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赵锦程便准备好,设定系统回到和朱棣约定的时间。不得不说现在系统在时间问题上已经好用多了,就好像一个时间线上的导航一样,可以特别精准。大明早朝,众臣朝拜。在进入大殿之前,便已经开始行叩首之礼。明成祖朱棣也已早早坐在了大殿龙椅之上,他知道今天自己难免要浪费口舌。为了稳定后方,他必须提前给众位大臣打几针预防针。“众臣觐见!”
随着内务府总管太监的一声呐喊,百官从殿外一步步走进了大殿之中。带领文臣的是当朝太子朱高炽,他在文臣之中有些极高的威望,因为他的贤良宽厚,明眼人都知道朱高炽将来必是一代明君。带领武将的是汉王朱高煦,他跟随朱棣征战杀伐屡立战功,在武将心中,朱高煦已经是他们的将军了。这便也是皇帝的制衡之术,如若太子独大,只怕当朝皇帝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众位爱卿,今日不论他事,你们给朕的奏折朕也都看了,没什么大事,各部分别自行处理即可。今日朕只论出兵瓦剌之事,众位爱卿可以畅所欲言,朕赦你们无罪。”
虽然有此一言,但是依然没有人敢做出头鸟,站在那个风口浪尖。赵锦程也看出来了,两位皇子如若不率先发话,只怕气氛会一直尴尬下去。“如何?哪位有见解?如若没有,朕便说说自己的想法。”
若一直没人发话,这出兵瓦剌的事便可以定下来。但是这样一来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问题,最终堆到战争时期再解决,那便会影响前方大军。“陛下,臣有话说。”
只见太子殿下站了出来,他这边其实有很多的问题,后方监国的重任将来必定会放在他的身上,有问题此时不说更待何时。“好,太子请教。”
“陛下,我大明多年来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北方边境一向不安定,臣知道,出兵是必然的,北方瓦剌的嚣张气焰必须灭一灭了。”
听闻此话,朱棣便知,大方向上已经没问题了,就看接下来众位大臣到底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陛下,臣认为,如今并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目前边境尚算安稳,我大明也需要厉兵秣马,在出征之前,国库必须足够充盈,百姓的生活也要有基本保障。如若不然,那打仗给国家带来的负担,百姓们是承受不起的。”
赵锦程也听明白了,其实说白了就是钱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出兵瓦剌就一定有隐患。说不准后方不稳,地方民变或者兵变,大明便内忧外患了。“陛下,臣有本启奏。”
此时武将之首朱高煦也必须发话了,他看出来了皇帝的心思,此战不仅不能免,还需要打的迅速,打的漂亮。他必须无条件地支持当今天子。“敢问太子殿下,你可知要达到你说的那样的盛世,要花费多少时间?在大明进步的同时,瓦剌也断然不会闲着。如若他们整军备战,我军在草原进击便会处处受制于敌。你不是武将,你如何知道瓦剌骑兵的威慑。”
此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如若出征,那便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在草原上,便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下。即便朱棣有红衣大炮,但是如若敌方骑兵偷袭,即便是朱棣的精锐部队,怕是也不能立刻反应过来。况且草原四面八方也没有什么屏障,敌军若主动进攻,进攻的来向怕是都很难搞清楚。所以现在攻打瓦剌便可以攻其不备,不能让他们的骑兵日益壮大,这样对明军是极其不利的。“太子可听懂了?”
朱棣在堂上踱步,得意地问道太子殿下。看来他对于朱高煦的回话特别满意。“陛下,如若必须出征,那从现在开始,宫中就要紧衣缩食,首先大型宫殿的制造和修葺必须停止,然后就是皇宫的吃穿用度。无论如何,不可以增加民税,也不可以在战争时期违反大明律例,进行不合理的搜刮。”
朱棣听明白了,说来说去也便只是钱的问题,而且这钱最主要是要从皇宫这边出。“宫殿建造和宫中的吃穿用度都可以缩减,这没问题。朕的后方交给你,太子,其他的事情你拍板就可以了。”
这可是一个千斤重的担子,后方不稳,那前军便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朱棣一句后方,一来是大明的百姓,二来是军队的后勤补给,如此重大的任务交给太子殿下主理,只怕他要一个人分成几瓣来用了。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既然陛下都已经发话了,太子殿下也自知除了他没人可以照顾好大明的后方。“臣遵旨。”
如此一句,便肩负了大半的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