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线钱九陇等人受阻于宁州,杨文干占据庆宁二州耀武扬威,反观唐军内部反倒是军心动摇。 不得不说,李建成作为太子,至今已有七年,未曾有失德之处,待人温文尔雅,风评甚好,现在被囚禁,储君之位不保,竟是有许多人表示同情。 自李建成被囚后,来自长安以及各地的求情奏疏一本接一本,李渊的案头都堆积如山了。 李世民采纳高冲的建议,以退为进,附和众臣一起求情,并未落井下石,且不提高冲,李世民本人都是心知肚明,但凭这一次私藏兵甲的罪过,不足以废除太子。 尽管如此,但是谁也没想到杨文干会悍然起兵,这是李渊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换个角度来说,杨文干对于李建成给他私运兵甲一事并不知情,压根也没有造反的意思,直到事发依旧是毫不知情。 若是宇文颖奉命去查探,在庆州晃悠一圈,然后回来如实汇报给李渊,李渊或许放下戒备,李建成受一番斥责,这事也就过去了。 但偏偏有李元吉这个大聪明,命令宇文颖将实情告知杨文干,并嘱咐杨文干见机行事,杨文干对李建成忠心耿耿,见李建成被囚禁,惊怒之下就“见机行事”了,直接起兵。 李元吉可真是李建成的好弟弟。 现在杨文干起兵后,更是暗中得到太子党的支持,固守庆、宁二州,眼见这个胆敢造反的反贼依旧嚣张,李渊如何能忍,立即召见李世民。 “二郎,给你半个月时间,务必歼灭杨贼,可能做到?”两天不见,李渊的脸色更差了,一脸阴鸷的沉声问道。
李世民心里一惊,故作轻松的宽慰道:“阿耶不必忧虑,杨文干跳梁小丑,钱永业他们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将其歼灭,你保重龙体要紧”。 李渊面无表情,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道:“我已传旨京城,切断各地跟庆州的来往”。 李世民低头不语,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杨文干之所以如此“勇猛”,肯定是有某些人暗中支持。 “杨文干败亡这是迟早的事,但此事牵连到东宫,拖延日久的话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所以我要你去一趟,至多半个月时间,取来杨文干的人头”。 李渊尽管心伤愤怒,但是思路依旧无比清晰。 一旦让杨文干形成气候,那么那些观望的人,那些支持嫡长正统的人,一定是纷纷响应,那个时候势必会扩大战争范围,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李世民闻言只得应诺,“阿耶放心,儿一定尽快歼灭此賊,将其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 见李世民领悟到要点,李渊点点头,欣慰的赞叹道:“你做事向来考虑到大局,这也是为父最欣赏你的地方”。 说到这里,李渊便是面色阴沉,冷声说道:“不像那个逆子,身为储君,做事全然不顾大局,鼠目寸光,难当大任”。 李世民心头狂跳,低头不语。 “二郎过来”,良久,李渊轻声说道:“把你踹伤了,可有让御医看过”。 李世民心头一热,抬起头笑道:“阿耶言重了,儿从小就身强体壮,身体没事的,好久没挨你的打了,这一脚倒是让我想起小时候了”。 一边说着就是眼眶微红,“阿耶,你莫要生大哥的气了,我们一奶同胞,我很清楚他的秉性,他绝对没有其他的意思”。 这倒是李世民的真心话,无比的真诚,没有任何的虚假,因为李建成真的没有造反之心,这一点李世民很是清楚。 李渊定定的看着李世民,看他一脸诚挚,感受到那份心意。 李渊慨叹一声,往后仰靠在榻上,脸色很是复杂,似乎是挣扎犹豫,似乎是怒火重燃。 忽然出声道:“今日便出征吧,待你班师回朝后,下诏立你为太子”。 此言一出,身后的内常侍王德古井无波的老脸上满是震惊,身前的李世民一个踉跄竟是没站稳。 “阿耶,不可,太子乃国本,怎可更改”,反应过来后,李世民压抑住心头狂喜,忙是跪拜恳求。 “你也等这一天许久了”,李渊疲惫的摆摆手,“就不要多言了,出去吧”。 “阿耶……”,李世民顿时惊恐,急忙辩解。 “出去”,李渊闭上眼睛沉声道。 李世民只得起身,“阿耶三思”。 转身缓缓离去,这一刻,他只觉得脚步无比沉重,心底莫名的躁动。 忽然,李渊出声道:“我做不出前隋文帝的杀子之事,那样对不起你娘,事后改封你大哥为蜀王,蜀地偏僻,你也可以放心了”。 李世民脚步一顿,想起高冲密信叮嘱,慨叹一声,转身说道:“大哥并未失德,臣民敬服,无故废立唯恐动摇国家根本,大唐现在的安宁来之不易,还请阿耶三思”。 话音落下,李世民深深一拜,转身离去。 出得宫门后,李世民深呼一口气,好险,面对这等诱惑,刚刚差点就没有把持住。 现在的李世民很是疑惑,这个疑惑是针对高冲的,为什么高冲再次猜对了,为什么高冲会断定李渊一定会有这样的惊人许诺呢。 高冲当然知道,因为这个许诺在史书上浓墨重彩,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许诺,直接导致玄武门之变,给予李世民兵变上位一个体面合理的借口。 毕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圣人金口玉言。 李世民走后,李渊眉头紧蹙,思虑良久,方才问道:“王德,他说的是真心话吗?”如同影子一般的内常侍王德闻言浑身一震,躬身回道:“这个老奴不知,只知道太子殿下绝无二心”。 这是实在话,李建成没有理由造反,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便秦王军功赫赫,势力庞大,但是至少在私藏兵甲发生之前,李建成依旧是稳坐太子之位。 主奴二人相伴数十年,王德对于李渊从不讳言。 李渊微微颔首,眼神莫名。 李世民一声令下,秦王府终将迅速调动起来,三万兵力仅仅一天时间就调遣完毕,直接开赴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