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崛起烽燧 > 第三十七章 六月新苏庄

第三十七章 六月新苏庄(1 / 1)

大乾新胜,但是国内出了问题,被大乾兵锋压的喘不过气的外邦这次大朝会纷纷派来使团,一方面是大乾军威鼎盛,另一方面怕是打探消息为主。  很快大乾太子被幽禁的消息就传遍了各邦使团,自古中原大国,凡有夺嫡之争,边境必起战事。  这也是为什么尚书省对于一些提及二皇子的官员直接罢黜的原因。  宰相的铁腕手段也不断的刺激着帝君赵钰民,身为皇帝,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  太子赵载承,从名字就能看出帝君赵钰民的看重。  载悠悠大乾之国运,  承历代帝王之远志。  元月初七日,隆盛十二年第一次朝会,太子终于露面了,但是朝堂上却少了很多面孔。  今天,尚书省尚书令闻器告老还乡,中书省中书令戴温接任尚书令,中书令由门下省侍中李信接任,中书省侍中由礼部尚书刘良接任。  皇权和相权相争的结果,要么皇权旁落,要么相权无威。  闻器以七旬之身回了江南道老家,尚书令掌管六部,手握宰相之权,但是为了太子,闻器选择了妥协,太子乃一国之本,断不可有所改动。  身为太子太师的闻器用自己的仕途挽回了太子的地位。  历来宰相告老还乡都会加三公之一作为荣封,但是闻器却没有,就连太子太师之衔也被封给了新任尚书令戴温。  最后仅以从二品光禄大夫的散官衔作为仕途的结尾。  今天的朝会,太子几度落泪,因为一道道调令之下,原本支持太子的官员有三成人被贬,明升暗降,左迁……这些人都是为了太子赵载承恢复东宫之位而奔走之人。  太子妃被贬为奉仪,三岁的皇孙赵元沐的嫡子身份已失,注定了这一生与帝位无关。太子东宫的官员也被换了一茬。  因为太子之事被牵连官员近两百人。  太子议政之权也被帝君赵钰民收回。太子赵载承犹如木桩一样只能听政。  长安城里面历来不缺谈资,开春之后的播种才是国中大事。  苏庄的地有一万一千亩,从过年到二月开春,苏庄收了一百户就不再收庄户了。  在苏园外新来的庄户和年前的庄户们把旧屋子住满了。  去年年底卖百果酿的收益还有开支,最后给苏父清点库房的时候有银一千两,铜钱七百贯,年前去畜市买了些牛和家里的牛凑足了一百头。  今年都分给了庄户,约定好的,三年内还一只牛犊,这头牛就属于庄户了。  苏策对庄户好,所求的就是庄户对苏家不起异心。  聚人气,兴家业,这句话很适用勋贵。  想象一下,要是封地里面的庄户和食邑都没有了,那么要一片荒地有什么用处。  渭水旁的这片地力很肥,在苏庄旁边也没有接壤的村庄,泾阳县城在苏庄的北面四十里,往南十五里是长安城,往西两里地就是渭水,往东十里是北衙六军的驻地,这块地的位置相当不错。  开春庄户们已经带着耕牛下地了,渭水的冰面也消融了,来往于河面的舟船也变多了。  每天辰时苏策起床都会和亲卫们一同在校场打磨身体,顺便教教苏策那一百个未成年的食邑们。  巳时苏策和亲卫们各做各的事情,苏策回苏府看看书或者陪双亲说会话,亲卫们则开始每天的巡查,苏园内外分两班,五人在庄外骑马巡视,五人在庄内,另外十人值守夜班。  周围都是荒地,庄子里面的小孩多,万一被叼走一个,可就是亲卫们的失职了。  苏园内的私塾挤的满满当当的都是孩子,亲卫们准备等着庄户们忙完农时,就把庄子重新归置一下。  以后苏府外,高墙内做为私塾,亲卫们和庄户住在苏园外。  这也意味着苏策又要花一大笔钱了。  苏父现在过得很痛快,苏府的新产业,每年算下来百果酿能带来五万贯的进项。  今年老爷子是准备大干一场了,每天下午都会拉着苏策在庄里走走停停。  苏策有种回到上一世去工地的感觉,每天夹着一只炭笔在木板上写写画画。  就这样到了三月底,庄户们耕种完毕,苏庄开始在长安城南订购大量青砖青瓦,在集市订购一百顶帐篷。  在原本的苏庄基础上建起来一百套小院,房子是青砖青瓦,院墙是拆下来的土坯垒成,外面抹着一层黄泥,在涂上石灰,白墙青瓦的很耐看。  怎么样让人死心塌地,就是给他所有他想要的。  苏府内院三进的院子只能亲卫及其家眷进入。  而庄户们住的地方也不差,主家建的房子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再也不怕屋漏淋雨了。  种的地,租子只有三成,还分了牛和工具,家里以前乱跑的泥娃子也能去苏府外院里面的私塾读书了。  在苏府外,新建了很多建筑,南边是新建的酒坊,这里以后专门用来制作百果酿,东面西面南面是庄户的小院,两路从东西边庄户小院留出的开口通往西边的耕地,东边的官道。  到了六月初,庄户搬进了新家,同时也自发的和苏父签字画押,以后他们就不再是佃农而是庄户了,虽然失去了佃户的自由,成为了有主家限制的庄户,但是颠沛流离的佃户生活谁愿意过谁去过吧。  李常被苏老爷子提拔成了管家,以后外院的事情就都是李常去管了,名不正则言不顺,李常帮着苏策做了很多事,苏策年纪轻,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但是苏老爷子不能当做不知道。  苏老爷子怕苏策抹不开脸面,和李常给苏家定下了规矩。  内院男丁不可入,免得冲撞了苏家家眷。  同时,苏母去长安城请了两个从宫里出来的老嬷嬷,说是请,不如说是被求的没有办法了。  宫里的规矩大,宫女听着好听,但是一旦上来年岁,三十五岁就被“放恩”到了宫外,这些人除了伺候人,哪里有养活自己的手段,要是家人还在那还好说,要是找不到家人,最终的结局大多是悲剧收场,苏母遇到了,看着可怜就带回来了两个。  与此同时还有从人市赎买回来的六个丫鬟,都是苦命人,到了苏家至少能吃饱穿暖,家里唯一的男丁,苏策也是洁身自好,宠着王兰一个人。  内院的人多了起来,也不空荡了。  两个老嬷嬷都没用苏母吩咐就把内院打理的井井有条。  三进的院子,中院不住人,也是前院,有正堂,侧厅。  后面是东西两院,东院住着苏策夫妻,西院是苏老爷子和苏母。  自从苏母带回来八个人后,一个嬷嬷带着三个丫鬟跟着住进了东西两院的厢房。嬷嬷住西厢房,三个丫鬟住东厢房。  至于吃饭还是老规矩都去外院的大食堂吃饭,哦,庄户和他们的孩子早中晚三餐也在这里吃。  本来大乾吃饭时两餐,但是苏策从小就要吃三顿,所以苏府历来也是三顿,到了现在的苏庄也跟着这个习惯。  庄户们现在的粮食还在地里,等到这一季粮食产出了,苏策让庄户去大食堂吃饭,庄户估计都不愿意,毕竟这要是传出去,占便宜没够的骂名可背不起。  至于亲卫和食邑那吃苏策的是天经地义,以后等食邑那一百个孩子长大了,也会从苏府搬出去,苏策也不能养他们一辈子。  施恩于下要有度,可帮一时难,不帮一世贫。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超品姑爷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父皇,请退位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