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求生三国 > 第641章 鲜卑往事(下)

第641章 鲜卑往事(下)(1 / 1)

第一次南迁,至大泽。说到推寅,三个人眼睛里面满是崇拜、恭敬和火热。看来在拓跋部人的心里推寅就是他们的大英雄、大豪杰。推寅后又经六世,传到了邻时,邻时将诸兄弟各分其氏,即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连同自己形成“鲜卑八国”,加上他的两个叔叔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构成拓跋部的贵族集团。因呼伦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随着拓跋氏社会的发展,部落首领为掠夺财富,扩张势力,就必然向南扩展,邻时开始第二次南移。由于年老体衰,邻时死在了南迁的路上,把位子留给儿子诘汾。诘汾遵命率众南迁,几经险阻,才到达匈奴故地,即固阳阴山一带。这里水草丰美,树木繁茂,是牧猎的好场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这时候即汉桓、灵二帝之际,也正是檀石槐部落联盟强盛时期,因为檀石槐的强势,匈奴人不敢反击,所以拓跋部只能依附于檀石槐。说到这里时,三个牧民眼中既有对邻时的哀痛,更多的还是有所不甘。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才正式有了拓跋氏的称谓,并开始与慕容氏开始联姻。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除了八国十姓,拓跋部还有七十五个异姓部落,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诘汾死后,拓跋力微接位显示出文采伟略,纵横捭阖,无论是政治手腕、外交手段还是军事才干都展示出超人才能,檀石槐死后,立即脱离鲜卑联盟,整合西部鲜卑成为霸主。说到这里,三个牧民胸脯拔得老高,满脸骄傲。忽略波霸翻译过程中的偏差,从与三名牧民的交谈中,曲阿与端木凌已经可以分析归纳出一下几点:第一,拓跋部人心很整,具有很强的凝聚,他们心中的英雄一是带领部落南下的拓跋推寅,二是成为霸主的拓跋力微。拓跋力微要比他的弟弟拓跋匹孤更得人心,而且见识和统兵的才能远胜于拓跋匹孤。第二,拓跋部向往汉人的文化和富庶,也就是说,他们对步度根,或者统一鲜卑各部没什么兴趣。离开祖地已经几代人,对祖地反而没有太多的归属感。情况不妙呀,两人人不约而同皱紧眉头。“敢问老丈,曹操将匈奴单于呼厨泉圈禁,其各部由左贤王刘豹统领,贵部既然将其融合,那刘豹哪去了?”

端木凌问道。一个牧民呵呵笑道:“这我还真知道,当年我也曾从军。力微大人收纳匈奴各部,刘豹不能敌,南方又被曹彰所败,于是向曹彰投降,带着自己的部众投入并州,被雁门太守郭緼安置在平城,其余各部却留在雁门郡外。”

又是一个坏消息,也就是说曹彰手下还有一支匈奴兵可以用,曲阿眉头锁的更紧。向拓跋部借道不易,战并州更是不易。不是没有一举两得之策,只要答应拓跋氏将雁门割让给他,拓跋氏不仅会给借道,甚至可能会出兵协助对付匈奴人。这个主意,曲阿连想都不敢想,他要是这么做非被周仓斩首不可!除了这个还有什么能打动拓跋部?端木凌忽然想起什么:“老丈,刚才说也曾行军,不知可曾与那黄须儿有过交往?”

老头神色略有些黯然,似乎往事不堪回首。“何止有些交往,那场大战,我所在部中百余人活着回来的不过五人,侥幸啊侥幸!”

曲阿与端木凌相互对视微微颔首,对拓跋氏高估了。以曹彰的实力能让拓跋部吃上大亏,说明拓跋部战斗力并不怎么强。匈奴、羌胡的没落才成就了鲜卑,再过三五十年,鲜卑或许会更强大,但现在还没有那么强。而曹操再一次把匈奴与羌胡打残,才造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罢了!三十多年前,周仓与公孙瓒以三十骑大败鲜卑数百骑,令鲜卑人二十年不敢南下,就足以说明鲜卑人的落后,时隔三十年即使有所发展也不会判若两人!两人微微见到了希望的亮光,既然拓跋部没有那么强,那么拓跋力微就不会轻易与汉人发生冲突,也就是说目前大军是安全的。拓跋力微最迫切的应该是变强,要强变强一是要有人、二是要有地、三是要有钱,最重要的还是钱,有了钱就会有刀枪兵刃,也会有粮,从而招到更多的人,对地的要求就不会那么迫切。一念至此,曲阿和端木凌略微有了些底,只要有所求就好做文章。端木凌从囊中掏出三枚银币捧到三位牧民面前:“多谢老丈为我讲解,这点钱权当谢礼。”

三个牧民哪里见过银币,见制作如此精美的白银知道贵重,慌忙摆手道:“我们只不过闲谈,又蒙将军款待酒肉,哪能再收钱。”

“那我就向三位购买三只羊,这总成了吧。”

民风淳朴,看来拓跋力微也并非贪婪之徒,端木凌又有些凌乱了。三个牧民相互看了看,齐声说道:“那就多谢将军!”

三头羊哪够数千人吃,三个牧民与其部落共送来五十头羊,得到五十枚银币之后,一个个喜笑颜开的离去。百人分到一头羊,一个人也不过能吃上两口,这确实出征以来吃的最好一顿。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明第一臣完整版免费 帝国崛起之开局签到虎式坦克 异世大明:我用一百条命成圣紫炀 大明第一臣贴吧 亮剑:我震惊了李云龙罗战李云龙 异世大明:我用一百条命成圣 唐船 大明第一臣小说最新章节 让你治水患,你刨皇帝祖坟?马龙藏海 逆转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