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空裴寂早在殿外候着,见李世民出殿,上前行礼道:“老臣恭贺大王”。 李世民将圣旨交给他,朗声笑道:“玄真公,圣人的意思本王明白,你自去宣旨吧”。 裴寂接旨拜谢,同时对着甘露殿行跪拜大礼,而后转身离去。 “立秦王为太子诏: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世民。 器质冲远,风猷昭茂……宜乘鼎业,允膺守器。可立为皇太子。所司具礼,以时册命。”册立太子的诏书终于颁布,许多人欢呼雀跃,更有许多人惴惴不安。 天策府的官员干劲十足,次日便将东宫清理出来,李世民正式入主东宫。 至于李建成的诸多儿子们,李世民特意下令强调,不许刁难,全部妥善安顿,今后这些人只能混吃等死的圈养着,不能从政从军,不过这结果比之原本轨迹上已经好过许多,终究是富贵终生,不缺吃喝用度,胜过天下不知多少人。 李世民入主东宫后,权势日盛,封德彝、萧瑀、宇文士及等政事堂宰相全部依附。 李渊看到李世民的威望如斯,深思熟虑之后,终究是下定决心,在朝参之上,颁布《皇太子断决机务诏书》,诏书如下: “皇太子断决机务诏:朕君临率土…皇太子世民,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朕付讬得人,义同释负,遐迩宁泰,嘉慰良深。自今以后,军机兵仗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既溥天同庆,加惠泽。文武官人,节级颁赐,务存优洽,称朕意焉”。 或许是保全最后的体面,或许是李渊心里已经疲惫,李渊将军国大事悉数交给李世民,当众:“自今日起,大小事务,悉委世民决断,然后奏朕知晓即可”。 此诏一下,满堂震惊,李世民也是惊喜交加,面露惶恐的拜道:“陛下,臣尚稚嫩,唯恐辜负厚望,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李渊面无表情的看着李世民,沉声说道:“太子无需推辞,各司依诏而行”。 众臣领命,李渊继续说道:“今后朝参自去东宫嘉德殿”。 众臣应诺。 承恩殿,原来是属于李建成的宫殿,现在便属于李世民,秦王府旧臣济济一堂,在此庆贺。 酒过三巡,李世民志气昂然,举杯说道:“孤有今日,全赖诸位勠力同心,先干为敬”。 众臣纷纷举杯,然后程知节便是叫嚷道:“只可惜敬德那厮不在,他追捕九原王至今未归,殿下,要不让某前去协助吧”。 丘行恭闻言便是激动的起身说道:“黔中王和九原王作乱,有许多党羽依附,殿下,要不要某家将这些人都杀了,家产充公,以儆效尤”。 话音落下,高冲便是皱眉说道:“不可”。 见众人看过来,高冲直言道:“罪过皆在二元凶,其他人不过各为其主罢了,若是牵连诛杀,必定造成动荡,于殿下声名亦有损”。 长孙无忌力挺便宜舅舅,附和道:“二凶的党羽之中不乏良臣名将,殿下以宽仁待之,赦免他们的罪过,他们一定感恩戴德”。 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直叹道:“他们忠于自己侍奉的主公,这是忠臣义士,不可滥杀,辅机,回头拟下令旨,赦免废太子党人的罪过,包括逃亡的薛万彻、宇文宝等人”。 高冲闻言继续说道:“魏征、王珪等人皆乃大才,若是殿下既往不咎,将他们召回朝中,必可收服废太子党人之心”。 李世民胸怀大度,闻言再次应允,只是高冲提出的这一点便是惹得有些人不快,毕竟朝中的官职就那么些,若是召回废太子党人,那岂不是有可能完成自己这些从龙之臣捞不到好位子。 李世民见有些人面色不愉,便是笑着安抚道:“明日朝参,孤将论功行赏”。 众人闻言顿时欣喜拜谢。 翌日,第一次在东宫嘉德殿举行朝参,上首坐着皇太子李世民,颁布赦免和召回两条令旨后,李世民便示意内侍张阿难宣布圣旨。 这是圣旨,而非令旨,这便是李世民连夜跟李渊求来的旨意。 任命幽州都督府长史宇文士及兼任太子詹事,统辖东宫三寺、十率府的政令,位列正三品,是为东宫属官之首首,总判东宫府事。 大理寺少卿高冲兼任太子少詹事,为詹事之贰,即副手。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为左庶子,并州都督府长史高士廉和房玄龄为右庶子,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太子冼马,薛收为詹事主簿,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其余人等,各自加官。 至此,原秦王府众臣全部转入东宫,本来依高冲的资历和功劳,位列东宫属官之首的话也无可厚非,只是宇文士及原本便是天策府司马,原本便是天策府属官之首,先前更是官拜侍中,让他屈居高冲之下着实有些委屈。 对此,高冲自然不会去计较,宇文士及毕竟是跟他爹一辈的人,现在李世民尚未登基便急着争功,影响实在恶劣。 长安城大刀阔斧的进行一些变革,长林门这场军事政变最终悄无声息的收尾,李渊顾全大局,外放四长史后,迅速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使得易储这件大事显得波澜不惊。 终南山里,尉迟恭率领万余府兵搜捕,历经月余,终于发现李元吉的踪迹,堂堂大唐齐王,竟是率领数百亲信在山中落草为寇,真是徒增笑柄。 尉迟恭一边拿出关于赦免和召回的两条令旨,一边下令攻山,山上的人东躲西藏,在山中缺衣少食,见李世民已经赦免他们的罪过,纷纷连夜下山请降,其中便包括齐王府护军薛实。 “大王,臣去了”,薛万彻叉手行礼道:“落草为寇辱没先人,即便下山就擒,也好过在此仓惶度日”。 李元吉大恨,破口大骂薛万彻背信弃义,薛万彻自去甲胄,背负荆棘,下山就擒,此时李元吉身边仅剩数十护卫,以及惶恐不安的宇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