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都在品味,方才王粲这首登楼赋的内容和思想。其实光从王粲写的这首登楼赋的内容,就能够看出这是一篇抒情小赋。这是王粲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华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这篇小赋,既表现了王粲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同时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整个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特别是最后一段,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绝对算得上是上佳之作。以袁耀这个现代人的看法来看,也对王粲这篇小赋有极高的评价。这篇赋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真不愧王粲这样的名家手笔。更让袁耀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面前的这个王粲,才十九岁啊。年龄未及弱冠,就已经这么厉害了。在场的众人,在听完了王粲这一首小赋之后,先是一阵沉默,随后领悟了这首小赋的意思之后,立刻爆发了一阵喝彩。“好,仲宣兄,不愧是少年成名,就连蔡伯喈都称赞你的文才,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首登楼赋实在太好了。”
“妙啊,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实乃上佳之作。”
“我张某人,自叹不如。”
一时间,大家都是对王粲的赞叹之声。就连坐在袁耀身边的郭嘉,听见了方才王粲的这一篇小赋,也不禁冲着王粲高看了几眼,时不时地投去了赞许之色。袁耀身边的周瑜和鲁肃二人,也同样对这小小年纪的王粲,有了几分欣赏之意,这个时代就是这样,这种天才文人,总是能够得到文人士子的格外青睐。主位上的刘繇,听见了,大家对王粲这首登楼赋的赞许之后,也不禁站出来点评了。“王小友,当真厉害,此赋以登楼为契机,以写景为寄托,以抒忧为主体,盘旋转进,回环照应,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语言清新流传,风格沉郁悲凉,体貌高度精练,情思深厚丰腴,使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
“妙哉,妙哉啊,来人,当赏!”
刘繇自己也是一个文化人,对于王粲这样的读书人,也是喜爱得紧啊。在王粲一番话说完之后,立刻就冲着王粲表示欣赏,决定赏赐王粲。有了王粲这个珠玉在前,接下来的人,也就都开始一一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诗会上,一展文采。只不过,这些人的作品,要和王粲一比,那就显得有几分黯淡无光了。毕竟王粲这样的佳作,可不是随便什么作品都能够比得上的。就算是陈群,洋洋洒洒地作赋一篇,却也只是平淡无奇,得不到众人的赞赏。陈群见自己的文章,大家都表现出没有太多兴趣之色,也就没有自讨苦吃,不再多说什么了。袁耀听了听这些人的创作,倒是并没有记住什么。反倒是曹操这厮,站起来,念了一首诗词,让袁耀记住了。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首诗是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就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展现出当时重大的历史事变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具体面貌,表达了曹操对汉室倾覆,百姓遭受乱离之苦的悲伤和感叹。整体看来,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此诗的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其诗的艺术价值,已经可见一斑。不仅仅是得到了袁耀的留意,这首诗,也让其他人都称赞不已。在场的人,不少都冲着曹操发出了恭维的声音。一来是曹操这首诗,确实写的还不错,二来在场的这些文人士族都知道曹操的身份,不少人都是为了巴结曹操,才冲着他吹嘘拍马。而曹操本人也很喜欢与这些文人搅和在一起,听见他们的吹嘘还真以为自己文学造诣很高,脸上乐开了花。不过说起来曹操的文学造诣确实放在汉末三国时期也能排得上号。能够比曹操更强的人,一只手应该也能数得过来了。袁耀在曹操说完之后,也忍不住冲着曹操开口夸赞了几句。“这位兄台的一首诗,真是上佳之作,让人大开眼界,佩服佩服。”
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向人要表露自己的身份。所以袁耀也不好直呼曹操的名讳,只能用这位兄台来代替。曹操也是故意有心隐瞒身份,不然他若是想要结交袁耀的话必然在一开口就表露自己的身份。如今的曹操也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会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尽量不在外不张扬。就算是现在这种时刻,能不说名字,他也尽量不说名字。对于其他人的恭维,曹操也不过就是点了点头而已。并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毕竟其他人还没有资格让曹操多看几眼。不过袁耀开口冲着曹操称赞了一句,倒是让曹操脸色略微变了变。马上很有兴趣地往袁耀这边看了过来。“哦,糜兄也懂诗词歌赋吗?”
方才郭嘉简单介绍袁耀的时候,只说袁耀要徐州糜家的人,对在场的这些文人士子看来,糜家不过是一个商贾之家,对诗词歌赋这些东西应该不是很了解才是。所以曹操听见了袁耀的话才会有一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