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开局在大唐迎娶长乐 > 第853章:触怒!心绪!

第853章:触怒!心绪!(1 / 1)

此乃朝廷老臣,尚书右仆射高士廉稳慎之言,使房玄龄、魏征等臣皆以为如今情势,朝廷正该如此,其中的难点,唯有秦文远的态度最为关键……

  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说出此等建议,使朝廷各部大臣皆是窃窃私语,分析其中的利弊。

  薛国公长孙安业并不满此等使突厥部折中妥协的建议,左思右想却又没有更好的主意使突厥部不理会契丹和徐军的威压而继续南迁。

  这厮为给秦文远施眼药使其难受,终是想出毒计,竟是于殿上不顾面皮厚颜而道。

  “皇上;臣以为欲使突厥部解决当前危机,可下旨令秦军于定襄城外应对契丹骑兵,使其为突厥南迁计划护驾保航,同时也可传达给薛延陀部朝廷力挺突厥部的信号,让真珠可汗夷男有所顾忌而不敢妄动。”

  此语端是毒辣,使秦文远以自己之矛刺自己之盾。

  张公谨、李道宗及韦家、萧家等看秦文远不爽的大臣闻长孙安业此等计谋,皆是暗里赞这老匹夫此计妙极,纷纷于殿上附议长孙安业所奏。

  李世民龙榻上谓秦文远而道。

  “秦文远;长孙安业之提议你以为如何?”

  秦文远闻言,竟是于殿堂上嬉笑说道。

  “皇上;臣且先不说长孙大人此提议如何,如是欲使松漠徐军对付契丹部,朝廷当以什么理由呢,难不成说为了突厥南迁朝廷便要修理别族吗?此举就不怕引起契丹族及草原各部族对朝廷的反感使其全面反击,陷边塞于战火。想契丹骑兵于定襄城外出现,并无有侵扰别族的恶行,此地域本是诸多少数民族聚集之地,朝廷莫非不准别人在自家的地盘行事、折腾?长孙大人此提议当真岂有此理,安的什么打猫心肠以为别人不知,却是太过着相,这老儿不就是看秦某不爽,欲诬陷使突厥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乃秦某所为吗,何不直接于殿上弹劾秦某插手突厥之事呢,施此等自以为是的阴招,以为自己有多高明,秦某看来,太特么小儿科了,想要与徐某玩,长孙家尽管划出道来,秦某奉陪便是。”

  这厮说话,自始至终皆是嬉笑之颜,虽言语犀利、霸气,却是让殿上的大臣并无感觉到紧张的气氛,唯有了解徐天性子的皇上和十数位大臣,对秦文远此等表情却是为长孙安业今日招惹这煞气颇重的小子捏了把汗。

  李世民金銮上暗骂长孙安业。

  “个老东西,为你长孙家那点恩怨,手中没有干货如何能让这混蛋小子屈服,老子好不容易让这小子的性子有所收敛,殿堂上有做官的样子,这老匹夫却又撩拨这小子做甚,就不怕他对长孙家施报复手段,那时,满沟子的垃圾,却要朕来给你长孙家擦吗?”

  这皇帝老儿暗骂长孙安业的语句已然被秦文远平时的话语带偏,竟是于语句中出现诸如“干货”和“沟子”这样的词语,如是被殿上的大臣知晓,怕不引得满堂哄笑。

  长孙安业被秦文远言语颠对,且有犯浑的威胁之言,这老东西欲要于殿堂上与徐天叫板,却被兄弟左监门将军、清都郡公长孙恒安拉住,使眼神制止这老鬼不理智的行为。

  薛国公长孙安业虽气得满面胡须抖动,腮帮子鼓起,得兄弟提醒,想自家现今如何是秦文远的对手,多的时间都忍了,何必在意一时于言语上争得面子。

  “忍!老夫忍了,看你秦家能横到几时?”

  这老鬼如是想着,收拾起不甘的心绪,冷眼望着秦文远。

  李世民闻秦文远之语,暗骂过长孙安业之后,想还是得尽快处理突厥部之事,如看着此事不管,时间稍久塞外情势定然生乱,岂不坏了往“泰山”封禅的事。

  “秦文远;依你之意,且说说突厥部如今该当如何。”

  “皇上;此事其实简单,欲要使草原各部落安宁,朝廷当对各部族施行同样的少数民族政策,休得厚此薄彼,突厥部如今情势,朝廷可传令阿史那思摩率部于漠南,定襄广阔之地设立牙帐,使其部落族人于此休养生息,将靠近北面侵占的领地归还薛延陀部,如此、两部族人各安于族地,而戈壁以南自古有诸多民族放牧,此次契丹骑兵于此地,想必也是害怕突厥部占据此地而影响部族的生计,臣以为,戈壁以南当维持往昔之状,使各族皆有于此放牧的权利,休得为一家所用,至于朝廷顾虑大唐边塞的安危,以为有缓冲之地可高枕无忧,此想法,臣认为大错特错,想事物有诸多的变数,使突厥部于此既可为大唐之屏障,谁又敢保证突厥部不会因利益成为少数民族势力入侵大唐的先锋。应对危机,朝廷需要做的,不是寻求外力的帮助,而是得靠自己的实力,所谓;求人如吞三尺剑,靠人难如登九天!一个国家,当有自信不惧任何势力,如此国朝方能经久不衰,世代相承。”

  秦文远此话除了将戈壁以南的复杂情况言明,同时将事物的两面性阐述清楚,正是于战略的层面分析朝廷应该注重的事宜而非事事想着投机取巧。

  朝廷中自有不少有识之士,闻秦文远之语而为自己对朝廷应对危机没有建设性的想法感万分羞惭。

  有平章事、谏史大夫魏征出列说道。

  “老夫等闻齐王之语方知对处置军政之事的浅薄,齐王所言国家当有自信,老夫以为此语才是国朝应该专注的重点,是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如是没有自信,如何能应对不测的风云,而自信源于实力,是也;国家的重心当发展民生、军事,使国力强盛为主旨,而于外族势力事务,国朝不必过多干涉,即便是发生动乱,只要不危及大唐本身利益,何不效渔翁坐收鱼利呢?”

  魏征话落,顿引起殿上诸多大臣的喝彩声音。

  李世民此时方知一意孤行支持突厥的谋略有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双目扫视殿上诸臣,待喝彩的声音平息后开口说道。

  “朕允准秦文远所奏应对少数民族势力之策略,着新科状元,太子东宫詹事杨继兴为朕之使节出使突厥、契丹、薛延陀等部传达朕意并行安抚。”

  李世民口谕,自有中书令照旨遵行,行文调杨继兴往漠南之地出使诸部落并相机行事。

  皇上此口谕估计远在漠南的阿史那思摩做梦也未曾想到会是这般结果,早知如此,何不按齐王军令使突厥部照令施行,也不致于使部落族人往漠北迁徙使族人人口急剧减少。

  ……

  处置好突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事,李世民再是提及往“泰山”封禅的相关事宜使诸位臣子再议。

  “泰山”封禅之事,说起来已然是朝廷议论很久的话题。

  早在大唐贞观五年便有诸多朝臣上表皇上往“泰山”封禅,使此事成为大唐诸多臣子议论的主题,而那次的提议,却是被魏征拿命相谏而使其搁置。

  列位看官容小的闲言数语:这封禅之事纵观历史,其实也只有数位君王得以成行,而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帝王之一,李世民却是因诸多原由,致死也未能达成他心中的这个宏愿,成其为他帝王任上最大的遗憾……

  “泰山”封禅之事,自古为帝王的最高荣誉。

  于此事,其实并非每位帝王皆有此信心,有底气去“泰山”举行如此重大盛典,历史上也只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五位皇帝亲临“泰山”举行封禅大礼。

  大唐贞观年间,大唐国在李世民的强力治下,内外可算得政治清明,尤其使内政施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任用廉史等励精图治的国策,使大唐社会呈现出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

  如此的安宁局面之下,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如何不想往“泰山”行此等大典呢。

  鉴于前两次有大臣提议此事皆被群臣反对,李世民此次下定决心便是有臣子再予反对,那怕激起公怒也要成行。

  此事未施行之前,这老儿便将数道旨意传达往“泰山”途经的数州城,同时调动唐军主力聚集往“齐州”欲行护驾之事。

  便在各州城衙门接旨准备接驾,“齐州”贤王秦长青军令约束秦家军于齐境内避免与唐军冲突,使李世民“泰山”之行一帆风顺之时,一时、长安城往“泰山”沿线的州城衙门皆是使百姓净街,使军士军容整洁,谁也不敢因此等小事而触怒皇上这等决心。

  闲言休提,书归正传!

  说太极殿上,李世民为此事召集群臣,使荆王李元景再次提及“泰山”封禅,将其早就授意赞同此事的百官联名上表,此乃皇帝老儿为达成此行,欲要堵住反对此事的大臣口实使出的诸般手段。

  皇帝于龙榻之上见荆王李元景与百官奏表“泰山”封禅,龙颜大悦,稍许故作谦逊姿态之后,立即口谕当朝儒生、学士等商议封禅的有关细节流程,对太常卿傅奕等人言道。

  “朕使你等为封禅使,负责具体的牵头,组织事宜,不得稍有懈怠!”

  傅奕等领旨之后,李世民再下旨确定往“泰山”封禅的时间定在大唐贞观十七年二月。

  皇上定下封禅的时间,朝臣多是欢欣,此“泰山”封禅虽然是帝王的最高荣誉,然、此等盛典于大臣们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契机。

  长孙家、韦家、萧家、王家等世族和诸如李道宗、张公谨等朝廷勋贵更是欣喜此等于皇上面前大肆拍马的机会,皆是做足功课,引经据典想着如何取悦圣上,说不得皇上高兴,便赐于他等无上的荣耀。

  却因这“泰山”封禅盛典乃朝廷最高规格仪式,除旌扬君王的丰功伟绩,对其随行的臣子也会是光耀门楣、青史留名的机会。

  皇帝的上谕里,长孙家等世族和朝廷勋贵正是在随行往“泰山”封禅的名册里,可见皇帝老儿心里对这些臣子的倚重。

  秦文远、魏征等臣却是被李世民旨意留下,使其辅佐太子李治监国。

  就在万事俱备,只待时间到了便旌旗飘扬,鼓乐震天,使天子仪仗开拔的喜乐里,却偏有人为不可抗力的事发生,使李世民和善于钻营的大臣等为即将的好事终成泡影。

  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事不可强求也!”

  大唐贞观十七年元日刚过不久,天现异像,使大唐百姓肉眼可见天空有暗云密布,其日暗淡无光,使长安城军民、官员皆是有些惶恐,各种谣言四起。

  钦天监李淳风夜观天象,发现有异常之星于太微星附近出现,此乃凶兆,速禀报朝廷。

  太史令薛頣与钦天监李淳风于“甘露殿”奏禀,李淳风面色凝重言道。

  “启禀皇上;臣夜观天象,发现有星孛于太微,恐为皇上泰山之行凶兆。臣以为皇上不可以身犯险,执着于封禅之事。”

  薛頣也是一旁言道。

  “此天象使臣民惶惶,如此情势恐天下有动乱发生,臣以为皇上还是暂缓泰山之行!”

  闻听两位臣子之言,李世民心里的那个恨哟如滔滔的江水奔流,缓步于殿堂里窗前仰望苍天不发一言,面上表情变幻万千,终是这皇帝老儿疑心病重,害怕强行封禅之事触怒天机,稍许时刻便恢复心绪,传召众臣“太极殿”议事。

  众臣闻召,约一柱香的时间已是聚齐殿堂,李世民再使钦天监李淳风奏报天象,分析此天象所传之预兆,待众臣闻悉此中的凶意,皆是面色凝重之际,李世民开口说道。

  “天意不可违,传旨各州城衙门,朕暂停泰山封禅之事,使调往齐境之唐军各归建制,休得扰民。”

  皇上口谕即出,有中书令自是遵旨办理,片刻功夫,长安城便有十数马背上背着信筒的骑兵快马出城往各地传旨。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父皇,请退位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乱世武夫 超品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