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他学着苏照平时的习惯,去了附近的小饭馆吃早饭。他坐下之后,胡三娘坐在了他隔壁桌。朱祁钰低声问道:“问出来什么没有?”
“这家伙嘴很严啊,什么也问不出来。”
“要不要我派一个审讯高手过来?”
“行吧,陈家父子不是专业的,只会蛮干。”
“行,我安排一下,明天就会派人去找你。”
“好的。”
随后两人吃了早餐,各自离开了。朱祁钰去了银库,和往常一样,清点着库里的银两。他看着银库里的银子,满是不解,这些银子是哪里来的?这里的银子没有五百万,不过也有两百多万了。而且并不是官银,而是大银锭、银元,甚至还有碎银子。现在官银全部是做成五十两一锭的大银锭,当然,也有些银库也顺应潮流,开始把银锭改成银元,因为银元比银锭好拿太多了。可是银库里是绝对不会有碎银子的。朱祁钰看了一下,各地的银子都有。不同地方的银子成色是不一样的,虽然上面要求是九九足银,可是因为技术的原因,没有人能办到。一般都是九五银(也就是纯银含量在95%的银子)到九八银。成色最好的是南北二京出来的银子,绝大部分是九八银,少数能到九九银。而越偏远的地方,银子的杂质就越多,有的能低到九四银,不过再低,银库就要重新熔了再提纯了。而重新熔化的过程中,就会有损耗,而这个损耗就是火耗了。不同地方官收的火耗是不同的,因为这个火耗是归地方官所有,所以这收多少,就纯看地方官的良心程度。好的只收一钱,没良心的收五钱到八钱的都有。这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直到雍正时期,雍正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统一收火耗,不让地方官在中间插手,这才是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当然,这些事是历史上发生的,朱祁钰有想法把火耗给废了,不过暂时还不是时候。要等到所有银库只收银元,没有火耗了,这才可以废除火耗,而这需要时间。前面说这么多,只是说明银库里不该有碎银子。可是看库里的人,好像对这些碎银子习以为常了,这说明这事不是现在才发生的,而是发生很久了。就在这时,有一个人过来了,他找到朱祁钰说:“头,凤尾街的钱掌柜来了,说要取银子。”
朱祁钰心里一动,问道:“取多少?”
“三百两。”
“行,这事知道了,你去办吧。”
这人吃惊地说:“啊?您让我去办?可是这以前不都是您亲自办吗?帐本都在您那里。”
朱祁钰马上找了一个理由:“我最近发现我的精力是越来越不行了,迟早要交到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手里。既然是这样,不如提前交,也能让你们提前上手,不至于真的要交接了,手忙脚乱的。”
这人受宠若惊地说:“这样啊,多谢头,我一定会努力的。”
“行,跟我去拿帐本,以后五百两银子以下的事,就交给你了。”
“多谢头。”
两人进了苏照的办公房,朱祁钰只是找了一下,就发现了两本帐本。一本是银库的公帐,另一本就是私帐了。他打开私帐查的了一下,果然找到了钱掌柜的信息。“钱掌柜在我们这里存了一千五百两银子,现在取走三百两,你帮他办吧。”
“是。”
年青人拿着帐本出去了,朱祁钰跟在身后看着。年青人出了银库,来到了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钱掌柜已经等在这里了。接着他给钱掌柜办手续,基本和钱庄的手续是一样的,钱掌柜给出存钱凭证,年青人验证无语,然后就把钱给他。弄好了这些,凭证交给青年人保管,而帐本则由朱祁钰拿回去了。朱祁钰开始查帐,看了一会,他发现银库的秘密了!苏照他们居然干起了钱庄的生意,别人可以存钱在这里,然后他们再把钱放贷出去。甚至官府收上来的税银,他们也敢借贷出去。反正只要在税银出库之前把银子收回来,这一切都不会被发现。朱祁钰摇摇头,不得不说这些人好大的胆子啊,居然敢这么乱来。把官库当成了私库,他们是真的不怕杀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