王爷。”李承乾笑道。
“大兄莫要小看雉奴。雉奴也可以上阵杀敌的。”李治故意挺起胸,不满道。三人见李治的样子哈哈大笑。
三日后,李治和李泰、吴千源带着李承乾的亲笔信赶赴高丽。李恪得知李治和李泰到来,大喜之余亲自出城迎接,执二人之手手同车回到王府。
“雉奴好久不见,长大了。”四人回王府安坐后,李恪打量着李治笑道。
“恪兄越来越有王爷范了。”李治笑道。
“有吗?哈哈,雉奴此次前来,父亲和大兄可有什么指示。”李恪大笑道。
“大兄有一封信让我带给恪兄。”说完李治将信件递给李恪,李恪急忙接过,打开仔细查看。良久,李恪放下信,冷笑道。
“好一帮自以为是的倭奴,竟敢真的图谋本王的封地。哼哼,当本王是病猫啊。我说最近怎么老有人不断闹事,原来是渊净土的杰作啊。来人,速请安东都护英国公李勣和副都护苏定方,就说本王有要事相商。”下人领命而出。
“大兄可还有别的嘱咐?”李恪问道。
“大兄说,此次作战,应以保护大唐子民为首要目的。至于高丽人,他们敢起兵反抗大唐,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是对大唐的不忠不敬。既然对大唐心怀二心,那就要付出死的代价。
大兄说,此次平乱遵循不要俘虏,叛乱之人全部斩杀的原则。我大唐要用叛军的血,来清洗高丽,震慑不臣之心。我大唐要的是高丽顺民,不想做顺民就做死人。大兄的决定是不是有点残忍啊。”李治面带不忍的说道。
“雉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还用我再跟你讲一遍吗。残忍?他们拿起刀来对抗大唐,就是大唐的敌人,既然是敌人就不能仁慈。你那仁善的性子给为兄收起来,莫要坏了大兄的谋划。”李泰责怪的说道。
“好了青雀,雉奴尚小,不必过于苛责。不过雉奴啊,你要牢牢记住,大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是为了我李家皇室的皇权永固。
大兄所做的决定都是对的,我们只要无条件的服从,尽心尽力的去做。有异议可以跟大兄提,但是必须坚决执行。”李恪斩钉截铁的说道。
“是,雉奴记住了。”李治拱手道。此时,李勣和苏定方二人急匆匆的赶了过来。几人见礼后,李恪将李承乾信件交给二人查看,二人看后,沉思良久。
“太子应对之策,老臣甚为认同啊。老臣以为可以按太子之策执行。倭奴,哼哼,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李勣抚须冷笑道。
“老国公说得对。哼哼,倭奴行刺太子,图谋高丽,真是胆大包天,自不量力啊。区区四岛之地妄图对抗天朝,待倭奴来,末将倒是要看看这倭奴有何厉害之处。”苏定方同样冷笑道。
“既然伯父和苏将军没有异议,那就按大兄计划执行吧。锦衣卫密切配合安东都护府行动。
有一点我要强调一下,此次作战,以保护大唐子民为首要目的。此次平乱遵循不要俘虏,叛乱之人全部斩杀的原则。大兄要用叛军的血,来清洗高丽,震慑不臣之心。
此战关乎我大唐尊严,我大唐天威不可犯,我大唐之地寸土不可失。请三位将军为我大唐奋力一战吧,我李家皇室拜托三位将军了。”李恪正色道,说完起身一礼。李泰和李治见状,也急忙起身正色一礼。
“臣愿为大唐效死,大唐万胜。”李勣、苏定方和吴千源急忙起身,单膝行军礼道。
三人又商议了一阵,各自按照职责开始执行李承乾计划。李恪以高丽国王名义下令,高丽发生叛乱,为保护唐民人身财产安全,命高丽境内唐民迁往平壤城附近居住。迁移费用和安置费用由朝廷承担,大军沿途保护。
此时高丽境内唐民并不多,而且对朝廷极为信任,因此迁移进行的很顺利。
此时高丽境内不少原高句丽王亲勋贵和大臣,因失去权势对大唐心怀愤恨。在渊净土的鼓动下,裹挟挑唆无知愚民,在高句丽境内多处起兵造反。
唐军在李勣的带领下,做出疲于应对的姿态,李恪随即下令安东都护军队回防平壤,以应对叛乱。大军从百济回防时,苏定方则带领着2万精兵,乔装成新罗兵马,进入了新罗境内。
高丽驻军全面回防,让高句丽叛军欣喜若狂,以为大唐已无力平叛。叛军士气大振,四处攻城掠地,烧杀劫掠,兴高采烈的祸祸自己的故乡和人民。
叛军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他们的一举一动已经被锦衣卫严密监视,甚至他们的队伍中也混入了不少的锦衣卫密探。
高句丽叛乱和唐军回防平壤的消息传入倭国,倭国太政大臣苏我虾夷知道后欣喜若狂,下令倭国进攻高丽。
倭将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率兵5000为远征军先锋,向熊津江口驶去。倭将阿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渊净土和扶余义慈则率领剩余军队紧随其后。5万倭军浩浩荡荡的向百济杀来。
倭军5000先锋到达熊津江口,此时熊津江口守兵仅有1万高丽本土人组成的军队,战力低下。倭军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就攻下了熊津江口。
倭将狄井槟榔也不停留,率领5000先锋顺江而下,到达熊津城。熊津城城主为原百济官员。见倭军势大,开门投降。
倭将狄井槟榔为人嗜杀成性,被称为‘鬼畜’。狄井槟榔见攻下熊津城,大喜之余,下令三日不封刀,部下可随意劫掠。一时间,倭军如出笼猛兽,在熊津城内烧杀淫掠。
倭军随意闯入熊津城百姓家,杀人抢钱,奸淫妇女。倭将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更是开展杀人比赛,带着手下亲卫上街,见人就杀,比试看谁一个时辰内杀人最多。
满城可见被斩首的行人和赤身裸体的妇人,在倭军如禽兽般的狂欢三日后,熊津城几如地狱。
倭军大部队到达熊津城后,扶余义慈见到满目苍凉,尸横遍野的熊津城,大为震惊。熊津城百姓见到扶余义慈,更是哭诉倭军暴行,请扶余义慈为其做主。
扶余义慈愤怒的找到阿昙比罗夫,控诉狄井槟榔和朴市田来津纵兵劫掠,残暴不仁。阿昙比罗夫听完后不屑的说道。
“我大日本军队远渡重洋,不遗余力的为太子阁下复国。我们的武士在为阁下和百济流血牺牲,太子阁下和百济臣民应该感激我们大日本武士的付出,区区财物就当是犒赏我们的武士了。
至于那些死掉的人嘛,区区贱民如何能与高贵的武士相比,反抗我大日本武士,死有余辜。那些百济女子更应该以能献身侍奉我大日本武士为荣。
本帅公务繁忙,太子阁下还是想想怎么召集百济义军吧。这等小事不必再来找本帅了。”
扶余义慈气愤异常,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去安抚民众,熊津城百姓见扶余义慈不过倭国傀儡,不能为其做主,对扶余义慈失望透顶,纷纷落寞散去。
倭军稍作休整,就继续顺江而下,进入白水江,攻占周留城。扶余义慈则留在熊津城,在倭军监视下组织百济义军。倭军攻占周留城后,强逼百济百姓加固城防,修建仓库,将周留城打造成后方据点。
倭军在百济义军带领下,横扫百济城池。百济大部分城池望风而降,不投降的,倭军城破后屠城三日。一时间,倭军在百济境内肆意为虐,烧杀淫掠,百济烽火四起,尸横遍野。百济人民深受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