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程接着说了下去。“如若大明在此时选择了修养生息,那便是在培养自己的对手。大明百姓众多,要想百姓安居国库充裕,是一个很大的任务。”
“但是瓦剌并不那么在乎百姓,他们的朝臣就是一群狂热之徒,对于他们来说,准备战争是比我们要容易得多也痛快地多的。”
听着赵锦程的讲解,太子殿下也逐渐明白了皇帝陛下的心思。当今皇帝是一代名将,所以对战局的分析能力也要高于常人,他既然觉得现在可以一战,那就说明当下确实是最好的时机。“对于父皇,我们都认为他好战,但是如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谁又乐意一战呢?风餐露宿、提心吊胆,谁又会喜欢这样的生活?”
太子殿下的想法很正确,这确实是最好的战机,否则皇帝又怎么会在此时选择御驾亲征呢?在了解了陛下的心思之后,太子更加觉得自己这个监国的任务十分重大,也十分艰难。“相信陛下一定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出兵,到时候打瓦剌一个措手不及,我大明骑兵在平原地带也绝对强悍,只要找到了瓦剌朝堂宗族的位置,也一定可以所向披靡、直冲敌阵。”
赵锦程的分析让太子殿下减少了很多担心,原本他对于主动出击并不看好,如此说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父皇也老了,如今还让他御驾亲征,实在是做儿子的不孝。”
大明以孝治天下,皇帝陛下的御驾亲征,自然会让太子首先想到自己的不孝。“太子殿下不必担心,我觉得您如若不让陛下出征,那才是不孝呢。陛下可是有着封狼居胥的梦想的,若不让他御驾亲征,这个梦想就再也无法实现了。”
看着赵锦程对皇帝陛下如此了解,现在说他不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只怕也没人相信了。太子殿下也对面前的这个人有了兴趣。“先生如此博学,之前在宫中怎么没有见过先生?”
赵锦程一愣,自己又如何配得上博学这两个字,只不过自己来自未来,知道一些历史罢了。直播间的观众们也纷纷起哄,好像每个人多读一些史书,到了过去的朝代之后,就都可以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一样。“不敢不敢,太子殿下,我就是最近才来到大明,你就当我是一个异国人士吧。我只不过最近和皇帝陛下的对话多了一些,所以比较了解他罢了。”
看来确实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知道身在局中的人是很难看清自己的。“先生谦虚了。或许先生可以成为太孙的老师,刚才那番话对太孙说一遍的话,一定可以对他有很深的影响。”
竟然选择让赵锦程去教育自己的后代,这就足以说明在太子殿下心中对赵锦程的认可了。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恭维,但是赵锦程是非常开心的。自己在古代得到的认可可比在现代社会得到的多得多。特别还是未来大明天子的认可,这可真是不可遇也不可求呀。“太子殿下太看得起我了,我呀,倒是可以和太孙讨论一下刚才的话,但是当他的老师,那完全不能胜任,我对当代的文学可是一窍不通呀。”
如若赵锦程真的答应下来这件事,那可就误人子弟了。况且他真的就是一个匆匆过客,又怎么可以在大明朝呆太长时间呢。“即便只是一次教导,那也算是他的老师。先生就不必推辞了。”
看来不久后赵锦程还会见到另外一位皇帝,祖孙三代励精图治,才有了大明的盛世繁华。同时赵锦程对这次的对话也相当满意,没想到同一个时代,他可以连续对话三位皇帝,这样倒是省了很多事情呀。“太子殿下希望将来的太孙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即便赵锦程知道这个答案肯定是希望他可以励精图治,好好把握大明安稳的时间,专心发展。但是赵锦程同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方面的答案。坐在一旁久未说话的太子妃也终于发话了。“我呀,就希望太孙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他的皇帝,也不求他能成为盛世明君,但求他治下的天下能长长久久,他可以活到百岁。”
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一番话,也正说明了他们对太孙的期待,只要他平平安安,那便是大明之福。“将来太孙身为皇帝,必然不会像现在这样放荡不羁,而是要面临很多束缚。只求他不要改变心性,只要一心为我大明,用什么方式手段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首先太子殿下其实并不担心太孙的心性,他知道太孙即便不会成为一代圣君,不会达到比肩当今圣上的成就,但是他一定会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君主,绝对会是一位明君。“也就是说即便他崇尚武力,而不是励精图治,您也可以接受?”
赵锦程不解,仁宗推行的明明就是仁政,他并不喜欢征伐,将来自己儿子的路,他又怎么会不安排呢。“他有他自己的路,如若我现在便规定好,几年十几年后局势发生了变化,他就会变得畏首畏尾,到时候反而会使我大明受制于君主。未来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与其现在告诉他必须励精图治,倒不如让他自己去判断时局,自己去思考。”
太子殿下这一生便是被太多的安排,即便身体羸弱,也不应该完全没有接触军队的机会。而如今的太子殿下几乎不能认全军中的将领,这对将来继承大统是相当不利的。所以他不希望自己对自己的儿子有过多的安排,这样便会束缚他的手脚。一味的选择文或者是选择武都是不合理的,规定何时厉兵秣马,何时准备打仗,也是不合理的。唯有主君自己有自己的判断,才是最最合理的。“太子殿下之心,我已然知晓。大明如若没有您,后世一定会走很多弯路。大明有您,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