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菩萨心肠(1 / 1)

第一,铁定要离开大相国寺。与其被人赶走,不如主动离开。清逸收拾好包袱,见了慧真长老,作最后的告别。清逸道:“师父,徒儿要走了,您老人家多保重身体!”

慧真长老叹了口气,语重心长道:“清逸,为师也知道,你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师希望你离开大相国寺以后,好好改一改你的性子。你对未来有何打算?”

清逸道:“徒儿还没有想好,对未来非常迷茫,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慧真长老道:“你性格耿直、忠厚,不如租个店铺,做点小买卖。依你的性格,童叟无欺,肯定不会卖假货,说不定你会成为又一个陶朱公。”

所谓的陶朱公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其共患难,难与其同乐,所以范蠡离开越国,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后来,人们称有钱人又叫陶朱公。慧真长老拿出一百两银子道:“清逸,其实师父也不想让你离开,但事已至此,覆水难收。这里有一百两银子,算是为师给你一点补偿。”

有钱横竖都行,没钱寸步难行。清逸也不矫情,收好银子,离开了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周围是东京最繁华的地段,总有不少沿街乞讨之人。“小师父,行行好,给个铜钱吧!一个不嫌少,十个不嫌多。”

一个面黄肌瘦,且只有一条腿的乞丐艰难地爬过来,朝清逸乞讨道。清逸是个心善之人,见他可怜,从包袱里拿出五两银子给他。乞丐得到银子,感恩戴德,磕头拜谢。周围的其他乞丐见状,纷纷围到清逸身边。一个满脸污垢、巧如簧舌的中年人说道:“小师父乃是菩萨转世,行行好,赏点钱。孩子生病,没钱找大夫,只能躺在家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还望小师父救救我家孩子。”

清逸听闻,给了这个满脸污垢的中年人五两银子。中年人连磕三个响头,表示感谢。又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道:“小师父,行行好,老汉我已经三天没吃过一点东西了。我不要银子,给几个铜钱就行。”

老者并不贪心,不过清逸身上并没有铜钱,又给了老者五两银子。不多时,慧真长老所给的一百两银子,已经都被清逸施舍给乞丐了,清逸自嘲道:“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有手有脚,将来还可以丰衣足食!”

这时候,远处又有一个年轻的乞丐,拿着一个破碗,朝清逸走来乞讨。只听乞丐道:“小师父,行行好,赏几两银子吧!”

乞丐的胃口好大,一开口就要银子,连铜钱都不要了。清逸看了看年轻的乞丐,说道:“你身强力壮,又没有残疾,为何张嘴就要钱?”

乞丐大怒,反问道:“难道为了向你讨几个臭钱,我还要把自己弄成残疾不成?”

乞丐说完,愤愤不平地离开了。清逸看着乞丐远处的背影,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唉声叹气。清逸的一举一动,都被到大相国寺督查还俗令的开封府尹陈文昭尽收眼底。陈文昭道:“好一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清逸苦笑道:“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泥菩萨,不是活菩萨。”

陈文昭带着几分不解,好奇地问道:“为何是泥菩萨?”

清逸解释道:“朝廷颁发了还俗令,几乎让天下的一半僧人还俗。我遭人陷害,佛法考试零分,被逐出了大相国寺。从小,我在大相国寺长大;如今,我离开了大相国寺,连去哪儿都不知道?身上的银子也没了,可谓是过河的泥菩萨,自身难保。”

陈文昭道:“原来如此!那你还想不想再次回到大相国寺?本官可以为你申冤喊屈。”

清逸说道:“其实,我也能大致猜测到是谁在背后捣鬼,无须大人为我申冤。得饶人处且饶人!另外,只有我离开大相国寺,师父才能顺利地推行朝廷的还俗令。”

陈文昭赞道:“好一个慈悲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僧,本官佩服,佩服!”

清逸道:“大人谬赞了,小僧不敢当!”

陈文昭道:“既然小师父不知道去哪儿,为何不回尘世中的家呢?”

清逸道:“回家,我哪来的家?自我记事之初起,我便一直居住在大相国寺,大相国寺就是我的家。如今,有家不能回,我只能浪迹天涯,做个云游僧。”

突然,陈文昭问道:“小师父今年多大年纪了?”

清逸答道:“小僧今年二十二岁。”

陈文昭再问:“你可知你的亲生父母是何人?”

清逸摇了摇头道:“不知。其实,我也很想寻找我的亲生父母,问问他们当年为何狠心把我抛弃?”

陈文昭似乎很关心清逸的身世,又问:“你的父母可曾给你留有什么东西?”

清逸从包袱里拿出一个玉佩,只见玲珑剔透的玉佩上还刻有一个“陈”字。清逸道:“听师父慧真长老说,当初我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抱到了大相国寺的门口,身边还放着这块玉佩。师父说,我的俗家姓氏是姓‘陈’。”

陈文昭道:“我可以看看这块玉佩吗?”

清逸没有多想,于是将玉佩交到了陈文的手里。陈文昭接过玉佩,仔细端详,突然泪流满面。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父皇,请退位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