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逵师如果表里如一?”
善行很纳闷地问,“难道玄逵师表里不一吗?”
“表里是否一致,我们是难以直接看出来的。”
义净笑着说。“那您怎么知道窥基师表里如一?”
善行追问。“我能知道窥基师表里如一,是因为他不顾及其他人怎么看怎么想,坚持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是我们东土大唐僧人所不能容的。”
义净笑着说,“自从梁武帝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依据,就下令所有僧人必须吃素。此后,中土的僧人慢慢形成了吃素的习惯。但是,窥基师在被强迫出家之际,并没有因为帝王的命令而改变,而是继续了自己的真性情,这就很难得啊。”
“欸,师父,您还真别说,这么说来,梁武帝也是没有完全读懂佛教教义,强行在改变佛教的一些规定了。”
善行笑着说道,“是不是啊,师父?”“严格说来,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佛教戒律是要求不杀生,但并没有规定一定不能吃肉。梁武帝理解上确实有些偏颇了。”
义净感慨道,“不过,如果坚持吃素,倒确实是比较好的为了口腹之欲而杀生的方法。”
“听说,梁武帝曾向达摩师炫耀他度人造寺的事迹,问达摩祖师是否有功德,达摩祖师嘲笑了他来着。”
善行说。“是的。当时,达摩师听说梁武帝笃信佛教,于是,欣然前往。去后,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师回答:“‘廓然无圣。’梁武帝又问:‘对朕者谁?’达摩师回答:'不识。'”义净笑着说,“这一段中,梁武帝明显是在考校达摩师,却实际上让达摩师在反向考校了。可惜,梁武帝不仅没有意识到,还继续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达摩师回答道:‘无功德。’这一回答,让梁武帝有些骑虎难下。但他好歹是见过大场面的,他立即追问:‘何以无功德?’达摩师也毫不客气地说:‘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梁武帝继续追问:‘如何是真功德?’达摩师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达摩师的回答本来是希望点醒梁武帝,结果,梁武帝听到达摩师的话,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很不高兴。达摩师马上就明白了,梁武帝所追求的,是世世代代享受人天福报,他并不是真正想要弘传佛教。于是,达摩师果断选择离开,并很快就渡江北上了。你现在能懂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吗?”
“大概有所领悟了。”
善行回答。“我们不能以表面上的状态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状况。梁武帝再怎么弘传佛教,他并不是真的希望佛教兴盛,而是通过为佛教做事来争取自己的更多享乐。这么说,对吗?”
“差不多吧。”
义净说,“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真和它的假。看透了,就能分清楚,从而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了。”
“这么说,玄逵律师,师父没有看透?”
善行问。“看透一个人,哪里那么容易?从我们认识玄逵律师到现在,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很好。但他这样穿着打扮,这样行为,到底是虔心向佛,还是仅仅标新立异,仍是需要时间去验证的。”
义净说,“孔子不是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的,什么意思啊?”
善行憨憨一笑。“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义净耐心替善行解释道。“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不要看表象,要透过表象去看真实的发生。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一样的行止,这个人就基本上是可以判断清楚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玄逵律师,还要看他今后比较长时间里都在怎么做,才能知道是一时兴起,还是始终如一?”
善行问道。“是啊,我们这不是才认识他一个月左右,仅凭一个月左右的相处,怎么可能全面了解他呢?”
义净笑着说。“也是啊。”
善行摸了摸脑袋。“善行,你看,别人以为我们出家人很简单,所做的事情很少,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义净感慨道,“真正的出家人,要做到的事情很多的。如果我们读不懂佛教经典,很容易误解佛教经典的意思,甚至被错误的思想误导。如果我们懂了佛教经典,却不去做到,也难以让人们信服。最好的方式,还是要我们不仅自己做到,还能让别人看清楚我们做到了什么程度,以此来让人们知道我们领悟了什么。就像恩师慧智禅师,他不用多说什么,在写《法华经》感得舍利,就是他对《法华经》领悟程度的最好证明。”
“师父,这么说来,我们要成为优秀的出家人,需要做好三件事呗。”
善行嘿嘿笑着说,“要认真研读佛教经典,在分析之后,将所学到的付诸实践,最好能在正确的实践下获证果位,对吗?”
“你总结得很好。”
义净笑着,他喜欢善行对佛教认识的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