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王莽当政后做了哪些改革?

王莽当政后做了哪些改革?(1 / 1)

王莽是东西两汉之间新朝的开国皇帝,因推行一系列“超前”的改革,而被网友戏称为“历史穿越者”。除了土地国有、废除奴隶制、币制改革、盐铁国营等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改革措施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王莽对更改地名还有种近乎疯狂的偏执。

最为新王朝的建立者,更改地名这种事并不少见,历朝历代都做过,可谁也没有王莽这样的疯狂。

据统计,与西汉末年相比,新莽的郡从106个增加到116个,连增带改,一共改了91个郡的名称;县从1587个增加至1585个,共有730个县换了名字。要知道王莽在位仅14年,也就是说,在这短短的14年里,王莽就改了全国一半的地名,倘若王莽再多活几年,怕是全国的地名都让他改了,可见这是何等的疯狂。

王莽的成长背景

在聊改名之前,我们先来说说王莽这个人。

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的外戚王氏家族,他的姑姑则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王家作为权倾朝野的外戚,族内先后九人封后,五人出任大司马,可谓是当时的顶级豪门。可与生活奢靡、声色犬马的族人不同,深受儒学影响的王莽却生活简朴、为人谦恭,与兄长叔父们形成极大的反差,成为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

王莽入仕后,凭借着家族的支持和近乎完美的道德形象,迅速成长为朝中新贵,并于公元前8年接替叔父王根坐上了大司马的位置。可即便此时的王莽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他依然维持着自己的圣人光环,甚至因为儿子杀死家奴而逼儿子自杀。

与王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汉王朝渐渐走进死局。

西汉末年,政治日益腐败,长期的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沦为奴婢或者强盗,整个天下呈现出一幅末世衰亡的景象。又因为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盛行天人感应,认为国家衰败、百姓受难是上天对君主失德的惩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汉室,将目光转向了圣贤王莽。

公元9年,王莽在朝臣的拥戴下,在万千百姓的请求下,代汉自立,建立新朝。

从王莽的成长经历来看,王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士,更是一个狂热的儒家复古主义者。王莽从小研习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对他来说不是学问而是人生信仰,以至于言必出三代,事必据《周礼》,一心想恢复周制,认为只要按照《周礼》等儒家经典来治理国家,就能建立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因此,包括地名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无不都是不切实际的托古改制,也就不难理解王莽为何对改名这个偏执。

州郡地名的更改

公元前106年,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即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并州、幽州、徐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梁州、交趾、朔方(后被匈奴占去),后又在京畿地区设立司隶校尉部,合称“十三州一部”。

西汉十三州一部

王莽即位后,认为“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

为了“应经”,王莽将交趾改为交州,改凉州为雍州,并撤销司隶校尉部,将长安在内的京畿地区并入雍州。

当时的州只是监察区,并没有行政区的属性,王莽改交趾为交州、改凉州为雍州还算合理,可到了郡县一级,王莽彻底放飞自我。

到新莽天风元年,王莽共废除两个西汉旧郡,新设15个郡,改名76个郡,仅有25个西汉郡名“幸免于难”,最先下手也是改动最复杂的就是长安洛阳所在的东西二都地区。

改西汉京师为西都京兆郡,分西汉京畿地区的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为六尉,分别为京尉郡、师尉郡、翊尉郡、光尉郡、扶尉郡和列尉郡;

西汉三辅地区部分县名更改情况

在洛阳设立东都,改洛阳所在的河南郡为保忠信郡,改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郡为豫州六队,分别为前队、后队、左队、右队、兆队、祈队,最终形成两京六尉六队的行政区划。

东都六队

古时,“队”与“遂”相通,“六队”即“六遂”,顺遂之意。

“周官大司徒掌六乡,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遂人掌六遂,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曆,五層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新莽职方考》

两京、六尉、六队、六州、六乡

除了两京地区外,并州、益州也是郡名变更的“重灾区”。

并州八郡被改。改上郡为增山郡;西河郡为归新郡;朔方郡为沟搜郡;五原郡为获降郡;云中郡为受降郡;定襄郡为得降郡;雁门郡为填狄郡;代郡为厌狄郡。而并州地区作为中原王朝与匈奴反复争夺的地区,王莽特意将地名改为具有明显军事政治色彩的归新、获降、受降、得降、填狄(“填”通“镇”,镇守、镇压之意)、厌狄。

益州九郡,八郡改名。改汉中郡为新成都;广汉郡为就都郡;蜀郡为导江郡;犍为郡为西顺郡;越鹤郡为集雋郡;益州郡为就新郡;柯郡为同亭郡;武都郡为乐平郡。与并州的敌视不同,王莽在益州地区的郡名改动中更多的体现安抚归化之意。例如西顺、就新、乐平,就包含新莽王朝招抚西南夷的含义。

县级地名的更改

郡一级的地名改动虽然范围很大,但是郡的数量毕竟有限,显然是无法满足改名狂魔的需求的,而在数量更多的县一级地名改动上,彻底演变成一场混乱无需,恣意妄为的个人秀。

如果说郡一级的改名还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目的,到了县级地名就完全是为了改而改,绝大多数改动的毫无意义。

同音字、同义字、反义字彰显个性,例如:

同音字有:改长安为常安;郜成为告成,梓橦为子同,九门为久门;道人为道仁......

同义字有:改谷口为谷喙;漆垣为漆墙;增地为增土;安平为安宁;高郭为广堤......

反义字有:改符离为符合;谷远为谷近;东昏为东明;无锡为有锡;西安为东宁......

《锡金县志》载:周秦时代,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地名命名规律,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可王莽偏偏不怎么做,例如改范阳为顺阴;泥阳为泥阴;夕阳为夕阴;辽阳为辽阴。

前面说过,王莽是一个狂热的儒家复古主义者,因此在改地名这件事上,为了推崇儒学,在地名上加了“善、美、德、义”等美好词汇,例如,改松兹为诵善;即墨为即善;城父为思善;南昌为宜善。同时为了使自己建立的新朝能够长治久安,又在专门搞了一批带有“治、安、顺、平”等字的新地名,例如,改严道为严治;故道为善治;正定为思治,还有新安、乐安、饶安、城安等等。

更可笑的是,王莽不仅改国内的名,甚至还命令东北藩国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将匈奴单于改名为受降单于。这人家那愿意,于是王莽就派人攻打高句丽,而比较强的匈奴,王莽就赐官赏钱,可匈奴人收了好处后表示“宁死不屈”。

辽东地区部分郡县改名情况

从上述改名实例来看,王莽近乎疯狂的改名行为与其代汉自立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王莽以儒家学说的守护者身份在西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建立新朝,建立政权后摆在首要的问题便是“正名”,地名改革便成了确立新莽政权合法性的工具。

例如,仿照周制设置两京六尉六队;以长治久安天下顺平为思路更改对中原汉地地名,安抚民心;以讨伐平镇为主要内容更改边疆地名,确立华夷秩序。

王莽在地名改革上颇费心思,但正如他在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全都以失败告终,王莽改制不仅没能解决西汉末年以来形成的社会问题,反而刺激了矛盾的激化,不仅得罪的地主豪强,就连曾经将王莽奉为圣贤的天下百姓最终也抛弃了他。而这些千奇百怪的地名,随着王莽身死乱军一同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七与中元 三国:逢乱必出声名扬 遇见另一个世界的你 魂穿奥特:居间惠都为我折腰 时刻警戒 沉默入侵 序幕:我可爱的猫咪 穿越宝可梦世界 我在虚拟世界如鱼得水 逃离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