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接连受打击,很是恼怒。先是挨了一板儿砖,天子在济南再次登基,使刘备丢了颜面,尽管对外宣称那个天子是假的,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有朝一日会水落石出;接着刘备又被当头一棒,孙权竟然突然从猇亭撤兵,沿江建立防线,使刘备在荆北面向曹仁和文聘,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最后,刘备又被狠狠地敲了一闷棍,天子敕封孙权为南越王,那也就是说天子即使是假的,因为孙权的臣服也成了真的,刘备已经得到消息,周仓的水师移军夏口,无疑又对自己构成威胁。此次出征,刘备水军水战并不擅长,因此数量并不多,而且本就不是江东水军的对手,现在再加上一个周仓,刘备彻底断了渡江进攻孙权的念想,那会比曹操的赤壁之战败得还要惨,而自己可没有曹操那么雄厚的资本。马良与黄权力劝刘备退军,但是刘备一旦撤兵,那江陵孤悬在外,必然要放弃,岂不又沦为笑柄?气势汹汹来夺荆州,只拿下一个秭归和江陵,周仓却成为最大的赢家,曹丕也分得一杯羹获得襄阳与合肥。这口气刘备怎么能咽的下。咽不下又能怎么办?找曹仁撒气吗?曹仁可不是夏侯渊,更何况他的侧翼还有江夏的文聘,刘备更担心自己与曹仁交战时,孙权发兵断掉蜀军回川之路!屡败屡战,在逆境之中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刘备,在称王称帝之后却迷失了方向,而且他如同曹操一样随着年龄的老化,脾气越发暴躁,越来越听不进人言。曹仁在夺取襄阳之后就驻兵于当阳不前,他在观望孙刘。然而,两家在对峙三个月后,以孙权突然撤军草草收场,为防备刘备,他领李基、李绪分守樊城与襄阳,东里衮坐守宛城,时刻应对可能开启的大战。刘备出兵已有半年,曹仁有把握只要自己再坚守三个月,蜀郡的士气就会消耗一空,那时候就是反击之时。刘备真真儿的体会到汉中之战时曹操的痛苦,求战不能,粮草长途转运,大军在这里空耗钱粮,想要撤兵又怕被耻笑。他更怕回到益州之后,被人质疑,天下怎会有两个大汉。运送粮草的赵云来到军前,苦劝刘备撤军,既然已经斩杀范疆张达,张飞的仇已经报了,傅士仁也杀了算是报了关羽一半的仇,再战荆州已是无益,不如回军成都。一个空江陵,不如让给曹仁。汉四二四年正月,带着愤怒、羞辱与不甘,刘备延来路撤回益州,留犍为太守李严把守永安,建白帝城。孙刘相争,刘备劳师远征徒劳无功,孙权丧失底盘,保存人马。两个渔翁获得巨大利益,周仓窃取江南,曹丕获得荆北三郡还有合肥。四方的形式再次发生改变,孙权退出角逐,依附于周仓开始向南部开拓;周仓势力剧增,而且消除孙权可能带来的隐患,只需全力对付曹丕;曹丕成为挡在刘备前面的防火墙,还要防备刘备在自己背后捅刀子。汉四二四年二月,毒士贾诩病重,曹丕亲自到贾诩府中探病,并询问身后之事。贾诩纵使智计百出,也难再有扭转乾坤之力,除非周仓犯浑或者周仓突然死去引发打乱。“臣深感陛下厚恩,恨不能再为陛下出谋划策。冥思苦想几条韬略,供陛下参详。主公之大敌,周仓耳。此人心思极难揣摩,现又在推行其新政,若成则势不可挡,若失则土崩瓦解。故陛下要与其争揽人心……”曹丕点点头,这一点陈群也对自己说过,不过曹丕理解偏了,他与陈群都认为要收拢士人之心,获得士族的支持。“我欲趁其江南初定,人心未附,御驾亲征,又恐后防空虚,文和有何高见?”
这是司马懿给他出的主意。贾诩微微摇头:“陛下出征怕是又要中周仓之计。老臣以为,对付周仓唯有处之以稳,令他无机可乘。陛下正当壮年,而周卫国又能在位几载?他若不在,其政必乱。”
曹丕不过三十五岁,周仓已经五十八岁,完全可以把周仓靠死。毕竟周仓在做的的这一切都是与现在格格不入,迫于周仓的权势和威信才得以实行,很多人并不从心里认同。试问,周仓死后,有谁能有他的才智、威信?又有谁能够延续他的治国策略,只要有变故就会产生混乱,那就是机会。轻舒一口气,贾诩缓缓说道:“老臣最担心陛下沉不住气,轻易出兵与周仓一较高低。”
“那文和先生以为刚当如何?”
“东守西攻。老臣以为陛下可先夺取汉中,取益州以除后患。汉中与益州虽地势险要,但并非不可争夺,陛下可接连西羌和南蛮为援,此外孙权迫于我三方夹攻不得不臣服于周仓,其属下怎不会怀念故土,对周仓又怎无愤恨之心?陛下不妨把益州许给孙权,引他攻川,则刘备疲于奔命,此时陛下再遣大将兵出长安,汉中可得。”
贾诩老成持重,他不看好周仓的新政,他认为周仓一死,新政必乱,因此现在没有必要在军事上与周仓一绝雌性,而是攻心,与周仓争夺人心。蜀道虽难,但凭武力夺取巴蜀的例子很多,不是拿不下来。先消灭刘备,再图周仓。曹丕并不后悔自己出兵襄阳,把孙权逼到了绝路,只是恨孙权没出息,怎么不战而退反而缩起来。司马懿出主意出兵江东,就是又打孙权的主意,再次把孙权拉入自己的阵营。两大谋事意见出现分歧,曹丕一时有点拿不定主意。贾诩却不在开口,该说的都说了,听不听在你,他从来不力谏。“文和好好休养,朕再思之~”贾诩轻轻叹口气,合上双目。三日后,贾诩病故,终年七十六岁,曹丕将其厚葬,谥号肃侯。长子贾穆袭爵,次子贾访,三子贾玑为列候。所谓肃,恭敬、认真,贾诩几经易主都是尽心竭力,献计献策,计策好与不好是谋士的事,采不采纳是君主的事,算是对贾诩传奇一生客观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