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自行车(1 / 1)

一年之内,郑克均不打算再开战了。现在的郑克均需要粮食,需要很多很多的粮食。  现在整个大明的农业已经完全铺开,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已经在天南海北无差别推广。大明各个省几乎没有哪个市县不种土豆了。  连刚刚成立的东北三省,都已经开始种土豆和玉米了。  两季稻,三季稻,两季麦,优选稻,从西方引进的各种农作物,也已经在合适的区域广泛种植。  化肥更是走进千家万户,化肥工厂在全国各省都有建设,生产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如此多的农业利好加在一起,直接让大明的粮食产量,在康熙年间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余倍。  因为郑克均一直坚持三十税一,摊丁入亩,甚至部分省区免粮税的政策,使得百姓家粮仓丰盈,市面上粮价已经跌至三文钱一斗。  粮价大跌直接导致两个结果。  首先是大量劳工开始进入工厂做工。  中国人有故土难离的情结,更有重农抑商,瞧不起工人的情结。要让中国的农民舍弃土地,出来务工,是极难的。  因为战乱和灾荒,很多人失去了土地,所以南京和上海等地的工厂,一开始才有大量的劳动力。  但随着时间推移,所以华夏百姓,还是更愿意回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可是现在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守着一亩三分地,吃饱饭没问题,但没钱。  多余的粮食卖不了多少钱。远远不如工厂做工来钱快。  以前的华夏百姓,没什么追求,没钱就没钱,反正男耕女织,吃自己种的,穿自己的织的,也不需要花钱。  可现在不一样了,邻居家的水泥房子太漂亮了。  华夏百姓除了对土地有情结,对房子的情结更严重。  看看别人家的水泥房子,再看看自己家的土房子,甚至茅草房……男人根本娶不上媳妇,女孩也被人瞧不起。  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当然想要过好一点。  关键是水泥房子也不是那么贵,刚好是他们去工厂做工,大概几年就能挣出来的。  加上官府倡导进工厂务工,务工并不伤面子,反而是住土房娶不上媳妇更伤面子。  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工厂。  特别是最开始进厂的那一批人,不但盖了房子,娶了媳妇,甚至学到手艺,自己也开了加工厂,发家致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明掀起一股务工潮。  房子,手表,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等等提高生活质量的现代工业产品,成为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  粮食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吃饱饭,商业、工业、科技等等领域才能蓬勃发展。  这也是郑克均坚持低粮税的根本原因。  只要再等一年,粮价会更低,到时候官府可以大量向百姓购买军粮,同时西方列国这一年也会送来丰富的粮食。  再加上从系统用户那里购买。  郑克均不怀疑一年后,自己能进行一场百万军队规模的大战。  但是这一年,郑克均并不打算对外用兵了。  “太神奇了,两个轮子也能跑。”

“有了这玩意,还骑马做什么?”

北京紫禁城,郑克均和沈括等许多科学家,正在观看一场骑行表演。  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宽阔的青石广场上往来驰骋。  不过他骑的却不是马,而是一辆……自行车。  年轻人骑了好几圈,停在了郑克均面前。  郑克均和沈括等人纷纷鼓掌。  “小黄,不错啊,还真被你鼓捣出来了。”

沈括连连夸赞年轻人。  这名年轻人名叫黄履庄,是一个物理和机械的爱好者,本是大明皇家学会的实习会员。  他之所以能进皇家学会,是因为他发明了聚光镜、温度计等物件,这对蒸汽机的改良大有裨益。  不过就在一年前,他向沈括报了一个自己的研究项目,想要沈括给他批钱。  这个项目就是自行车。  但沈括看着图纸,并排的两个轮子,沈括实在难以想象这玩意能平稳地在地上运行。  要知道华夏数千年来,两轮车很多,但都是人力的,都是两个轮子横着并排。  哪有这样竖着并排,还能人骑上去靠脚踩就能走的?  沈括本想直接给这个项目否了,毕竟皇家学会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年烧郑克均近百亿新币,不能白烧。  可是沈括想起郑克均对皇家学会的训话,不要瞧不起某些表面看上去不可能实现的项目,可能这项项目,才是改变世界的钥匙。  因为如果人人都看得出来这个项目好,那说明这个项目并没有脱离当前社会广泛的认知,那他能改变社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于是沈括对黄履庄画的图纸,做了一番物理力学推演。  最后发现黄履庄这玩意,理论上真能成一个交通工具。  这可把沈括吓一跳,赶紧又找了胡克等物理和机械专家一起研究,一群科学家围绕黄履庄这个项目争论不休。  有的说理论能说,有的说现实绝对不能行。  如果这玩意能行,那还要战马做什么?还要马车做什么?绝不可能。  最后沈括拿不定主意,便找到了郑克均。  郑克均一瞧黄履庄的图纸,差点以为自己又穿越了。  郑克均是怎么也没想到,早在清朝初年,竟然有人就能设计出自行车了?  后来找系统用户一问,还真有黄履庄这么个人,第一个发明出自行车,比西方第一辆自行车早一百多年。  只可惜古代的中国,对这些发明完全瞧不起。  历史上的黄履庄,是一个天才发明家,一生发明了无数的机械器具,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天才发明家。  他著有一本关于他的发明的书,名字叫《奇器目略》,里面记载了他的一千多项发明。  简直堪比爱迪生。  不过他发明这么多东西,基本没什么用,在封建年代,考不上举,男人就是一事无成。  所以28岁之后的黄履庄,寂寂无名,连《奇器目略》的原本也散失了。  如今世人知道的黄履庄发明,还是他的表兄在写《虞初新志》时,引用的一些《奇器目略》叙述,才为世人所知。  这其中就包括自行车,聚光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光是这些发明,就可知黄履庄是一位旷世科学家。  而清代吴陈琬著作的《旷园杂志》,还记载了黄履庄的一项发明,机械狗。  这机械狗可不是简单的长得像狗,而是能行走,能发出叫声的狗。  这在近代都难以做到。  郑克均了解到黄履庄这些资料,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位不容错过的大才。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超品姑爷 乱世武夫 父皇,请退位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