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山海关。两人来到了宁远城一角的工地。此时工地上正干得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工匠们四处奔走指挥,手下民夫,忙里忙外,一刻不得清闲。不远处正在进行夯土作业。中国古代的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一般用当地黄土或者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至少要达到十五厘米的厚度。为了让墙体做得坚固耐久,不会把墙面做成直线的,而是将上部的墙面向内收。而城墙厚度,一般为下部四米,上部为三点五米,高度大约为七米至十米,不甚相同。到了明代,国力变强,有能力烧砖,才开始对城墙的外皮进行包砖。这宁远城城墙按照通常的最高规制修建,城墙高度修到了十米,主体工程已经大致完工,现在就差外墙面的包砖了。正在忙碌的众人看到袁崇焕来此,想要上前拜见,袁崇焕摆摆手,让他们各自回去干活,众人也没有异议。显然袁崇焕经常来此,众人已经习以为常了。这时候不远处走过来一个小老头,五十多岁的年纪,面容沧桑,头发杂乱,身形矮小瘦弱,不过透过开襟的褂子,能看到精瘦的肌肉。袁崇焕冲他拱了拱手,他也回礼,看了眼陈珂,没有多留意,显然把陈珂当成了袁大人什么的跟班。“孙大匠,工地进展是否顺利?”
袁崇焕问道。“还算顺利。年底夯土就能完成,明年就可以开始给城墙包砖了。”
孙大匠道。“若是我想加快工期,可有办法?”
“要加快多少?”
“开年之前,我要宁远城墙全部包上城砖,可能做到。”
“此时绝无可能!”
孙大匠斩钉截铁道。“可否想想办法?”
袁承焕询问,“若是能让工匠民夫赶工,我可加工钱。”
“加工钱也不行。”
孙大匠苦笑摇头。“按照现在的进度,众人已经疲累到了极点。衣不解带,吃睡都在这城墙上。若是再加担子,是要出事的。不是民夫伤筋折腿,跌落城墙,就是这城墙偷工减料,通不过验收。”
孙大匠接着道:“除非袁大人愿意再给我们加派人手。饶是这样也提前不了多少。”
“这是为何?”
袁崇焕问道。“一是新招民夫熟悉修城事务尚需时日,教导他们需要额外派遣人手,反倒落了时日。二是这城砖烧制数量不够,即便多雇民夫,城砖烧制也赶不上砌城。城中只有一家砖窑,实在是力不从心。而新建砖窑也不是一时半刻之事。”
孙大匠一条条理由所得头头是道,让袁崇焕无法反驳。袁崇焕叹气,转头看下陈珂,那眼神仿佛在说:你看吧,不是我不配合你种土豆,实在是缺人啊。事有优先缓急,还有什么事比修城墙来得及切呢。“唉,原本我还指望能在觉华岛上修一个简易堡垒,现在看肯定来不及了。”
说这话,袁崇焕把视线转向东南。陈珂也顺着他的视线向东南望去。天气不错,海面上隐隐约约能看到一座海岛。那就是觉华岛,又称菊花岛。历史上,宁远之战史称“宁远大捷”。宁远城在袁崇焕带领下,以不到两万之众,死守城池,抵抗住了后金六万军队的进攻,使其损失惨重而不得不退兵。这是明庭对后金政权第一次大胜,举国欢腾。但是此战也未尽全功。宁远之战时值正月,海面结冰,女真派兵突袭觉华岛。觉华岛兵力薄弱,军士仓促应战,全军覆没。军民一万四千余人尽数被屠戮,粮草八万余石,船只2000余艘尽数焚烧,这座明朝关外的后勤补给基地也被摧毁。这时一阵海风吹过,陈珂鼻尖传来一股咸腥。陈珂仿佛闻到了战场的血腥之气。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来到城头,从怀中掏出迷你的望远镜,望向觉华岛。他要开始做功课,亲眼考察下觉华岛的地形,以便想出对策,应对来年女真人的进攻。袁崇焕看到陈珂拿出一小巧物什,举在眼前观望远处,也不打扰。只是觉得那物什很是眼熟,好像哪里见过。待到盏茶时间,陈珂放下那物什,袁崇焕才上前,不确定道:“陈公子,此物可是千里镜?”
千里镜就是后世所说的望远镜。陈珂有点吃惊,现在明朝已经有望远镜了吗?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此时明朝的确已经有了单筒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出的望远镜。随后不久,望远镜就随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了大明的国土。利玛窦和明朝官员徐光启结交,徐光启也把这“千里镜”带入钦天监,用作观测星象之用。只是此时的望远镜还没有被朝廷重视,只被视为奇技淫巧之物。袁崇焕曾经在京城围观期间在钦天监见识过此物之功效,所以他一下子能认出来。只是他见过的望远镜是单筒望远镜,而陈珂手中的是后世先进工艺制造的双筒军用望远镜。陈珂见到袁崇焕知道此物,索性把望远镜交给袁崇焕,让他观察。袁崇焕也是宝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把望远镜举在眼前,四处观望,口中不时发出惊叹之声。陈珂看到此景,觉得很是有趣。想不到后世如雷贯耳的袁崇焕竟也有如此童真的一面。待到四处观望过后,袁崇焕终于把视线转向了海面上的觉华岛。陈珂看袁崇焕看了有一会了,时机也差不多了,于是走到他身边对他说道:“袁大人,我有办法可以加速筑城!”